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时代的社交:在这座青年公寓,宅男宅女们找到了邻里的价值

在疫情带来的封控管理中,邻里价值又一次回到人们视野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实习记者|王婷婷

“谁家有盐啊?能分我点吗,炖肉没有盐了。”

“我买了几包盐,你拿一袋去吧。”

疫情影响下的社区封控管理中,令过去独立自由且不受干扰的邻里关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在那些以年轻人为主的公寓里,邻里关系更贴近了。

3月28日早晨5点,夏斌所在的公寓正式迎来封控管理。这家公寓位于上海南郊的奉贤区萧塘镇,汇集了不少在沪就业的年轻群体,过去他们往返于奉贤与浦东、静安或徐汇之间,如今不得不居家办公。

“足不出户”政策已持续半月,在有着300多户租客的微信群里,夏斌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求助”,而这些求助信息可以小到一根葱、一节电池和一包纸巾,也能大到电饭煲、电磁炉等。

这些往日生活中不起眼的物资,如今在封控管理期,每一件都显得格外珍贵。

选择求助是身不由己。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在习惯了便捷高效的快递物流和外卖配送后,并不擅长“有备无患”,反而更相信“即时满足”。所以,当真正的封闭管理来临之时,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物资充足。

但也正是在这场封控中,邻里的价值才又一次回到人们视野中,同时也证明了由陌生人组成的社区关系里,个体并非就是孤岛。

在这里,这些昔日彼此陌生的人生活在同一栋楼、同一个小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省市,有着各自的方言,思想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情感:爱与生活。

在4月2日这天,公寓管家终于厌烦了将防疫信息逐条发至每一位住户而决定建群。也是在这一天,群里有了第一条求助信息“有人有多的食用油吗,家里没油了”,不到一分钟便有人艾特他,“我有,加我微信。”

放在窗台上的食盐。

“足不出户”的第5天,李想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在微信群为自己的三只猫求助。“有猫粮吗,我家猫快饿死了”,文字出现屏幕上不过十分钟,她的猫如愿以偿吃到了另一种品牌的猫粮。

即便是自封控开始楼栋里未曾有过阳性感染者,甚至也无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为了安全起见,处于封控中的住户们仍需与他人保持距离,“非必要不来往”。所以,李想是在另一层住户门口的地上拿到猫粮的,没能见到帮助自己的人。

在特殊时期,政府物资、团购等虽大体上可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饮食,但却无法覆盖到具体的一颗蒜、一包盐,也顾不上为人们提供一卷纸、一盒牙膏,甚至对于不具备做饭条件的人而言,那些刚需物资如米、面和蔬菜等则变得不那么刚需。

放在过道里的电饭煲。

随着群里求助需求越来越多,主动提供帮助的人也多了起来,如“包浆豆腐有人需要吗?”“昨天发的米,哪位邻居需要可以送你”“我有多余的抽纸放在1207门口,需要的自取”“还有个包菜也可以送”“有需要芹菜、西红柿的吗,我有库存可分享”等等......

张芳每天中午都会多做几份饭,装进大小不一的碗或盘子里。只需在群里试探性问一下,定会有人回应“我要”“我想吃”,随后她再将饭菜盖好,放在与邻居约好的电梯里或某间住户的窗台上。

疫情仍在继续,解封之日面临不确定性,最近微信群里开始频频出现住户对生活物资表达的不同着急程度。

“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充足的食物,有些人家里没有饮用水,还有人急需一些常备药品、办公用品等”,因此,李想建议大家交换物资,将对方需要的东西放置约定好的某处,对方取物品时,顺便再放好另一方需要的东西。

公寓管家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在她看来,“足不出户”意味着除做核酸外其余时间都不能离开房间门,而住户私自出门交换物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即便彼此间并无接触。

于是,物资交换表应时而来。

每天上午各住户之间可协调双方要交换的物资,随后填入表中,当日下午再由志愿者统一负责传送。前提是,物资必须是生活必需品。

一份4月8日的物资交换表中显示,所交换物资涵盖洗护用品、果蔬、厨具、零食等多个品类。

4月8日的物资交换表。
4月8日的公寓物资交换表。

在这个有着371人的微信群中,刘泽属于较为活跃的那一个。料酒、白醋、火锅底料、香烟等,他从未让人失望,“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距离,何乐而不为。”不缺物资的他,赠送完物资后经常会意外收获一份晚饭。

夏斌则是只赠不换。但凡群里有人求助物资,他就第一时间看看自己是否有多余的,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这些同住在一个公寓的人,短短半个月,他分别送出去过纸巾、电饭煲、胶水和盐等。

“有一部分人还是很困难的,啥都没有准备。”夏斌告诉界面新闻,自己是个“保守派”,缺什么都会提前买好。在封控的这些日子里,工作之余他喜欢翻翻群消息,“万一对方需要的东西我刚好就有呢。”

物资分享为这些年轻人接下来的持续交流互动提供了契机。至少很明显的一点是,他们彼此间的“社会性隔离”逐渐被打破,从私人间的互惠开始转为社区间的共鸣,并且如涟漪扩散般被辐射至更广的范围。

既然疫情尚未明朗,那么索性苦中作乐,而且独乐不如众乐。

4月10日晚上6点,由公寓发起的一场线上音乐活动释放着年轻人们情绪。活动之前,公寓一位志愿者声明,“一栋的人在窗台,二栋的人在自家阳台观看,底线是不可聚集。”公寓管家、店长以及志愿者们在一二栋之间的空置场地开启直播,时长限为一个小时。

线上音乐会现场。

这是自封控以来甚至也是公寓的首次集体音乐活动。

缺乏经验的他们除了要接受那个并不合适的场地,也没有像样的音响、麦克风,这时平日里为租客传递疫情相关信息的小喇叭正好被派上用场。

统计物资购买的群接龙,则正承担着租客点歌的责任,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大海》《明天会更好》《红日》《日不落》《富士山》等近40首歌曲,当然最终并没有唱完这些歌。

为使现场氛围更和谐,不少人拆掉挂在自己房间内的彩灯带,顺着窗户或阳台摇晃着,并跟唱着。“唱得挺好,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与渴望”,有人在直播间留言。

待周华健的《朋友》作为结束曲唱完,他们又要继续“足不出户”了。

那晚之后,微信群里的内容开始涉及一些关于解封后的日子,比如有人相约解封后一起去健身房、打网球和羽毛球等,并建了新群“有巢羽坛”。在刘泽看来,解封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更可能是相约大家一起去理发。

邻里间人与人的情感联结,在疫情期间尽数展现。因为,即使是最独立的个体,似乎很难规避棘手的“当下麻烦”,也无法预测某天突如其来所需要的帮助,当大家一起携手面对,有些困难也就迎难而解了。

(文中夏斌、李想、刘泽等人为化名)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