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尽的绿水青山:现代人该如何欣赏青绿山水画

在世人心里,山水一直是提供能量补给,回归纯真和治愈心灵的地方。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中国画题材大致分为三种,人物、山水、花鸟。简单概述,隋唐之前兴人物,宋元时期兴山水。而青绿山水画自带皇家审美基因,发展高峰在宋代,低潮在元代,继承在明代,复兴在近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审美流变?掌握背后的规律有利于今日更好的赏析和创作。

一 、生而高贵 自带传奇色彩

作为最知名的青绿山水工笔画代表,是北宋晚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出自于一位名为王希孟的宫廷画院学生之手,当年他只有18岁。少年似如天选之子,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指点,笔墨精进神速,用半年时间完成创作,或许是耗尽了心力,两年后不幸离世,但也仅凭此画,传世千年。

北宋(960—1127年)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部分) 绢本 51cm×1191 cm

近12米的长卷上,绘尽山川之壮丽,江河之秀美,青绿重色,历尽沧桑至今仍灿烂夺目。气势磅礴的画面与金碧辉煌的色彩,传递出皇权与天人秩序之感。

绘画在宋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最大原因是有来自官方的推广,喜欢艺术的宋徽宗专门开办了自己的皇家院校,培养宫廷画师。整个社会也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极为重视风雅之事。

既然是皇家出品,作品必然带有宫廷审美之风。而中国画的发展途径并非一开始就是水墨,反而是从设色开始。设色,即晕染彩色。中国古代对色彩研究早已有之,在周代就有“五色”的概念提出。大自然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并无尊卑之分。但人世间的色彩,是带有一定文化意味的。比如黄色,代表九五之尊。

上古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红和黑才是“正统色”,青色、绿色被视为“间色”、“贱色”。然而两汉时期,西域佛教传入,绘制了大量图说教义的壁画,受犍陀罗画风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当时的敦煌就是西域佛教活动的中心,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敦煌壁画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从隋到唐再到宋,能用青绿色作画的基本都是御用画家或者皇家子弟。因为此颜色来之不易,需要用比较昂贵的矿物质研磨而得,制作成本很高。再加之,绘画材料仍然更多选用绢帛而非纸张,制作成本和创作周期都很久,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青绿山水的贵族身份。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艺术效果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深受宫廷贵族喜欢。然而宫廷的审美就一定代表最高境界的审美吗?如果回溯历史,会发现《千里江山图》在历史上的鉴藏体系中很长一段时间多处于一种寂寞的状态。即使是宋徽宗最后给的点评也只是“上嘉之”,而非“神品”,这又是为何呢?

二 、为何偏偏是山水?

在宋代青绿山水画达到鼎盛之前,早有先人探索过,最有代表性的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之作,而后还有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

隋 (581年~618年)展子虔《游春图》绢本 43cm×80cm

《游春图》表现了一队人马家眷,于春日泛舟于山水之间的景象。1952年,收藏大家张伯驹捐献予故宫博物院。如今,《游春图》已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时常会与观众见面,如2015年触发“故宫跑”的石渠宝笈特展,以及2017年青绿山水特展上。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游春图》,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沈从文曾说,这幅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今古接连不上。

山水画,也被称为风景画,隋代之前因为绘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山水处于一个背景衬托的角色。且人物与周围自然环境比例不协调,画法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比如东晋时期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就有出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景象。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样貌其实就是青绿山水。青,是指矿物颜色石青,一般施于山尖;绿,则是指矿物颜色石绿,一般用在山腰处,以表现山色青葱;山脚和坡岸则通常以赭石表现土色,三者相合,山色丰富而沉稳。而这种绘画技法最早源自西域,也就是说青绿山水画的出现也是中西文化融合之后的再创造。此外,青绿山水画在唐代能够发展成熟,也和整个大唐的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有关,使其审美偏好都偏向多彩色,比如唐三彩就是例证。

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提到,“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应该是在中唐前后。" 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在唐之前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人对自身现世的关注较少。之后,社会体制的改革造成欣赏绘画的群体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始出现,它不再是人事的背景或者环境打造而已了。

唐(618年-907年)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55.9cm×81cm 绢本重彩 台北故宫博物馆

《明皇幸蜀图》,绘唐明皇一行人马正行走于蜀道崇山峻岭之间,山崖有勾无皴,青绿设色,云气缭绕,人物生动,但作画历史背景却是“安史之乱”。相较于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在使山水画独立成科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幅作品1949年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了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青绿山水,这种自带皇家气质的早期山水画样,到了南宋特别是元代之后,逐渐被水墨文人画取代,并且一直影响至今。为何青绿山水没有延续其画脉?这和背后创作画和欣赏画的群体有很大关系——大量的失意文人出现,并开始主导了画坛。

南宋被灭掉之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而作为文化创作的主要人群,是大量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特别是江南士人),在接受不了政权更迭和被贬为下等人的现实下,选择了隐世山水,并且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都寄托在了文学艺术上,也算是“以画明志”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水画领域的元四家(一说是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同时,这个时期的绘画理论和文学趣味保持了一致,尤其是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气韵”"写意”成为追求的重点。同时它还进一步净化了审美趣味和对美的理解,从色彩转向了笔墨和线条,以表现冷峻内敛、清逸淡雅,画面上也开始出现了诗文,于是画家也不再是画现实的模样,更多是绘心中之景。比如元朝水墨画巅峰代表之作《富春山居图》,已经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生态度的表达,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元(1271年—1368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33cm1036.9cm  纸本水墨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耗时七年完成。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南宋 (1127年—1279年)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绢本,设色,纵55.6厘米,横323.2厘米。

皇家子弟,他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宋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

这种转变后的审美风向和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相结合,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亲近态度,最终让文人山水画成为寻求心灵解放,摆脱人间烦恼的最佳载体。于是从元朝开始,中国画坛也一直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讲究黑白水墨之韵,并以一种超然出世的境界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三 、从国画到油画 画不尽的绿水青山

从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之作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再到北宋时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时期赵伯驹《江山秋色图》,青绿山水画脉一直有被传承。元代少有人画青绿山水,而到了明代稍有回升,比如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到了近代,张大千在敦煌写生受到启发,复兴了青绿山水画,再后来何海霞、陈佩秋,陆俨少等老一辈国画艺术家在传承中创新。同时,西洋画在百年前传入中国之后,也有艺术家试图用油画来写意表达中国的山水,比如现当代的朱曜奎、田学森。

在一片黑白相间的传统山水形式中,现代青绿画大家张大千自创了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泼墨重彩画法。其浓丽、新奇的特点,令人震撼,将青绿山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历史上各阶段的青绿风格: 精工、士气、装饰性等融为一炉,都是非常“现代”的做法。

何海霞的青绿山水汲取了古今中外和其他一切可用的艺术成果,使传统色彩样式的生命力与现代艺术精神合力撞击。

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老庄的哲学观,更是讲究道法自然。千年之后,国人对山水的喜爱也从未减弱,并且从国画到油画,一直有画家在探索。山水还是那个山水,但在不同时代和个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山水。在庙堂之上的人眼中,山水代表着天人合一,井然有序,江山宏伟。在失意文人的眼里,山水代表着避世隐逸、悠然闲适的最佳场所。而在世人心里,山水一直是提供能量补给,回归纯真和治愈心灵的地方。 

朱曜奎(1932-至今)自幼年师从父亲朱士杰、颜文樑、刘海粟等第一批油画大师,倡导“大美术”理念,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勤于探索和创新,将中国山水意象与西方写实绘画进行融合,形成独有的创作风格。

现代人生活的环境多为城市,但城市里接触的一切事物,特别是食物,大多是加工或半加工的成品,这种割裂的状态让我们看不到自然物是如何播种发芽,如何生长结果,又是如何被收割打磨的过程,以至于对事物的认知都变得碎片化,断裂化。但大自然的面貌本身是混沌的,山川大地、花鸟鱼虫,每一种都相互关联。在自然山水中,能让人产生一种众生平等的情怀,拥有真正的慈悲心。因感受到万物有灵,不再会有要征服自然的欲望,顺应天地法则转而会产生敬畏之情。

好在我们还有青绿山水画。中国画学者石守谦曾说,“山水画得以形成跨越时空的传统,根本上植基于它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之理念”。如今的世界有战争、瘟疫、以及各种城市病,从复杂的社会规则和城市紧张生活中跳脱出来进入到一种山水的艺术世界,或许会让疲惫的心灵得到安慰。

田学森 《神屏》390X200cm 布面油画 2013 

东仰太华的清晨,主峰巍峨,山谷静悄悄的,逆光下的高山统一在多层次的蓝色调里,带来一种静逸、宁静、温暖之感。田学森久居华山十年,与鸟虫为伍,与山风为伴,用画笔描绘心中之山。运用西方油画印象派的技法,结合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独创了中西融合又带有文人气象的山水画。

山水一直是疗愈心灵最好的场所和风景。在自然中,人会感到的是被接纳而不是对抗压抑,是放松踏实而不是紧张无措。借用徐复观先生的话说,“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于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而无论古今,不管曾经山水画诞生于何时,被谁描绘过,现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着,只要大自然的绿水青山还在,就会有绘不完的人间青绿山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