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创伤的自救,可以先了解艺术治疗

在发生疫情的特殊当下,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艺术)治疗师,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自救。做到提前预防,阻止进一步恶化,避免悲剧发生。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之后,2021年10月,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表了首个新冠大流行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全球研究。该研究指出,新冠大流行期间,2020年全球新增了5300万例重度抑郁症病例和7600万例焦虑症病例,而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都会增加其他疾病和自杀的风险。其中,心理健康方面,女性比男性,年轻人比老年人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于是,政治性抑郁(political depression)、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反应,成为疫情时间出现频率较高的专业词语,大家对此的认识从陌生到了解,最后发现原来它可能或多或少正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人群身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社会紧急状态下的个体,都有可能经历这些情绪。它们看似对身体没有突出的伤害,却可能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严重创伤,而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或者治愈。

我们常常会认为,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恢复到原来的秩序和环境里,以便找回原有的平衡感。但事实上,心理咨询师也有可能和你正在遭遇一样的情绪经历,而且很多事情改变就是改变了,无法再回到过去。而同时,所处环境可能还会持续性地不断带来新的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何以在不依靠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好好保护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走向极端或者无法挽回的悲剧境地。

一  艺术创作治愈心理困境

很长时间,艺术给予世人的认知更多来自它的欣赏性和无功利性。但事实上,从弗洛伊德时代就有研究证明,主动的艺术创作,可以对心理创伤有很好的治愈性。也就是说,艺术创作具有治愈心理困境的功能性。

发表于1900年的《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知名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在书里他首次提到了潜意识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可能通过梦境或者艺术创作中流露出本已经遗忘或者压抑过的一些表现和象征。而他的学生荣格,更是将潜意识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留下了经典著作《红书》。这两位影响了世界的心理学大师,都一致关注艺术的象征性特点,都会鼓励咨询对象将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梦境或情绪,用绘画这样的艺术方式进行表达。

而关于艺术的起源说中,图像更早于文字出现,比如原始壁画就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从一开始就天然地懂得图像类的艺术表达,更早于逻辑思维类的语言文字。甚至至今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不一定拥有自己的文字,但一定有象征自己部落精神的图腾,在表达情绪和欲望的方式上,更多会选择舞蹈或者音乐。艺术成为一种有别于语言的言语,它不需要被刻意教育和练习,因为根植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迄今为止,经考证,历史最久的是在法国西南部发现的拉斯科洞窟中的壁画,距今约两万年左右。

所以,如果需要对一个人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探索,不一定需要对话交流,因为文字的表达在某些方面是有局限性和欺骗性的,但无目的绘画会让个体流露出内心潜在的想法和情绪,如果引导个体对作品背后的象征性进行了解和体验,将有助于个体加深对自我的心理察觉和情绪疏导,接下来如果再次进行二次创作,将对自我心理和情绪的治疗和修复有很大帮助。

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艺术疗法,而减少药物治疗。艺术不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一种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安全有效,保护了隐私,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那些需要清除压力、排解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群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二 艺术治疗的多元性和迫切性

但可惜的是,现代人在整体的社会制度驯化下,逐渐冻结了这种语言之外的艺术表达能力,比如对节拍旋律毫无感受,或者肢体僵硬,感官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但也恰恰正因为如此,通过艺术治疗让人回归心灵更成为了可能。

上世纪30年代,“艺术治疗”(Art Therapy)的概念就已经被一名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提出,她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追随者。40年代,艺术治疗在英美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很多高校得到确立。之后,艺术治疗被广泛运用到很多特殊人群的心理创伤治疗中。

“美国艺术治疗之母”玛格丽特·南姆伯格

艺术治疗(Art therapy)作为一种用于治疗的创造性表达方式,源于艺术和心理治疗的交融。广义的艺术治疗包含多种艺术手段,如绘画、戏剧、音乐等。狭义的艺术治疗指涉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治疗方式,包括雕塑、摄影和数字艺术等途径。艺术治疗过程包含作为治疗的艺术创作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生与对象的互动交流。面临的咨询对象,可能是基金经理、军人、自闭症儿童、阿兹海默症老人、囚犯、社交恐惧症人士等各类人群,也包括一些在不安环境下正在经历心理创伤的特定团体,比如遭遇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的人群。而艺术治疗的场所可以是学校、医院、社区、养老院、监狱等公共机构环境,也有画室、咖啡厅、剧场、私宅、美术馆等日常生活域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旺兹沃思一家医院中的艺术治疗

2018年,美国发布的纪录片《用艺术治愈战争创伤》生动地展示了,文字、视觉和表演艺术可以成为治疗过程中很有价值的工具。在学习和排练中,参与者直面他们在军队中最好和最坏的生活,讲述与PTSD(不仅源于战争,也源于性侵犯)的持续斗争,包括重新适应平民生活的挑战。每一位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都把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困难带到这个舞台,但他们在摆脱过去的痛苦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共鸣。

纪录片《用艺术治愈战争创伤》,主角是1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退伍军人。参与者通过诗歌分享他们的恐惧、弱点和取得的胜利,这是一种建立联系、增进理解和治愈的过程。

在国内,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也有专门的心理治疗老师参加到了对受灾人群,特别是因地震而失去完整身体的儿童的救助中。其中2009年艺术家周春芽成立的五彩基金,在帮助克服伤残儿童震后的心理障碍,树立对生活信心,抚慰受伤心灵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2009年2月27日 周春芽带领艺术家们到东汽中学手把手地辅导残疾孩子画画

中国是在90年代开始引进了艺术治疗的概念,中央美术学院是最早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设置艺术治疗本科专业的艺术院校。这让艺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了技法学习上,更进一步迈入了社会领域,承担了更大的美育责任。

高校的培养,让艺术治疗人才的输出成为可能,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现状,压力和竞争无处不在,抑郁症人数逐年攀升,而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形势的严峻性。如果只是单靠医学体系下的心理医生来解决大量已发的心理创伤,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治疗采用大众更容易接受的疗愈方式,通过与庞大的美术学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建立联系,可以为整个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做好前期预防。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 

而在世界其他国家,比如韩国在2008年成立了“艺术与人类发展”非营利团体,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支持和艺术治疗及艺术人士支援,以照顾个人情绪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2022年,还与SM娱乐签订了艺术治愈项目“SMile! Healing Art Tech”,为了帮助危机青少年的情绪稳定和恢复。

三 疫情下自救的艺术治愈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治疗的对象、方式、场所是非常多元化的,同时也已经有大量的工具方法可供学习借鉴。但在发生疫情的特殊当下,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受过专业培训的艺术治疗师,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自救。做到提前预防,阻止进一步恶化,避免悲剧发生。当然,如果是遭遇了很大变故的人群,比如重大自然灾难、恐怖主义、战争等,还是需要专业艺术治疗师的介入。 

比如各大艺术团体和个人,比如美术馆、话剧团、音乐中心、艺术家,可以多组织或者提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作品和活动,帮助更广大的普通人群,做好心理调节和疏导。特别对是一些长期处于封闭空间中人群和个体,比如集体宿舍的学生、密集楼房的住户;需要不断处理各种应急情况的志愿者、公职人员;接触报道各种渠道信息的新闻媒体人,以及连续长时间在一线工作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医护人员,艺术治疗需要向他们多做倾斜,提供一种发泄和疏导情绪的方式,不管是疫情中还是疫情后。

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的体育馆响起了悠扬的乐曲,舒缓师生的紧张情绪

吴晓波与音乐作家、作曲博士田艺苗进行疫情下自救指南的连线分享

音乐人庞宽的14天直播已经结束,对此行为艺术有批判也有认可。但他作为音乐人,利用直播的形式,和封控中的人一起经历了14天的隔离生活,带来共情和理解。

除此之外,不同个体也需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艺术治疗的方式,在不良情绪出现的早期,就要注意觉察自己的心理变化,保护好情绪,并找到能支持自己情绪系统的人或者事情。争取尽量用自我的力量就完成自救,地点不限于家庭、学校、社区、公司等地。比如多和家人、朋友、恋人、网友、邻居、同事等,保持日常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情感上的链接,避免孤独、恐惧等负面情绪滋长。一旦感到自己出现过度悲伤、失望或者愤怒,不要一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将注意力从对负面信息的关注中转移出来,远离手机或电脑,转而聆听舒缓的音乐、点一柱香或者做深呼吸,让心绪平静下来,给情绪做一个紧急的救援。

如果不可避免的需要持续处在一个封闭环境里,建议可以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比如拍摄让你动容的自然景物或者生活场景,用文字纪录每天的疫情生活,看一部让人开心的电影大片,研究一种瓷器或书画,随意涂鸦画画或读一本书籍,学唱几首歌曲或舞蹈动作,录制生活中有趣的片段与好友分享,甚至是学会做一道美食、养一颗植物、做一次家务等等都是可简单执行的具体事。

其实画画、摄影、演奏、写作、唱歌、跳舞、看电影等都是一种自我疗愈,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作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而是通过这样的练习有时可以让你与负面情绪作斗争时得到一种缓解。虽然不能替代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专业的心理健康治疗,但毕竟,艺术与生命都是一种当下的创造,无论如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唯有生命的在场无法回避。所以对生命的珍爱,就是一场自救的开始。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不仅仅意味着身体,还有情绪和心灵。无论如何,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吧,疫情总会散去。让生活充满掌控感,而不是走向无序,这也正是艺术的无用之大用了。

 

来源:原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