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包
拍网络大电影的一半以上都赚钱了!”这句话现在听来仍充满诱惑,对于想入行的人来说,你只要装作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们《道士出山》如何用28万的成本撬动1500万的票房,大家就会趋之如骛的杀进来。然而对于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人来说,这句“一半以上都挣钱了”现在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很遗憾,2015年的网大市场曾经这么辉煌过,以后会不会再创记录未可知,但是现在,网大能盈利的比例用“百里挑一”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腾讯、乐视、优酷目前数据还不够透明,但从最近爱奇艺公布的分账排行中可以看出端倪。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第20名《驱魔保安2美人棋》全网上线,爱奇艺首月点击量接近200万,转化率3%,单次点击1.5元(非独家)计算,该片目前在爱奇艺分账大概是9万多,按照首月票房占总票房的80%,预估本片在爱奇艺的总分账收入为12万,估计其他平台盈利状况还要差一些,最终总收入应该不会超过40万。
排名第10的《超级东北人》爱奇艺独家,上线42天点击量接近490万,3%的转换率和2元/每次点击(独家)来算,本片在爱奇艺的分账收入约为37万,同样按照首月票房占比80%来算,最后总分账应该在46万左右,按照目前的普遍成本投入来看,应该也是亏本或者刚刚持平的状态。
目前各大视频平台每月上线网络大电影在180部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换算,盈利影片不足5%!
而转化率也是一路下滑,去年还能有个别片子转化率能达到5%甚至更高,今年开始,在不刷量的情况下,有效转化率能达到3%就算很不错了。网大市场面临总点击下滑和转化率降低的双重困境!
当然,有时候你看着数据高得吓人,实际情况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今天抛开刷量的情况不说,之前我们讨论过刷量,若您想了解可点击查看:网络大电影刷量:人人都懂却闭口不谈的灰色地带
为什么从躺着赚钱变成跪着都难挣到钱?
1、 市场热炒,制作成本成倍上涨
与以往人们认为网络大电影制作成本低、只需几十万元不同的是,如今成本在不断提高,其中剧本的价格在近两年增长了3-5倍,拍摄成本也增长3-10倍不等。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网络大电影,市场竞争加大,对内容质量的要求逐渐提升,为制作出精品进一步增加成本。在分成不涨、越来越多“玩家”入驻的情境下,稍微有点名气或是作品的导演、摄影、后期等都开始自涨身价,据业内人士透漏:”现在情况是花精品的钱却拍成屎一样的片子,整个市场都被玩坏了。”
2、广电总局审查越来越严格,平台越来越保守
2016年,政府部门对网络视频内容不断加强管制,对影片的内容题材和拍摄进行约束。总局加强对网络剧的审查,实行线上线下统一标准,即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络也不能播。随着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的火爆,广电总局将审核的重点逐渐放到了网生内容上,同志题材的网剧《太子妃》、《上瘾》惨遭下架,网大《错了性别不错爱》、《类似爱情》等也被广电点名下架,现在平台审核将“传播社会正能量”作为首要标准,以“中国B级片”名义出世的网络大电影根本达不到“B级片”的标准,不能真的“啪啪啪”,不能太过血腥暴力,不能好好拍小众题材,最稳妥的赚钱方式就是“蹭IP”,然而观众俗但是不傻,网大市场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尴尬,越来越难满足广大屌丝的需求,惨遭大量观众的抛弃。
3、 行业“金字塔”已经形成
之前有一种说法称网络大电影已经开始进入洗牌期,我想现在网大正面临大清洗。在部分资本眼中,网络大电影只需要投入很少的资金和精力就极有可能获得高回报,但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当这些资本不断向网络大电影烧钱但发现无法达到目标后,就会逐渐退出市场。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投资方和制片方依然抱着拍好的成品到处找着发行公司,对市场还抱着极大的期望。这类片子大概投入都在50万—100万之间,主演多为小网红,画面基本上可以过关,投资人得意的告诉发行方或者视频平台:我们的片子的综合实力在目前这个市场来说绝对是中等偏上!然而这句话已然透着肾虚了,现在早已经过了半数以上都挣钱的时候,金字塔的意思就是说:你的片子必须得在同档期里面是最好的,才有可能挣到钱,甚至挣到很多很多的钱!
“百里挑一”并不可怕,这只是敲响警钟端正动机,从“投机心理”向“拼质量”转变
网大分账神话掉下神坛,很多人问,院线能赚到钱的在10%左右,当时就是冲着网大盈利能力强过院线,才转行拍网大的,现在岂不是又要改航向了吗?
这种心态即使盈利概率在90%,依然赚不了钱。从4月份开始,平台就开始宣扬精品化网大的战略,很多投资人就认为精品化就是要提高制作成本,以前的5毛特效换成1块的,原来的小网红换成N线小明星,网大也开始引进IP,玩粉丝经济等,但是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说到底,这些都是投机心理在作祟,故事讲不好,创意玩不溜,增加投入只不过是将赌注加大,输的更壮烈一些罢了。谁最先关注故事,作出高品质好口碑的作品,最先掌握互联网的题材缺口,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同档期影片要想脱颖而出,首先干掉一半注定当炮灰的,再干掉一部分投入中等,制作过得去的,但是故事讲不出新的,再干掉一小撮做不好宣发的,只要你的片子有好的质量和宣发,真正能称为竞争对手的作品不超过10部。这样说来是不是简单了很多?细分市场精耕,该快的还要快,该精雕的也要耐磨
故事本身没有创意是最大的问题。目前的市场的容纳力对于500万甚至1000万投资体量的网大来说还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网大市场的整体崛起必须要很多细分领域的中小成本网大来带动。前段时间有很多瞄准二次元、人工智能的网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网大题材选择紧跟社会热点,真正将网大周期短,反应快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故事基本上也可以讲通讲顺,模式可以复制。
网大已经走上“先污染后治理”歧途
网络电影是大趋势,毋庸置疑。中国电影的强大市场规模是院线难以消化的,网剧和网综的发展也经历过异常艰难的探索时期,现在都成为了投资风口。目前网大之所以难挣钱,是因为被“大跃进”式的开发了,正如中国的GDP增长,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可能到了我们自食其果的时候,大伤元气后必须慢补,总会有脱胎换骨之时,那时留存下来的人必定是中国电影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