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深度丨脉脉: 互联网公司传言首发地

在脉脉职言版块中的匿名发言经过传播、扩散,已经成为困扰互联网公司和公司人的一股力量。

2021年年底开始,受到外部环境变冷的影响,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普遍开始裁员,腾讯、阿里、百度和京东等都在此列。裁员阴云之下,公司员工的情绪逐渐累积并寻求释放。脉脉——这家职场社交平台,因下属版块“职言”可以匿名发帖的特性,让其成为受裁员影响的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密集发声地。

在脉脉职言里,腾讯是一家管理僵化、管理职位被中年人把持,员工普遍被PUA而人心惶惶的公司;百度是一家要面子的公司——在老板出席的无关紧要的活动中找兼职充当观众,或者是打压新人故意不给高绩效;阿里巴巴的P7员工则被普遍认为是年纪大而且薪水高,但能力不强。而在现实世界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三家公司在招聘吸引力、员工福利、技术投入、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都获得了多个奖项和高排名,从商业角度讲几乎是中国最好的公司。

最新被职言上消息伤害到的是腾讯。2022年1月26日,一位腾讯应届生在前一天晚上因一份表彰文档,向企业微信管理层投诉加班强度太大而声名大噪,他宣称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从腾讯离职。2月8日,脉脉的职言里有匿名帖声称当事实习生被腾讯标记为永不录用。这则没有根据的消息经过快科技等媒体报道后持续发酵,腾讯的公关负责人张军不得不出面辟谣,将这一报道斥责为 “假新闻”。

辟谣脉脉上的传言,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公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

脉脉职言上的内容经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和部分网络媒体的转载和放大,让网络信息更加真假难辨。“我们虽然立即进行了辟谣,但不是每个看到过谣言的人都能看到辟谣信息,伤害已经造成了”。一家多次处理脉脉上“谣言”的互联网公司公关人员说。

接受电厂采访的7家互联网公司,处理脉脉上的内容已经是这些公司公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而职言上对于员工和管理者个人的内容,涉及的个体基本上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他们没有手段和时间处理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简单来说,脉脉让茶水间里的公司八卦放在了一个公开的网络平台上。

对于脉脉,职言上的内容意味着什么?它真的像对外宣称的那样严格审核?“谣言”背后脉脉会获得什么?

流量和争议之源

脉脉上线于2013年10月,创立之初对标领英,主打职场社交功能,第一波用户中就包括了时任搜狗CEO的王小川、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2014年,职场社交巨头领英进入中国。

匿名发帖是脉脉区别于领英和其他职场平台的特色功能。这与林凡的创业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他是职业社交网站大街网的前技术合伙人,还曾担任搜狗技术总监。2012年1月,林凡创办淘友网,主打运用算法从科学角度挖掘用户人际关系网。经过淘友网、头像淘淘、觅觅三款产品的试水,林凡更明白匿名内容对职场社交用户的吸引力。

早期的匿名区对发帖的管理相对松散,无疑间接鼓励了许多用户参与发帖。在2015年和2016年,百度就已经是匿名区的高频词,经常有匿名用户发帖爆料关于百度和李彦宏的信息,加上当时百度因为搜索负面缠身,关注度高。这些关于百度的匿名内容,拉动了社区活跃度和流量,产品因此获益。

匿名区曾是脉脉流量最大的板块,一位前脉脉中层说,在改名为职言之前,匿名区为脉脉贡献至少一半的流量。

脉脉公布D轮融资时曾透露,截至2018年8月,脉脉注册用户总达到5000万,月均内容浏览量约为30亿;林凡在2021年2月接受晚点采访时,曾被问及“职言DAU(日活跃用户流量)只占脉脉的10%多一点”,但前者没有给予回应。

作为一家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核心板块的流量数据不会被公布。在回复电厂的问询中,脉脉透露职言区对脉脉日活流量的贡献占比不足15%。

脉脉因为匿名社区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甚至这些匿名发帖让其惹上不少官司。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脉脉(主体公司名为“淘友天下”)是常客,曾因为职言上的匿名帖子被车好多、字节跳动、百度、B站和便利蜂等企业起诉。

车好多集团一名人士说,同一个匿名“王重阳”曾于2019年9月和12月两次在职言发帖,核心内容分别是瓜子二手车现金流紧张和裁员。车好多经过申诉和发送法务函,均未有效解决问题,才直接选择起诉脉脉。

2020年7月的一审判决结果显示,北京互联网法院支持了车好多的诉求,责令脉脉向车好多提供发帖用户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网络地址等信息。

脉脉一直声称努力打击情绪化的内容、情感类的帖子以及制造性别对立的内容,但公司传言似乎从未远离职言。2021年初,因平台上有认证为“哔哩哔哩员工”的帐号发布对B站不利的言论,脉脉在一审判决中被判赔30万。这一则帖子的内容是——“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很明显,这是一起没有任何根据的恶意攻击。

脉脉在回复电厂时声称,站内负面内容比例只占3%-5%。换句话说,其余至少95%的内容是职场互动、职业成长和人脉机会。“之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很少受到关注,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话题性,因而未被媒体广泛传播报道。”这是脉脉对于职言为何更受关注的解释。

即使有很多法律风险,但林凡对职言的信心从没有动摇。2022年2月16日,在脉脉推出“公司点评”功能的媒体沟通会上,他在采访中这样形容职言——“人民广场”,意指职言的包容性。相对应的,脉脉并不是没有强调真实,同事圈就是主打真实的信息,林凡将之称为“有归属的地方”。

同事圈被认为是职言的“姊妹”产品,在2019年推出。前者强制性要求企业信息认证,提供多种认证方式;但职言的发帖者可以不经过企业认证,虽然脉脉鼓励用户实名发帖,但职言更像是树洞。

如果一名用户想在职言里发帖,他可以自行选择匿名或者使用何种身份(包括前员工和现员工)。如果是选择最新的身份,用户甚至可以使用一个未经企业信息认证的身份。比如,用户只需要在简历中添加一段工作经历,那么在职言发帖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该身份,无需验证。

对于虚假身份,脉脉缺乏相应的治理手段,只是提示用户如果使用未经认证的身份发帖,不会有太多人看到。但还是有人能看到,这就是职言区会有谣言诞生的主要原因——并非实名,在公司起诉前也就不需要负责。

根据电厂的调查,脉脉并没有将职言的内容直接变现。广告是脉脉早期最大的收入来源,不过在2020年,广告、招聘和会员业务的收入已经几乎平分秋色。直到如今,职言仍旧没有出现一条广告,也仍然不接受商业删帖。

但职言对脉脉的影响是无形的。一位前百度中层说,百度曾因职言的帖子与起诉脉脉,最终以双方和解而告终。但百度发现,百度的脉脉同事圈有超过10万个ID,而百度员工只有4万余人。在百度的财报中,这一数据是可查询的。

很明显,有很多ID是虚假、重复甚至是非百度员工的。脉脉理应在接到投诉后主动去除这些重复的ID,以保证同事圈的真实性。但最终,还是百度花了20多万元购买了此项服务,然后双方在信息加密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对撞,才排除了那些无效的ID。

图源:视觉中国

运营“传言”,获取热度

几乎每次接受媒体采访,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都会对职言有不同的解释。2022年2月,脉脉推出了一套公司点评体系,号称可以帮助求职者从公司点评中了解一家公司,从而提升求职的匹配度。

这套点评体系目前与职言并不相关,但在媒体沟通会中,脉脉方面声称考虑会将职言的内容纳入点评的体系内。不过,在匿名内容而言,两者有相通之处。许多媒体在点评推出后进行了测试,发现未经身份认证,也可以进行匿名点评。

在澄清中,林凡将“脉脉是互联网大厂最讨厌的公司”看成是一个误解。表面上看,他对这一评价不以为意,甚至是“可以理解”。但每当他被问到“职言是否纵容用户造谣”的问题,他会这么回答,不是脉脉让员工去产生所在公司的负面,脉脉只是提供一个用户可以表达的渠道,因为每家企业爆发的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没有脉脉,用户也会去微博、知乎和B站发出那些企业负面信息。

他甚至还认为,比起其他的平台,脉脉的可信度会更高,也更负责,因为脉脉有用户的企业身份认证,这样的认证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信息筛选和过滤。“我们不是在制造麻烦。”他在一次接受网易科技的采访中强调。

林凡有意模糊“负面”和“谣言”,意在用一种取巧的说法去避免外界关注到脉脉的职言里存在不少谣言。在所有接受采访的7个人中,都承认职言里存在谣言,甚至有人将之称为“互联网谣言的诞生地”。

但在林凡看来,很多互联网大厂把脉脉视为敌人,可能是因为脉脉拒绝提供所谓“告密者”的信息。在拒绝一事上,脉脉一视同仁,即使是脉脉的投资人王小川来索要,林凡也会拒绝。在林凡的概念中,他坚持“职言就是一个让员工和企业平等对话的平台。”

这种坚持纵容了用户,也给脉脉带来了风险。2018年7月,正值脉脉D轮融资期间,有关部门责令脉脉对匿名区限期整改,关闭匿名发布信息的功能,并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整改,脉脉匿名区升级为职言重新回归。

只要职言还在,林凡就不得不得罪一些人,甚至是朋友。不过至少在表面上,林凡并不太在乎。

“不管是在前端页面,还是在内部,脉脉越来越倾向于鼓励实名内容,弱化匿名信息的权重。”一位脉脉运营的员工说。但当被问及这一“鼓励”的举动在内部有何体现时,他没有明说。

在回复电厂的问询中,脉脉透露了一些改进的措施,这些措施即将在不久之后的6月逐步落地——脉脉计划对产品进行改版升级,重点调整首页导航架构,把职言降级为二级导航,鼓励用户在首页浏览更多实名发布内容。

这名负责运营的员工还透露了一点,由于职言上的爆料能带来更多舆论关注,脉脉的团队会有意无意利用职言上的重磅信息对外制造更多声音。

他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在脉脉媒介团队的KPI里,其中一项是“脉脉对外传播”,就是要求脉脉的媒介通过传播手段提升脉脉的品牌和知名度。职言上的匿名内容天然具有爆料属性,更容易抓人眼球,所以在传播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于是,这一点被主动放大。脉脉公关部的媒介人员会直接向媒体输出职言的爆料内容,进而帮助媒体寻找对应企业的可采访对象。比如,一家新能源车企发生裁员的情况后,脉脉曾主动联系媒体,以协助联系采访对象为条件,帮助媒体进行报道,仅要求在报道中露出“脉脉”的品牌信息。

这一位负责运营的脉脉员工说,职言运营和同事圈的运营有储备热门企业的KOL(意见领袖,潜在可接受采访的人)。如果职言出现这些热门企业的爆料,或者对应企业的同事圈正在广泛讨论一个话题,脉脉公关会通过运营联系到这些KOL,结合爆料信息,与媒体合作形成所谓的“选题”。

“其实脉脉的媒介一直以来都有借用职言进行品牌传播的KPI,也要阶段性借用同事圈的内容。为何是阶段性,因为同事圈相当于企业第二内网,有很多企业的内部信息,用太多并不太好。”脉脉的一位员工予以证实。在职言的帮助下,脉脉在不少企业的负面报道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脉脉否认了以上的说法,他们在回复函中如此表示:“脉脉没有KPI考核制度,实行的是OKR管理制。脉脉媒介负责媒体沟通,扩散用户发言不是他们的OKR。”

一位脉脉的前资深员工直言,UGC(用户产生内容)是脉脉的优势,在自媒体时代里,脉脉扮演的角色与媒体几乎无异,并且比许多媒体更加贴近信息源。脉脉也有意通过各种形式去强化内容的输出,搬运用户的爆料,将之加工成新闻、信息,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搭建多渠道,扩大影响力。

在微博上,最知名的账号之一是首席内幕官,拥有超过110万关注者,主要搬运脉脉的帖子进行内容发布,并以“爆料”的名义规避信息的真实性等问题。虽然表面上毫无关联,但微信公众号“后厂青年”的确属于脉脉在运营,内容运营部门的一名正式员工带着几名实习生,结合职场热点和脉脉的帖子截图,进行内容生产。

在这个公众号上,有不少职场热点内容,比如一名字节跳动员工猝死后,该账号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脉脉职言里的截图,截图内容是“疑似猝死员工的文档编辑记录”,但未经过任何信息求证。

职言的爆料还吸引了许多自媒体的关注。在“于见专栏”这个账号中,还专门每日一期推出了“今日大厂八卦”栏目,每一期都有10条左右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作者还在底部的免责声明中强调,这些素材来自于脉脉等平台的八卦内容,并以“八卦搬运工”为由发布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

就这样,脉脉的内容运营形成了内外循环:在内部,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扩散和发酵那些吸引眼球的匿名帖子;在外部,利用职言的消息和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报道进行品牌传播,并不加限制任由自媒体搬运那些未经证实的帖子,以“爆料”为由规避平台和内容发布主体的责任。

当然,脉脉并不是毫无进步。前述接受了采访的前百度中层认为,从完全匿名到添加ID再到现在采用了ID加企业信息的方式,这是脉脉在公正性和打击虚假内容上的进步。

前述负责运营的脉脉员工直言,脉脉尝试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帮助用户了解职言上的信息真实性,比如会结合用户的反馈,对相关内容打上“存在争议”的标签;对每一条职言,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帮助用户进行评价,以更多维度考量内容的真实性。

不过,当被问及“职言取得了足够进步后,是否会出现关于脉脉的爆料”,没人能给出答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