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均收入超20万,为什么喜欢开几万块的小车?

只不过,是他们不得不割舍浮华生活的体现。

文|正解局

有统计显示,中国去年销售最火爆的汽车是日产轩逸,全年卖了50万辆。

售价基本是10万块钱起步。

但在日本,大家可以猜猜看卖得最好的汽车是什么?

是“雅力士(Yaris)”。

不少人可能还没听说过这个车型。它是丰田旗下的轻型车。含税的售价差不多140万日元起步。折合人民币,不到7万5。

大概是下面的样子:

实际上,在日本,满大街都是看起来轻飘飘的轻型车。

像下面这种K-Car系列轻型车就十分常见,排量通常在0.8L-1.0L左右。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郊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款方方正正,尺寸精巧的轻型车。

这些轻型车可以民用也可以商用,区别是靠颜色不同的车牌。黄底黑字是民用车,黑底黄字则是商用车。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车企大国。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都是日本知名的车企。

但日本人上至明星下至普通家庭,都十分欢迎轻型车。连丰田都抱怨自己的高端品牌,在日本太难卖了。

是日本人买不起大车、豪华车么?

肯定不是。

2021年的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9万美元,排名世界第17位。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则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2020年,日本厚生省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为436万日元(约合23万元人民币)。

1990-2019年日本人均年收入

而一部在中国卖到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阿尔法”,在日本的售价也不过360万日元起步(不到20万元人民币)。至于其他普通的车型,价格就更为便宜。

那么,明明可以买得起更大更豪华车的日本人,为何偏偏钟爱轻型车呢?

这其中,首要因素或许是日本自然条件的限制。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总面积大约为37.8万平方公里,大致和我国的云南省面积相当(39万平方公里)。

就这点面积还被分为了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块岛屿,其中最大的是本州,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

面积虽小,可日本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大约是348人/平方公里,而我国是145人/平方公里。

由于人口密度高,建筑密集,所以,日本大多数城市除了部分主干道,许多还是几十年间从没变过的狭窄路面。

路太窄了,还是小车开起来方便。

日本许多城市内部道路宽度甚至不到2米,仅能容纳一部小车通行,在这种路况下,自然是轻型车更为便捷,也减少了交通拥堵的风险。

更让日本人难过的是,由于是岛国,非但面积小,自然资源还极为匮乏。

本土除了天然气、硫磺等少数矿物还能自给自足,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

而能源体系中最关键的石油资源,日本基本是滴油不产,全靠进口。

二战时期,日本也是因为石油匮乏,为了争夺南洋的油气资源,才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最终撞个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没有石油,日本就只能靠进口囤积,几十年下来已经囤积了大约5亿桶的石油,算上民间的石油储备,起码可提供日本160天的石油消费。

其实,这个储量已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都要高出许多,稳居世界第一。

可即便如此,日本人在能源上依旧精打细算,始终保持用一半存一半的习惯。

在这种国家意识的影响下,日本国民也自然会选择既便宜又排量小的汽车。

比如国内最吃香的SUV车型在日本其实是“稀有物质”,哪怕当年在中国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本田CR-V,就因能耗太大,在日本境内都没有销售过。

既然如此,日本人上班或者远行就不会开大点的车么?

可能不会,因为日本的陆路交通系统确实很方便。

有过日本自由行体验的游客,或许会对日本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业印象深刻。

日本的陆路公共交通主要分为轨道交通、巴士交通两种。

轨道交通分为国铁—日本铁路公司(Japan Raiway缩写为JR,类似我国的国家铁路公司)和私铁(即各地地方政府或财团建设运营的铁路公司)。

密集的JR东日本城际线路

日本JR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城际之间推行更为便捷和快速的轨道交通,包含了“新干线”(高铁)、特急车(特快车)、新快速(快速列车)、普快(普通客车)以及类似地铁的市内电车等系统。

这其中较为知名的当属“新干线”,也是全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

日本技术也先后输出到英国、意大利、美国以及中国。

1964年,日本JR投资建设了一条连接东京与大阪之间的高速铁路系统,这就是最初的“新干线”,当时的时速就达到了近200公里/小时。

截至2020年,日本的新干线共有9条主干线路,以及2条线路较短的迷你线路。

主干线以时速260~320公里/小时运行,迷你线则以130公里/小时运行,线路遍布日本全境。

除了国铁,日本境内的私铁如名古屋铁道(简称名铁)、近畿铁道公司(简称近铁)及各市的地铁(Metro)构成了城市区域间的快速交通网,同样十分便利。

即便是铁路到达不了的地方,还有各大铁路公司旗下运营的公共巴士系统,比如JR日本巴士、近铁巴士等公司。

这些公司的巴士既有高速巴士(相当于国内的城际巴士),还有城市内部的公交巴士。

如此发达的公共交通覆盖了日本整个国境,加之日本政府也积极鼓励公共交通运输业,使得大部分的日本城际交通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价格也比自驾跑高速要便宜。

没错,开车上高速在日本也是收费的。

拿东京到大阪来举例,普通家用车油费大概是8000日元(约合424元人民币),高速路费12000日元(约合636元人民币),合计差不多要20000日元左右(约合1060元人民币),时间需要6小时;而乘坐新干线的话只需要支付13620日元(约合721元人民币)的票价,时间只需3小时,而且还是直达市中心。

日本某地高速收费一览

既然陆路交通这么方便,价格还便宜,使得日本人自驾出行几乎都是短途,无论是对车的动力,还是空间的需求,都不是很强,自然不会去选择排量大,还不容易在狭窄路况驾驶的大车、豪华车。

同时,日本人青睐轻型车还有个客观因素:人口出生率急速降低,使得家庭成员减少,买大车也实在没必要。

还有一点,日本大部分工薪族上班不喜欢开车,是因为喜欢在下班后去小酌几杯。

而酒后驾驶在日本同样是重罪,处罚力度甚至比中国还要大。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日本人上班索性就不开车了。

国内经常有人看到日本街头跑的都是日本车,就想当然觉得这是日本人爱国的体现。

不错,买本国车肯定是对自己汽车产业极大的支持和促进,但是日本人的这个行为,仅仅是爱国么?

其实未必,道理很简单,买本国车,经济上比较实惠。

首先,日本政府一直对买日本车有补贴。

2010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车企的销售锐减,为了刺激日本人买本国车,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

其中一项是购买小排量(0.8L-1.0L)车,每部车可以补贴10万日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如果家中有车龄在13年之内的车主换车,则可以领到25万日元(约合1300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这对购车人来说实在是个巨大的诱惑。

日本1L与1.8L车的售价对比

同时,日本购车也要交购车税,轻型车的购车税只有大型车的一半左右。

加上养车涉及的汽车驱动税、重量税和保有税,再算上汽油费、车险、车检等各种费用,怎么算,都是轻型车更具优势。

哪怕从维修的角度来说,进口车也肯定不如本国车维修养护来得方便。

其次,日本可谓寸土寸金,为了治理堵车,政府的办法十分简单粗暴——提高停车费。

比如,东京市区中心停车费,每小时大约是600日元(约合32元人民币)。

有人觉得这还好嘛,“北上广”有些地方的停车费也差不多啊。

别急,这是起步费,1个小时起跳,随后是按每小时1500日元(约合79元人民币)计算。

即便有人不差钱,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停下去。

因为很多地方停车只限1-2小时,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有警察来贴条罚款。

超时罚款的数额更刺激,15000日元(约合795元人民币)起,最高可罚30000日元(1590元人民币)左右。

或许偶尔停一次,这对日本人来说还不算啥,可如果天天上班在此呢?

日本东京某地区停车费公示牌

按每月20天工作日算吧,每月起码得有超过30000日元花在停车费上,还只能停1-2小时。

轻型车虽说停车费也没啥优惠,可贵在体积小,停车的选择更多,出行就很方便。

而且,轻型车的车型是小,性能并不差,更不是低档车的象征。

日本各大车企都花了大力气研究轻型车的动力以及款式,变着花样提升轻型车的功能,使得日本年轻人都将开轻型车作为一种时尚。

而且日本住宅基本都是“一户建”,每家只有一个车位,买车就必须有停车位。

不过,排量在0.6L以下的轻型车不需要额外提供车位证明,这使得很多收入较高的日本家庭会同时买两部车,一部充面子专用的豪华车,一部经济实用只为代步的轻型车。

说到底,相比大型车、豪华车,日本的轻型车价格便宜、油耗低,行驶与停车都更方便。

不过,别以为日本人在汽车上一直这么务实。

在1980~1990年代,经济泡沫时,日本也是豪车横行。

那时,日本人热衷买豪华进口车,像什么奔驰S级W126、宝马7系E32、奥迪V8、阿尔法罗密欧164等等,售价动辄就是1000万日元起步。

一手开车,一手打车载电话,是当时日本人看起来最酷的事情。

就是普通日本家庭,也疯狂追捧外国进口汽车。

很多人按揭五年,支付7~9%的利息。

看过《千与千寻》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还记得一个细节:千寻爸爸开的是左舵车,但大家知道,日本产的汽车基本都是右舵。

为什么?

因为,千寻一家人开的就是第一代奥迪A4。

千与千寻里的开车画面

只不过,很快,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发展陷入平庸。

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也经历了难熬的阵痛期。

爱便宜的小微汽车,只不过,是他们不得不割舍浮华生活的体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