于正:被越骂越红的他是如何做到让每一部戏都赚钱的

于正是这个电视剧泡沫时代的赢家,作为一个又“红”又“烂”的电视编剧和制作人,他确实懂得如何迎合大众的心理,只是这种迎合是否真的合适,还需要我们思考。

网易娱乐:于正虽然不是一个品性良好的编剧,却在制作上颇为用心,并异常关注市场和观众的动向,深谙营销之道,专业能力在业内首屈一指。

知乎网友:上帝要叫人灭忙,必先让其疯狂。于妈毁名著,毁经典,大家有目共睹,无下限地迎合观众口味。这么折腾,蹦不了多久的。

“我没有一部戏不赚钱”

1

“大媒人”

最近,国内外娱乐圈的头条新闻可以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猝不及防”。7月5日中午,微博上流出一组网友拍摄的陈晓、陈妍希领证照,而随后在13:14这个特别的时刻,陈晓更发出一篇深情的微博:“从今天起,你是我妻子。期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而陈妍希亦以“我们仨”来转发了这一微博,证实了其已怀有身孕的传闻。

提起这对新人,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媒人“于正”,于正操刀的《神雕侠侣》虽然遭到无数吐槽,但却捧红了陈妍希和陈晓,两人也因这部戏结缘。在一部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热播电视剧中,于正终于从一个小编剧变身成了公众人物。无论是与琼瑶对簿公堂的信誓旦旦,还是与林心如隔空骂战的不留情面,于正制作的每部电视剧确实都会掀起一阵风潮。

“我没有一部戏不赚钱”,这就是他混迹江湖十年来的利器,也是于正工作室能独立运作这么多年的法宝。今日的于正,已挑起制片人的身份,且有御用的制作团队。这些,又为他继续在影视业淘金加了筹码。于正是怎么利用影视作品淘金的,他有何赚钱秘诀?让我们一起聊一聊“于妈”的人物故事。

2

于妈的赚钱攻略

1、从编剧到制片人

2003年,工作室在上海落地,两年后迁至北京。当时的于正,除了跟随香港著名导演李惠民的那段经历之外,在圈内无人知晓。但在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的时间里,他一共编了八部电视剧,正是那部被质疑抄袭《金枝欲孽》的《大清后宫》,为他带来了影响力。

此后,于正的剧本逐渐卖出了好价钱。但编剧的收入显然是无法维持整个工作室运作的。为了将剧本卖出好价钱,拖沓剧情,延长剧集也是行内的潜规则。唯有成为制片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以及更高的圈内地位。这就是于正为什么会做出“请我做制片人,剧本不收钱”的决定。

《最后的格格》就是他亲自担纲制片人的处女作,出品方是北京拉风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编剧及制片人一肩挑为于正赢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同时投资方也相对节省了成本。

2、出品方的爱恨情仇

毫无疑问,于正凭借《宫锁心玉》培养了一拨扎实的观众群。而该剧的投资方则是业内大佬——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实,这部剧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民国苦情戏《大丫鬟》以及之后的《宫锁珠帘》、《王的女人》均由双方携手打造。

当然,杨幂是由于正一手捧红的,但于正却没能成为欢瑞世纪股东名单上的一分子。他依旧以独立工作室的身份与投资方合作。于正与欢瑞世纪分道扬镳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除了演员之外,欢瑞世纪的其他自然人大股东几乎都是钟氏家族的成员,如此有家族企业氛围的公司自然不可能有于正的容身之地。某分析师说:“于正虽然离开了欢瑞世纪,不可否认的是于正曾是欢瑞世纪的功臣,欢瑞旗下无论是拿得出手的作品还是叫得上名号的艺人都是出自于正之手。”

虽然同样走青春偶像剧风格的于正工作室已经成为了欢瑞世纪的竞争对手,但由于工作室规模的限制,在作品产量上还无法造成太大的威胁。不过,于正不会只靠欢瑞世纪,他同时还与紫骏影视合作,出品了《美人心计》系列剧。也正是这部剧的热播,引来了他与林心如的一场掐架。

3、与湖南经视关系紧密

无论是于正工作室还是上述几家投资方,都是浮在水面的冰山,真正决定一部剧或一个制片人是否能走红的重要因素则是沉在海底的电视台。有业内人士认为,于正系列剧中有近十部都由湖南卫视首播,湖南台很可能是幕后投资者之一。的确,《宫锁心玉》系列剧以及《大丫鬟》正是由湖南经视文化出品。

“可以想象,手中握有播放资源的湖南经视才真正拥有话语权。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湖南经视,就不可能有于正如日中天的编剧事业。”一名文化影视行业PE人士说。

如此一来,就更能解释为何琼瑶会追着于正打抄袭的官司。内地最早与琼瑶合作的正是湖南经视,《还珠格格》就是双方合作的产物。但琼瑶与湖南经视解约之后,湖南经视显然用沉默的方式表明了对新伙伴于正的支持。

3

很多人没法理解我

在电视台看来,于正——一个34岁的微胖中年男人,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他的新剧广告上最醒目的不是明星,而是“金牌制作人于正出品”几个大字。“他懂观众的心。”某电视台购片部主任/这么说。“他理解那些家庭主妇和学生的需求,给他们帅哥美女,给他们缠绵爱情,给他们适度的权谋争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他尊重他们。”

但在网上,人们不怎么尊重于正,在豆瓣网,44.7%的人给《宫锁珠帘》打了1分(最低分)。而在天涯,网友们叫他“于妈”,以讽刺他软糯的江浙口音和细腻的行为举止。另一个大热绰号是“于抄抄”,因为他制作的每一部电视剧都充斥着大量与其他电视剧相似的细节与台词。他还曾当选天涯“金乌鸦”鸦帝,这是天涯评出的“年度最恶心人物”奖,和他一起得奖的鸦后是郭美美。他的颁奖词是:用生命在抄袭的编剧。

人们争先恐后表达着对他的鄙视,强调他的电视剧粗制滥造、不尊重历史,然而又欢呼雀跃地观看,成为缔造新收视奇迹的一分子。那些毫无顾忌向他扔去的鸡蛋与石头,转化为了成就他的鲜花与红毯。而他则以胜利者的姿态招摇而过,激来更多的鸡蛋与石头。

2003年,25岁的于正成立“于正工作室”,成为独立编剧。于正不承认抄袭,他说这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林语堂先生要做一个民国版《红楼梦》,就是《京华烟云》,你能说他是抄袭吗?”

于正觉得受了委屈,“很多人都没法理解我,我在做一个苦行僧。你没有证据,却臆测我的东西,这怎么可以?”然后,“赌上佛教徒的名义,我没雇水军,不然死全家。”说起围绕自己的争议,他说,“有人骂你是好事,最可怕的是根本没人再谈论你。’这现在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于正是这个电视剧泡沫时代的赢家,作为一个又“红”又“烂”的电视编剧和制作人,他确实懂得如何迎合大众的心理,只是这种迎合是否真的合适,还需要我们思考。在中国影视行业,于正并非抄袭最为严重的一个,中国大量作品都有抄袭的嫌疑。按照判决书中的标准,又有多少作品将会被告上法庭?市场之外,还有道德,小艾希望中国的影视行业能够更加注重原创,更加健康。

本文参考自以下资料:

1、理财周报 2014-12-15 《"最红编剧"于正赚钱攻略:捧红欢瑞 背靠湖南经视》

2、南方人物周刊 2012-3-16 《于正 越骂越红越红越骂》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