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娱乐主持人李霞:文娱蓬勃发展,最不匹配的却是人才

李霞告诉《三声》,创业这件事对她来说,更像是修行,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方式;面对高速变化的时代,她也表示要热情地拥抱、平和地对待。

作者:王丹君

李霞是很多70后、80后当年的偶像。她是中国第一代娱乐女主播的代表,曾任美国MTV音乐频道《MTV天籁村》、《同一首歌》、《娱乐现场》主持人。同时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中国主持人,第一个接受BBC采访的中国内地艺人,曾获得中国名人商业大奖。

1997年到2005年,是李霞事业的高峰期。她每天平均工作十六小时,录节目,参加主持活动、颁奖礼,去拍各种杂志用的照片,每天都安排得很满很满,只有到了春节才休息一周。她凭借自己的快速反应与分寸感被大家称为舞台上的“消防员”,只要有她在节目活动都可以放心。

2005年9月,李霞因为长期穿高跟鞋站立造成腰椎间盘突出,她从2006年开始逐渐减少工作量。伤病让李霞认识到只有“爱自己才可以爱别人”,于是当红之际李霞选择隐退。

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是因为李霞在2014年创立了文创产业实训教育机构“容艺教育”,李霞亲自兼任校长和CEO。2015年5月,容艺教育宣布获得合一集团1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并宣布与优酷土豆联手启动“造人计划”。李霞透露,容艺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李霞多次在媒体中表示,希望能把容艺做成娱乐圈的“黄埔军校”。李霞告诉《三声》,现在容艺教育正在筹备与一所大学合作,成立专门的容艺影视学院,弥补三个月速成教育的不足。

除了在教育行业做得有声有色,李霞还开始尝试做电影制片人。李霞的第一部片子,是由徐皓峰导演的《师父》,该片的票房和口碑都不错并获得了第52届台湾金马奖。李霞向《三声》透露了未来的电影计划,坦言很想尝试商业片。

李霞告诉《三声》,创业这件事对她来说,更像是修行,在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方式;面对高速变化的时代,她也表示要热情地拥抱、平和地对待。以下是李霞的口述:

“先做人后做事”

我们容艺教育下面有容艺传媒和容艺经纪,我们未来会分教育、传媒、经纪三大块。今年下半年,我们会和北京一所二本院校合作成立容艺影视学院。未来也有和外地学校合作的可能。

教育是一个入口,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做成一个全产业链的公司。现在的培训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但是有了学校以后,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形式完成。我们计划的招生规模大概是400到500人。

老师可以带领大家开发一些项目,创造一些IP。现在不管是网剧、网大还是电影等,都非常需要IP。谁抓住了IP,谁就是最大的赢家。我们希望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创造一些有价值的IP。

目前容艺培训已经做了一年多,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原来我们一上来就会给大家上很专业的课程,但是我们现在对大师班上专业课程会比较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会有更多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的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少,而娱乐行业却尤其看重这部分能力,包括基础的礼貌、与人沟通的能力、形体形象等。如果大家不愿意和你交流,你专业能力再好也没有用。

我也会总结自己做主持人的经验,教大家怎样控制说话的节奏,怎样让你的讲话更有逻辑性。大家都说要注意沟通,但我们会真的拿出具体的方法,让大家知道怎样做是才正确有效。

我认为,这一行一直是先做人后做事。开学的入行篇,我会亲自给小朋友们讲职业道德、信誉等做人的道理。我希望我的理念在我的学校传递。

容艺的教材都是自主创编的。我们会找业内有名有经验的大咖去聊,去碰,比如说冯小刚的制片人、吴宇森的制片人,最终集合大家的经验拿出一份系统化的教材。周迅的前经纪人黄烽找到一个培训机构也想做类似于经纪人培训的事,但因为担心耗费时间过多没有做成。

我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咖拉出大纲,我来补充具体内容。我对行业各环节都很了解,可以将内容系统化再给他确认。大咖不用管教务等其他杂事,他只需要上课就可以了。

“两年后娱乐圈都是我的人”

创立容艺的想法是在《师父》拍摄的过程中诞生的。当时有非常明显的感觉:能找到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用的人很少。

现在文娱行业在蓬勃发展,最不匹配的就是人才。电影行业发展很快,而且互联网给文娱行业带来了很多增量,我们需要和国际接轨。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行业里还是作坊式的做法,很多人在做制片管理但是他根本没有系统学过制片究竟要做什么。市场上这方面系统化的课程培训很少,我们希望把这部分内容承接起来。

有些人原来是学法务商务的,是非常好的制片人的专业,因为制片人本来处理得最多的就是商务法务方面的事情,关于行业专业的东西很快就能补起来,这对行业也是有益的。这些人也许就有进入影视行业的兴趣,但是没有什么方法,我们希望能提供这样的一个契机。我觉得是在做一件对两端都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希望把这类人更多地导流到这个行业里来。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是非常欠缺社会经验,或者说是和社会脱节了,你让国内传统教育体系迅速发生改变可能比较小,所以更需要我们这种社会力量的补充。

我在这之前做了三年的教育,对教育也有一些感觉和情怀,而且我离这个行业很近有一些资源。我之前和传媒大学也合作过一个毕业班,发现对我来说只需要一个电话,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却可能是非常难得的珍贵的机会。北京的学生还好,如果是外地的学生哪里去找中央电视台、光线这种大公司的实习机会呢?也许他们不一定能留在这些机构,但也是很重要的经验。

所以,听说我在办容艺后,管虎导演说,这是一件特别功德无量的事。

做教育不像拍电影,电影你这部拍得好但不标志你下一部也会好,但是学校不一样,学校只要花了心思就会越来越好。容艺今年和去年就不一样了,行业内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我们的影响力也变得更大。我希望有一天,容艺的结业证就是一个认证。大家会有一个共识,这个人在容艺做过培训就会不一样。

这个价值是不可限量的,说句玩笑话,说不定两年后娱乐圈就都是我的人了。

“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创业改变了我很多。

就创业而言,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成功,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最后不管结果怎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

当你做艺人的时候,可能你自己不会觉得,但是艺人绝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像去什么店吃饭,你以为你已经很民主地问了所有人意见了,但大家最后还是会听你的吃你想吃的。创业以后,你发现有太多的人意见不一致,你就必须逼迫自己做出种种改变和反思。我现在变化特别大,能换位思考,精神上也更加独立了。

我以前非常讨厌慢走,后来也逐渐喜欢上这个运动,并把他当成了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借由创业,现在终于能与自己和平共处,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

我一直以为我不可能与自己和解,在这之前这一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梦想。我以前遇到事会很烦躁,现在却很享受解决问题的感觉。

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发自内心的享受人生。

有人说我做了特别辛苦的两件事,教育和电影,但是我却是乐在其中的,所以大家都说我看起来状态还不错啊。我不觉得累,是因为我打心里是喜欢这些事的。只要有兴趣点,做什么都不会觉得辛苦。为什么我要放弃在新疆台很舒服的环境,跑到北京来,这么辛苦?

因为我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我,我渴望更大的舞台。只要有活动给多少钱都去,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做这个工作就已经很开心了。如果你是想出名和挣钱,就会很容易焦虑。我一直没遇到潜规则的原因,也是因为我的想法很纯碎,有这个工作我就挺开心。这样一来,其实很多诱惑也不一定诱惑得到你。

现在做电影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喜欢。有人说我怎么突然开始做电影,其实不是的,我觉得之前我做娱乐新闻的经历、常年观看话剧的经历,都是在为做电影做准备。我觉得很幸运,第一部片子就是《师父》这种质量票房都不错的片子。未来我是很想做一部商业片,但最近的计划还会是徐皓峰的《刀背藏身》、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片子。

我经常和小朋友说,人来到世界上就两件事,一个是修行,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人的价值不正是当别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的存在使这个问题最后化险为夷或化繁为简。这个过程中就是价值的体现,你不能总用秀朋友圈刷存在感啊。

现在他们总说我特别阳光。有一些人请我复出做节目,但是我觉得现在的节目风格都是撕来撕去的,我根本做不了。

我年初的时候上金星秀,有观众评论说很喜欢然后有引领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在整体这种气氛中,大家觉得有阳光正能量的东西也很好。一件事情存在了,就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但是如果你从正面的角度看了,却能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一直没有碰到一件事是我想解决却解决不了的。好人有恶的一面,恶人也有好的一面,没有极端的坏人和完全的好人。人的善念是需要在相处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除了自己做到最好,不管做什么,你都没办法不接受“时机”这件事。也不是说要紧紧跟随大时代,有些部分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但你不要被时代淘汰,不必回避和排斥大环境。

我们也会和做网红经济的公司合作,也会做网红培训,未来我们也可能和天猫合作。

不管是粉丝经济的盛行还是别的什么,这个娱乐圈、这个时代,都在迅速地变化着,你要去拥抱、接受并享受。

总之,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