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初夜话分层:这一天是新三板伟大的开始

分层这个事情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很多想像空间,很多对未来的憧憬,都在于此。我挂牌希望得到的一系列资本市场的便利,可能都必须通过创新层来实现。

2016年6月27日,新三板分层首次实施,注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凌志软件董秘"饶叫兽"邀请华泰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邬煜,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常亮,围炉夜话畅絮三板情怀。

1、分层时代,新三板正式进入价值重塑新常态,投资逻辑应该如何选择?基础层企业何去何从?

2、聊聊分层期间的新事物:挂牌即定增忽悲忽喜,九鼎的进进出出,受罚的和受举报的先喜后悲。

3、市场冰冻更加严重,莫待融资冰冻时才想起宝贵的流动性,市场改革道阻且长。

4、尽管冰冻,我们依然有热爱新三板的火热之心,我们展望未来,一起抱团烤火。

【饶钢】:大家明白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是新三板市场还是比较冷的,寒风冷冷,大家是“愁云苦雨”,当然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分层,我们盼望已久的分层终于在今天落地了。

6月18号华泰证券的邬总有一篇非常重要的分析报告,名称就叫做《分层名单落地,新三板正式进入了价值重塑新常态》,我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先请邬总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对分层落地怎么来看。

【邬煜】:大家好,非常感谢饶总的邀请,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分层初夜”怎么看分层。我主要是阐述这么几个问题:分层的意义是什么,新三板这两年发展到分层这个阶段经历了哪些环节,目前这个点我们怎么看新三板,在新三板里面我们究竟是赚什么钱,以及目前我们认为三板的投资机会是什么。

首先阐述一下分层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分层将加速推动新三板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这里面主要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价值重塑”,一个是“新常态”。

什么是价值重塑?我们来回顾下新三板至今经历的四大阶段。虽然新三板诞生的时间很长,但是新三板真正进入主流投资视角的周期并不长。从2014年的制度推动一直到2015年投资机构的入场,然后到现在分层的正式出来,一共经历了市场培育、非理性繁荣,以及流动性陷阱和价值重塑四个阶段。

1、首先是市场培育阶段。新三板大扩容的元年,主要是扩容和做市,投资者尚未大规模入场,时间集中在2014年。

2、之后新三板逐渐进入了非理性的繁荣阶段。经历了14年的政策酝酿,15年之后因为新三板良好的投资预期,吸引了大批的新三板基金和以新三板基金为代表的入场,短期内大批量的基金入场导致了一个项目跟资金供需不均衡,来了一波比较大的流动性行情,也是目前为止我们经历的新三板最好的一段时光。那个时候真的感觉新三板“夏天”已经到了。当然那个时候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抢筹码为主,风险偏好是非常高的。

3、然后好景不长,从非理性繁荣到了流动性陷阱。这个流动性陷阱主要是政策预期落空以及结合去年二级市场的股灾,导致了政策中的流动性红利并没有到来,这个时候市场上崇敬的馅饼逐渐转成陷阱,对冲这种陷阱的企业高成长性短期没有办法实现。使得去年4月份之后进入了市场阶段性的泡沫化,市场从高点开始有一个大幅度的回撤,整体的市场风险偏好开始有了逐渐的下移,市场行为逐渐到了冰点。

4、在流动性陷阱之后一直持续到今天,然后是分层出来。分层出来我们认为真正从流动性陷阱慢慢进入了价值重塑的阶段。这个价值重塑的阶段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更多是投资风格的转变。其实之前对于三板的投资风格一直以风险偏好为主导,都在预期政策推动下的流动性改善,比如投进去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基金进来接你的盘,这样的看法不在少数。但是经历了这一波以后,尤其是分层出来之后,我们认为三板会进入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代表的是价值重塑。价值重塑代表的是市场风险偏好主导的周期基本落幕。

我们认为投资最核心要考虑两个点:一个是风险偏好,大家认为投进去了未来可能有新的资金进来接你的盘,这是风险偏好为主;一个是企业基本面,企业基本面更多的是赚企业成长的钱。在分层之前整个市场更多是以风险偏好主导为主,但是在分层之后我们认为整个风险偏好为主导的周期基本上落幕了,对于三板其实正式进入了价值重塑的周期。所以说在这个价值重塑的阶段,赚企业成长的钱将成为主要的特征。

分层后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一定要转化思路。这个思路要从之前的,比如博政策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逐渐转化成自下而上去选优质企业,赚企业业绩增长的钱。

另外对于目前新三板的投资机遇来看,我们以时间维度分为了短期和中长期。短期可能和市场不太一样,建议大家规避主题的交易性机会,因为短期来看市场上可能有一些机构或者个人认为分层之后对于创新层的流动性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认为新三板因为投资者结构相对比较固化,风险偏好比较低,并不认为分层之后能够给新三板整体或者是企业带来多大幅度的流动性改善。所以说这里面主题交易性的机会,我们认为是非常少的。从短期来看一定要规避对于三板炒作的主题交易性机会。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其实非常看好新三板的,因为所有的投资机会是在变跟不变中产生的,所以对于新三板来讲我们觉得也是这样的。我们觉得有几点一定要认识到: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新三板在中国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里面一个战略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经济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不变的。长期来讲新三板是一个大趋势,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变”的角度来讲,分层之后可能会给三板带来一个分化,这个分化可能是制度性的分化,监管的分化和交易的分化。

制度性的分化我们是这么理解的:未来整个从中长期来看,分层是第一步。在分层之后,有了创新层和基础层,但是未来并不排除在创新层里面,再继续分化,比如先是分层,然后在创新层里面完善差异化的制度安排,然后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安排跟市场的选择,市场化的选择出来一批从公司治理,包括股权上来讲,质地非常好的企业。然后不排除继续细分,届时可能会针对再往上细分层次的企业做一些流动性改善的安排。所以说我们觉得新三板未来中长期来看是这么一个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所以分层其实是趋势的起点。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新三板来讲建议一定要关注结构性的机会。这个结构性的机会怎么把握呢?我们这边也是沿着两条线去走,我觉得对于投资机会的把握还是两点,一点是风险偏好,一点是企业的基本面。

风险偏好刚刚讲了在三板上已经固化了,你很难从三板上寻找风险偏好的机会。如果是跨市场去看,三板市场跟A股市场他本身的估值差和流动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去看,其实跨市场的风险偏好驱动逻辑仍然成立。这边衍生出一个“以退为进”的投资逻辑。

“以退为进”,这一投资策略落地的方向即通过并购、Pre-IPO和借壳等投行运作实现跨板套利,交易结构的设计和创新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专业度较强、投资周期不确定性高,并不适合部分财务投资者,较为适合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并购基金等。

第一类,对于投资人来讲投资新三板肯定是为了以一个更好的价格去退出。如果从风险偏好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去寻找那种未来具备跨板潜力的企业,因为跨板之后经过流动性的改善,你自然有一个退出的路径了,现在新三板最好的退出路径还是在A股二级市场。

第二类我们从企业基本面成长的角度去看。这一块需要的是自下而上地寻找一批行业不错、公司质地不错的高成长的企业,并不是自上而下去选。这里所谓的“自下而上”,大家可以知道企业的市值等于市盈率乘以净利润,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投资周期去寻找,现在很多的基金是“2+1”或者是“3+2”的周期。比如这个周期之内,企业利润的增长要有持续增长的潜力,这是第一点。第二是公司所在的行业的景气度持续向上。但并不是代表一定要选择当前热门的行业,现在很热门的行业本身的估值已经很高了,你并不能确定在两到三年之后,你退出的时候他的行业景气度还能够撑那么高,更重要的是去判断行业的景气度,判断未来两到三年这边的估值还能不能撑住,甚至是持续往上,这样才有可能选择真正能够赚钱的、市值持续提升的企业。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之前我看了一家企业是做环保的、做脱硝的,他在14年利润是1个多亿,实现了利润的高点,但是当时的估值也很高。如果你自下而上,包括对于行业的研究去看,其实当时脱硝这个行业正处在行业景气的高点,未来两到三年的他的景气度是持续向下的。如果是在那个高点以一个相对阶段性的利润和相对阶段性的估值去投的话,面临的风险就会很大。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到现在脱硝行业的估值已经很难给高了,但是14年的时候他的估值其实是可以给得很高的。但是14年如果以刚才那么一个估值热度去投的话,到现在其实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这是刚才总结的第二个投资的逻辑,就是自下而上的,从公司的基本面角度去寻找比较好的适合投资的企业,这更多的是站在PE的角度。刚才还讲了一个以退为进,那更多的是站在投行的角度。所以从最后落地的投资策略来讲,新三板跟A股二级市场不一样,A股有一些主题性的东西,其实在三板里面并不适用的。三板里面结合我刚才的两点,大家一定要有投行的思维,PE的思维、投资的思维,相当于协同起来在三板挖掘绝对收益。

其实从整个一二级市场,三板市场跟A股市场的估值比较去看的话,在投资的角度我们一直觉得三板是更具有投资环境的。二级市场现在已经慢慢演变成主题的炒作,然后机构在里面也是快进快出,所以说真正价值投资的洼地,我们还是觉得在三板里面。所以建议投资者未来能够多多挖掘新三板的企业。

从市值提升的角度来看,我是觉得未来可能有几个层次。一个是企业从1个亿的市值提升到10个亿,从10个亿提升到100个亿,现在很多二级市场是处在100个亿的层次,100个亿提升到1千个亿是很难的。对于三板很多是1亿提升到10亿,再从10亿提到100亿,这之间对于有些企业稍微给一点资本助力的话其实实现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不管是空间的维度,还是时间的维度,三板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的领域,所以建议投资者多多关注新三板。

虽然说新三板现在是一个遇冷的时期,今天跟常大记和饶总在炉边烤火,希望能给市场信心的提振,大家未来多多关注新三板,相信新三板的未来一定会非常美好。

【饶钢】:谢谢邬总给我们介绍了在新三板上他的研究成果,以及给大家建议的新三板投资策略。我觉得邬总的策略面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大家要理解我们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他说我们现在经过市场培育、非理性繁荣、流动性陷阱阶段,现在要进入到价值重塑的阶段,你我都是价值重塑的英雄,只要在这里面待着,你就是价值重塑的英雄。

其实很多朋友问我,说分层以后是不是基础层就没有机会了?从邬总这个报告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成三类,价值性投资者,成长性投资者和交易性投资者。交易性投资者我们去找创新层,成长性投资者发现基础层到创新层的机会,也可以发现从创新层到主板的机会,价值性投资者在基础层淘金。所以根据不同情况,我们要做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基础层的企业吸引的主要是价值投资者。

今天我们是“分层初夜”,今天收市以后我就看了一下交易的数据,首先是不乐观。截至今天做市企业一共1563家,有交易的一共785家,就是基本上是一半有交易,当然包括停牌的。然后创新层935家,460家有交易,其他没有交易。基本上我们处于有一半没有交易的状况,我们就掉到了一个邬总告诉我们的专业的名词“流动性陷阱”。这一听你就是专业人士,我们要会用专业的名词。

交易非常清淡,我们进入到流动性陷阱的状态。我们就想起来了几个月前常大记写了一篇雄文《莫待发行融资额触底才想起宝贵的流动性》,请常大记给我们讲讲他这个雄文的想法。

【常亮】:谢谢饶总,今天是我第三次来“董秘来了”和大家交流。其实刚才饶总和邬兄把分层这件事有了一个全面的解读,特别是邬总他是做券商研究的,听完我也是受益颇多。如果谈到分层的话,我可能更愿意把它定位在“股权市场和股票市场,三板究竟是哪一个?”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从2013年开始做新三板的新闻报道,2015年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分层,而且如果没有去年3、4月份那一波暴涨暴跌的行情,以及去年7月份整个A股股灾的话,按照当时的监管层的时间表,应该去年最晚三四季度,分层就应该已经出来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事情一直拖到现在,终于今天实现了,整整晚了一年。

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并不在于估值的问题,并不在于多少投资者的问题,而是这个市场的定位我觉得发生了某种紊乱,而分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三板究竟是股票市场还是股权市场?”去年我印象非常深,3、4月份的时候大家冲到这个市场来,想法都很简单,因为和创业板去对标的话,三板可能只有创业板估值的1/5或者是1/4,这个时候如果把他恢复到1/2也有几倍的赚头,当时大家是把三板跟沪深的二级市场做一个对标的。如果那个时候推出分层的话,我相信创新层也就很快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三板内部,更像一个股票市场的交易市场。

问题是过了一年以后,我们这个分层才推出来,现在大家看到,无论是分层的方案出来,还是后面的名单正式推出来,结果都一样,就是涨了两天然后就跌下去了。特别是像今天,今天是第一天分层,交易量并没有放大很多,而且从做市指数来看也是跌的。这样说的话,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有好消息都是出货的机会,这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三板到现在,即使像分层这样的一个利好消息也很难把这个市场再哄抬起来。

原因是什么?我个人理解,这个逻辑非常简单,因为大家现在越来越意识到三板的股票市场的属性越来越弱了,股权市场的属性反而越来越强了。如果是股权市场的话,三板的平均市盈率30倍左右,中位数可能是22倍,股权市场应该是10倍左右,不能再多了。我想三板现在还是贵的,这是一个预期的变化。分层晚推出了一年,造成的结果就是面临这样一个市场的定位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5月19号我写过一篇文章《莫待发行融资额触底才想起宝贵的流动性》,当时有一些征兆已经出来了,以股票市场为例,如果他没有充足的流动性,或者是基本的流动性,因为大家对“充足”这个概念还是莫衷一是,大家不确定三板究竟要怎样的流动性。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家如果投资新三板想退出来的话,我记得有一个测算大概是要7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三板是股权市场太贵了,他一定会跌,不管出什么好消息都会跌。二级市场交易不赚钱,交易量就会下来,流动性消失,定价功能就会受损,融资就会降,这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现在的流动性来看已经对分层形成了某种反制,这是我的理解。如果大家去比对一下分层11月25号的初稿,和前段时间5月底出的这样一个最终稿,去比对他标准的变化的话,你会发现标准一和标准三发生了一个奇妙的修改。标准一的200人股东删掉了,在标准三里面加了一个50人的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其实我们也觉得很奇怪,当时标准一和标准三,市场认为很容易去做的一个指标,特别是标准一,当时我看到很多企业到市场去征集股东,我给你保底收益,你买了我的股票给我截一个图,我就按照这个成本给你保底,你赚了是你的,如果赔了我给你补偿过来。结果到这个改动出来以后我们发现,其实市场分层的这个事情,所谓的“市场”标准,这个标准一里面已经被删掉了。

标准三里面加了一个50人的合作投资者,实际上把所有市场的标准都放在标准三里面了。因为流动性,因为我们晚了一年推出这个分层,所以导致“市场分层”的内容其实是变少了,标准一和标准二都是财务指标。这是我对三板这次分层的一个理解,分层标准本身成了扰动分层的最大变量,我想这肯定是监管层11月份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类似这样的一个股票和股权市场之间的一个差别造成的一些落差,还有几大表现:

比如说去年12月31号有一家做市商他公然操作很多股票、去砸盘,最后的结果是十几只股票做市股价格异常波动。这时大家去观察盘面,当时做市商用几万块就可以砸掉一个企业上亿的市值。如果大家想像一下,假设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充裕,是不是有这种操作空间,也许还会有,但是成本会大大提高。

第二现在大家也会发现,我至少观察到两例了,有一些企业发了自己的发行公告之后,它遭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反对,说:你这个价格“太低了”。这时候可以反过来看,其实是相当于二级市场价格“太高了”,你为什么用这么高的价格买了股票,而这些大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在他的5折、4折、3折价格去买?究竟谁是对的?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还是这些参与定增的机构投资者?我们已经发现有“低价定增”的问题导致中小投资者反对,最后导致发行流产的案例,这也是一个股票市场和股权市场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问题。二级市场投资者认为这是股票市场,我来买股票,可以30-40倍市盈率来买;而这些机构投资者他是把三板当股权市场来投资的,最多最多10-15倍市盈率,所以这里面的矛盾很难调和。

我最近和一些做市商负责人聊天,他们说现在拿票这个事情是慎之又慎,很难再去拿新的票了,因为只要踩中一颗雷可能就会造成业绩上非常大的变动。他们现在最愿意参加一些非常活跃的做市股做市。有一些做市股他企业本身的业务没有那么大的亮点,但是做市商还是愿意去做,为什么?可以刷成交量,刷成交量的话就可以有更好的排名。

做市商理论上是这个市场上发掘价值的机构,但是现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了“演员”,某种角度来讲是不是这个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是不是这个市场从交易的角度来讲,从一个股票市场的定位来讲,他已经慢慢褪去了这个色彩?

我想分层在我看来,就是要解决一个“是股票市场还是股权市场”的问题。如果这个创新层他后面的一些差异化制度供给能够到位,差异化制度供给又分两块,一块是差异化服务,一块是差异化监管,那么创新层称为股票市场还是有可能的。大家可以想差异化监管和差异化服务哪一个先到来?我个人理解一定是差异化监管先来,而差异化服务才姗姗来迟。差异化监管和差异化服务他们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当前监管层推出的一些措施来看,差异化服务可能现在没有看得很清楚,从解决流动性和交易角度来讲,推出的政策大概也只有“私募参与做市”这样一条。可期的是哪一块呢?可期的是进入创新层的企业有可能在发行融资这一块有很多便利。去年11月25号证监会有一个支持新三板的若干意见,里面会提到发行这一块可能会放开35人发行的限制,也可能会推出储架发行,也可能会推出大宗交易。

通过这种方式把市场上投资者他们的预期进行某种区别,因为如果可以发行35人限制都可以打破的话,如果可以储架发行,更加便利地发行的话,创新层的股权分散度以及大家预期的差别可能会变得更大。这个市场,特别是创新层,真的会变成一个像纳斯达克一样,有着一定基础的流动性,可以当做股票市场来投资的市场,基础层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更加标准、更加透明的一个全国性股权市场,分层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我就表达到这里,谢谢!

【饶钢】:谢谢常兄,常兄讲了很多新鲜的观点,最后讲到纳斯达克。新三板人经常见面,我们觉得问题太多了,要交易没交易,要市值没市值,一天到晚就监管,大家的意见都很大。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电视台来采访我,就问到,他说你觉得这个分层有什么样的意义?我说那这一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为什么我们今天一定要坐在这里打一个边炉,因为我们三个要记住在初夏雨天里头,凉嗖嗖的雨天里头,来纪念新三板的初夜。

我们要明白我们对标的市场其实不是A股的市场,我们经常拿三板市场来对比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第一次分层,是在纳斯达克成立这个市场的第11年,第二次分层,出现了他现在95%的交易在全球精选市场,那些巨无霸像google这些公司都在那儿了,95%的交易都集中在全球精选市场,那是在他第一次分层之后第24年。所以说我们不要急嘛,我们才2年的时间。时间会过得很快的,然后我们会见证这个奇迹的到来。

尽管5月27日出了分层涨了一天,继续跌,今天分层落了地,没涨,继续跌。反正大家都叫“跌”,但是在分层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第一件事,分层名单出来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异议,很多人觉得我原来预期要上的结果没分上,这多失落啊。上个礼拜我的好多兄弟连夜赶赴北京,跑股转去沟通。

第二件事,“九鼎事件”让我们都大跌眼镜。刚开始九鼎分在创新层,大家都在鼓掌,很多自媒体写文章说“九鼎就是对监管政策理解得很清楚”,刚掌声未落地,人家发一个声明说咱不进,所有人的嘴巴还没有合拢就掉地上了。

第三件事,还有几家公司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没有进去,比如说中搜股份,股转的名单上是这么说的,他说由于公司客户和投资者举报,反映其公司存在治理不健全、内控不合规等问题,所以让他调整出创新层,今天分层第一天他跌了25%。

这几件在分层期间的新鲜事我们请两位大咖给我们评说评说。先请邬兄。

【邬煜】:刚才接着饶总这边的一个说法,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个认识。其实在分层完了之后,很多企业有些被调出来了,有些是自动出来了,有些可能是公司属于被举报的。我是这么理解分层的。

因为一开始分层出来之后,我感觉市场对于整个分层,尤其是投资人这一块更多还是偏谨慎一点的,反而企业这边其实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包括在分层方案没有预期修改之前,有企业为了凑齐6家做市商和6亿市值,采取很多交易性的方式。所以企业一开始对于分层的预期是非常强的,但是这个强的预期代表着企业本身是认为进入了创新层,首先可能流动性也会改善,可能会享受一些政策上面的一些红利。其实在这个背景下面,目前来看从5月27日到现在,这个预期其实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企业也意识到了,可能是落空了。

刚才常大记也讲了,整个分层其实更多地是新三板的一个改变。这种变其实分为很多,比如制度上的一个改变,监管上的改变,包括最后服务上的改变,其实对应的很多都是红利。今年来看创新层他更多的是一个监管上的差异化。我们觉得分在创新层的企业,可能短期还享受不到分层本身带来的跟流动性相关的红利,更多的可能是监管的枷锁。当然红利的话,我相信在治理跟上之后应该会跟上。但是今年一个大的判断还是监管趋严,对于企业来讲监管的枷锁可能比产生的红利更厉害一些。

其实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企业所需要的资本强度跟资本的需求都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说有好多企业可能是觉得,到了创新层可能枷锁大于红利,可能跟本身公司所处的这么一个阶段是不太相符的。所以说很多企业选择今年可能就先不到创新层里面去了。

另外有些企业可能没有进入,像我之前一直关注到的一家不错的企业,像金达莱,他因为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所以没有进入到创新层里面去,但是公司的质地还是不错的。我们可以看到从5月27日那天,第一个交易日金达莱跌了10%多,这其实也说明了一点,说明现在很多投资新三板的投资客,更多的还是奔着短期交易目的去投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分层出来前后,会有很多的公司,比如中搜股份一天跌了25%,金达莱我印象当中他当天也跌了10%。

部分资金是觉得为了搏创新层这么一个制度性的红利,发现公司没有进,然后资金就出来了。而且在这么一个流动性的背景之下,出来之后很容易去砸盘。所以我们也是觉得这么一个投资环境其实也是不太理智的。

对于分层,不管是这次分进创新层还是没有分进创新层的企业,修炼内功是王道。对于分进创新层的企业,也不用说预期今年创新层能够给企业带来多么大的红利,更大地是利用差异化地监管,把公司的治理包括一些内控的这些东西先做好,明年可能会有更多的红利出来,但是今年肯定是一个修炼内功的阶段。没有分进创新层的公司要想清楚原因,比如大股东占用资金,这个未来一定要有一个整改。另外看看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往创新层里面走。

未来我觉得新三板市场他本身其实也会成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未来一定是层次越高他享受的红利是越强的。那个时候可能股票型市场的预期就出来了,但是层次越下面的企业,其实更多可能是股权转让的市场。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做出选择。比如有些企业他未来对于流动性的需求比较强,然后对于变现的需求比较强,这个时候他可能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一些特点,努力地往更高的层次走。对于本身可能就有着想IPO或者是未来找A股上市企业并购,这种企业现在这个阶段留在基础层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对于公司来讲,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一个需求,就是结合自己的一个增长的需求,然后去选择不同的一个板块。

【饶钢】:常兄有更刺激的话题告诉大家。

【常亮】:确实没有什么刺激的话题了,“刺激的话题”都是大家想像出来的、脑补出来的,我只是点到为止。“6.18”名单这天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当时在一家三板公司,在和公司里面的人吃饭。那天正好是中午这个名单出来了,我就看到董秘在手机屏幕上划啊划,因为名单很长,他们挂牌的时间比较靠后,他的代码是834以后的,他最后突然停住了,因为他划到了屏幕的最底端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那种愕然的表情我可能很久都不会忘记。

分层这个事情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很多想像空间,很多对未来的憧憬,都在于此。我挂牌希望得到的一系列资本市场的便利,可能都必须通过创新层来实现。假如没有的话,大家心理肯定会觉得很不舒服。

在同一天其实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就是九鼎集团在这个名单里面。市场有很多的猜测,大多数的猜测都是不可证伪的,所以我们没法去讲。我只觉得有一点:创新层这个制度本身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去提升的空间。大家可以注意一下5月27日,当时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还有后续监管的一个文件以及一个答记者问。大家可以去看里面有三段话,讲的是关于金融类企业的三种分类。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九鼎的自查报告,看看它说它自己是哪一类。

我想这就是分层的一个小小的涟漪,他的制度本身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再去细化的地方。我认为分层推出来一段时间,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以内,可能都很难推出非常好的这样鼓励交易,或者在发行端有一个比较大的放开的政策,因为政策需要修补的地方还是蛮多的。

刚才饶总讲到的,很多企业到北京去申诉,我本来是能进创新层的,我为什么进不去?其实我刚才提到了那家企业,他们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有“共同标准”这回事,我最后也看了这个名单,到最后也没有这家企业。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但是,假如你是一家确实应该进创新层的企业,但是你没有进,你的申诉时间有多长呢?我记得那个时间是6月19号到6月22号,是很短的。

这就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申诉去加入创新层或者是自愿退出创新层,这个事算不算公司一个重大的事情?需不需要走公司内部的流程?比如股东大会需不需要对这个事情做一些决议?我想这个三天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很多的企业也没有做这个流程。分层这个制度,本身实施得还是非常快的,还是有蛮多提升的空间,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饶钢】:谢谢常兄,刚刚我们聊了这么多具体的事,我们再聊聊最后一个话题,分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或者是什么样的寓意。上次电视台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件事情,我脑子里浮现的是“911”。那是01年,那时候我在一个外资的VC里面上班,我们那个外资的VC是办公室在松江,有自己的公寓,生活设施,我们不是每天都回家,有的时候周一到周五住在公寓里。那天我记得我是没有回家,我是在公寓里面看书,好像是晚上。突然我同事给我打电话说“你赶快看电视”,打开凤凰卫视一看,那个双子塔一个已经在冒烟了,马上第二架飞机又撞上去,目瞪口呆。

看见这样的新闻以后我们几个下楼聊了一下,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那是遥远的大洋彼岸,骄傲的美帝受到了打击,还有很多人开心呢。我们也没有觉得这事好像跟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但是很快,大洋彼岸的蝴蝶颤动,由于“911”是那一场IT危机最后的一根稻草,所以IT整个市场崩盘了,对于我们的电子集团是灾难,我们的基金很快解散了,我们几个就失业了。我们几个同事各奔生路,有人去创业,有人干别的去了。老板问我,你愿不愿意干财务啊?我说我没有干过财务,你不是注册会计师吗,一定会干的。所以我就稀里糊涂干上了财务,人生从此走上了分叉路。

我觉得新三板这个分层,可能若干年回头来看,这一定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我们很熟悉奥地利著名的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我们希望分层这一天是我们新三板伟大的开始,我们真心地希望是这样。我们今天请常兄给我们抒一下情怀。

【常亮】:饶兄引经据典,我对新三板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可以讲讲我为什么我来做新三板新闻报道这件事,2013年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关注新三板,而且新三板当时没有向全国扩容,大概一共300多家企业。我和这个市场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有一个哥们在做新三板挂牌,他告诉我这个市场全是烂企业,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还是有一点赚头的,虽然不多,不能跟IPO比,但毕竟还是有一点。我说如果是一个烂市场的话,他建起来到底有一些什么意义呢?他跟我讲了一下这个新三板的一些市场制度,我一下子感觉似曾相识。

我是学经济的科班出身,我发现新三板跟一些发达国家的正常资本市场的机制是一模一样的,最简单的一条:新三板是一个买者自负的市场,所以我相信这个市场本身一定是会有活力的,它不是一个像沪深市场一样积重难返的市场。

这已经是一个机会,于是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从事专业的新三板新闻报道,我坚信这种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前途一定是不可限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免费的看涨期权,我相信分层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始。因为有了它,三板才更像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有可能变成一个纳斯达克这样的一个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梦想的这样一个市场,所以我相信分层一定是一个大家难忘的一个开始,虽然现在可能大家觉得这个市场还有种种不如意,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推移,它一定会发生非常好的变化,毕竟三板走的还是太快了,三年前还不是一个全国市场。现在请邬兄再讲讲。

【邬煜】:结合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因为我之前也是做投研的,之前更多的是在二级市场。其实我相当于是在牛市的一个起点,然后从二级市场转到了三板,这个经历本身就说明了我的一个态度,其实还是非常看好三板的。

大家都看二级市场都知道长期以来A股是主流的投资环境,但是在经历了去年股灾,很多的问题都曝露出来了。因为中国整个经济在转型,经济持续转型资本是一个抓手,是一个杠杆的撬动。大家可以看到二级市场很多的企业包括一些主题、包括一些并购,包括炒一些概念,更多是为了大股东去变现、解禁的一个诉求。真正股价起来高位融资、定增,他那些钱根本没有流到实体里面去,其实更多的是满足了大股东变现的需求。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去年股灾发生的一个原因,二级市场没有实现一个真正的资源配置引导实业的作用。

我们看三板正在逐渐替代二级市场做这个事情。因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跟行业,其实是一些所谓的新兴行业。但是看二级市场很多都是之前沉淀下来的传统行业,但是传统行业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二级市场是通过这种转型包括并购,然后去切到新兴行业里面。

如果我们去分析新三板里面布局的行业和公司来看,其实遍布了很多代表中国产业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新兴的企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觉得整个新三板其实从资本和产业的联动角度来看,他是中国未来经济成功转型的方向,但是在这个方向下,因为新三板具有包容性,他的企业数越来越多,今年估计超过1万家也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新三板里面你面对的投资环境,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友好,就是说你其实是在这未来1万多家企业里面去精选优质的企业。所以在这个里面,更需要你的研究功底,这个研究功底是自下而上寻找优质企业的功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新三板是有大的机会,但是这个大的机会如何去抓取,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新三板里面未来一定是差异化的情况,就是有可能有人在新三板里面找到了10倍股、百倍股,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很有可能有人在新三板里面倾家荡产,这是跟他的包容性息息相关的。

分层的出台保护投资人来讲是有一个制度的推动,因为比如这次大概900多家企业分到了创新层,标准一、标准二、标准三,其实本身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投资风格。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讲,你本身的筛选和研究的成本降了很低,这是第一步。

包括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我相信在分层的创新层里面肯定还会逐渐地出来。出来的方式肯定是有利于投资人去寻找更好的企业,如何把新三板真正好的优质企业,然后跟优质的投资人两边去嫁接起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制度建立上的一个大的方向。虽然说现在还不是很健全,如果我们从中长期的方向来看,包括自上而下的一些国家的意志,跟新三板代表的一个转型的方向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所以说这个方向是不变的,这也是为什么刚才讲投资机会在变跟不变中产生,不变的大趋势是对的。这个大趋势下,大家如何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投资策略,适合自己的一个在新三板里赚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可能更多的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更多的还是要挖掘出在新三板里面好的企业,自下而上去挖掘,要把视角落地在企业本身的质地和成长性上,这样才能在新三板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这也是我的一些建议。

【饶钢】:时间也到了,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们唠嗑,今天我们是又吃饭又唠嗑,又围了炉又夜了话,非常感谢常兄和邬兄,我们今天一起聊了我们热爱的新三板。尽管新三板问题很多,经历了高潮、低谷以后,现在又到了流动性陷阱里面。但是长远来讲,这是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希望,这是唯一一个我们按照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设计的市场,所以我们都要爱它、呵护它,希望它发扬光大。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