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300余年的中国广彩瓷,带给今日品牌出海哪些启示?

“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个民族的东西,不具备普遍性特质,那就根本难以为其他民族所理解”。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瓷器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器物。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由陶转瓷,不断烧制出了白瓷、青瓷、青花瓷,亦或是祭蓝瓷、彩釉瓷等不同类型的瓷器。而全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掌握如何将陶器烧制成瓷器技术的国家。不过,有一类瓷器在中国很少见到或者使用,就算是现在也需要到欧洲,特别是荷兰、法国等地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或者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里,才能一睹其让人过目不忘的真容。

这类瓷器在中国被称为广彩瓷,是广州彩色瓷的简称,它属于外销瓷一类,在欧洲也被称为“克拉克瓷”(荷兰语kraak)。它有三百年的历史,始于清代康熙晚期,盛于乾隆、嘉庆,属于中国外销到欧洲的高级定制瓷器。所以为何熟悉它的更多是欧洲人,特别是当时的皇室贵族。

拍摄于 法国罗浮宫  摄影 邱书婉

在17世纪,遥远的欧洲皇室通过世界上最大的跨国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了数量巨大的瓷器。这对当时的清王朝来说,可谓是非常有特色的贸易标的。因为它并非是纯粹的出口本土瓷器,而是用一种他国文化输入再输出的方式进行贸易。所以今天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拾遗,更是为了研究当下中国品牌如何利用文化更好的出海。

一、大航海时代,陶土变金子

瓷器的制作源于陶器,早在上古时期,几大文明发源地就先后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方式,并广泛运用在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和祭祀的器物。而只有在中国才发明出了瓷器,这源于对特殊烧制原料高岭土的发现和高温烧制技术(1300°)的达成。而瓷器的发展,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技术和文化沉淀,在不同的朝代,烧制出了不同审美风格的瓷器,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是隋代的白瓷、元代的青花瓷,特别是到了宋代,五大官窑让瓷器的烧制水平更加提升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外,受到宋代文人书画发展的影响,古人在瓷器设计上加入了很多带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元素,比如典型的山水、人物、花卉、动物、文学场景等等,让日常的生活器物提升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消费品类来分,这些瓷器应该是最早的艺术衍生品了。正是基于漫长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代同步的审美创造,瓷器也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喜欢的器物。

拍摄于嘉定博物馆 摄影 邱书婉

拍摄于嘉定博物馆  摄影  邱书婉

拍摄于龙美术馆  摄影 邱书婉

也正是源于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初次接触到中国瓷器的外国人,惊叹不已。对美的感知,人类是相通的。面对来自遥远东方的器物,也为这个文明古国增加了很多想象。十七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并且持续时间长达二百多年之久。基于中西贸易的紧密交流,西方上层社会的绘画、服饰、家居、器物甚至文学作品里都有透露出对东方审美的喜爱和欣赏。而日常使用的来自“中国制造”器物也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瓷器,这种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完全无法制作的精美器物,成为了顶级的“奢侈品”,也成为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因为其稀缺性和艺术性,被欧洲人称为“白色的金子”。

从没来过中国的洛可可艺术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国风系列画作《中国花园》(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兴建的布莱顿皇家行宫中 ,典型“中国风”的华丽吊灯,图据网络

可再仔细想想,除了器物本身的稀缺性和高超工艺外,当年的欧洲贵族买的仅仅是器物吗?如果器物背后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瓷器还能让上流社会的贵族将其视为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吗?而瓷器上面特有的表现东方审美趣味的山水、人物等图景,又让多少欧洲人为之好奇神往呢?

这种对东方器物和文化的欣赏崇拜和今日西方奢侈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着实有一种让人“恍若隔世”之感。

二、文化输出中的文化输入,中西交融创造独特的美

随着瓷器贸易量的逐年增大,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特性,特别是西方贵族阶层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18世纪中期,来自西方买家的订单开始反向提出私人定制,他们已经不再满足那些五福捧寿、太平有象、马上封侯的图案主题,而是向中国的瓷器制造商提供圣经故事、君主头像、西洋风情、家族徽章等内容的设计图案,同时对器物形状做了调整,使其更符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场景。

而中国瓷器商尽管还没有几个能够弄懂耶稣与圣母的关系,但大多数中国画工们已经像模像样地画起了西洋画,于是就出现了中式服饰洋人脸,城堡和园林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的混搭画面,并以西方人所习惯的曲线来表达纹案之美(如下图)。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输入后的再次输入,中西文明交融的有趣现象,于是诞生了中国瓷器中的奇葩品类——广彩瓷。

拍摄于中国航海博物馆  摄影 邱书婉

瓷器的造型,既有传统的样式的,也有一些是来自西方的物品形状,如剃须盘、高脚果盘、咖啡用具、调味器之类。

拍摄于中国航海博物馆  摄影邱书婉

纹章瓷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主要凸显的是拥有者的尊贵地位,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拍摄于中国航海博物馆  摄影  邱书婉

广彩瓷的定义,除了和形成它的广州地域、瓷器设计风格和内容有关之外,还和它的制作工艺手法有一定联系,比如在器口沿和描绘锦地时出现金彩,以此营造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判断广彩的重要依据之一。欧洲人在十八世纪早期,通过贸易口岸带来珐琅彩,广州工匠以强大的学习能力将其发展为新型釉上彩品种,惊艳四方。据说,约与乾隆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宠姬蓬巴杜夫人和路易十六的王后安东瓦奈特都是广彩瓷的“死忠粉”。

拍摄于 法国罗浮宫  摄影邱书婉

而就是这样一类引领欧洲市场三百年之久的瓷器品类,之后持续在面临核心制造技术被欧洲打破,一海之隔的竞争对手日本瓷器开始崛起,贸易公司开始转向鸦片追求更高利润,以及清朝政府对外港口政策的不断调整等各种情况下,广彩瓷的出口最终由盛而衰,在19世纪落下帷幕。最终,如今绝大多数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广彩瓷器,很多只能见于欧洲博物馆。这几年当年外销的广彩瓷陆续回流,基本是因为拍卖市场上的中国买家。

三、今日品牌再次出海,中国需要输出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重提广彩瓷,不仅仅是为纪念昔日的荣光,更重要的是研究器物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如何通过贸易交流与另一种文化产生呼应。因为这不是简单的输出或是输入,更是两种文化的一次交融共舞。虽然在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一种器物的复活不仅仅是靠技艺的传承,还需要很多因素的加入。几百年前广彩瓷这朵奇葩之花能盛开绽放,就是源于烧制技术的创新、审美话语权的争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贸易市场的刺激等种种原因。

2015年拍摄于荷兰某个商店橱窗,瓷器仍然是欧洲人认知中国最重要的器物载体  摄影 邱书婉

如今,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审美风向上,似乎又开始吹起了东风。国人偏爱的各大西方奢侈品品牌,不管是服装还是配饰包包,为了迎合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需求,也会主动改变设计内容,比如生肖的限定款,或是图案融入中式元素,这和几百年前广彩瓷面对西方市场的做法有些相似。但可惜的是,这些奢侈品的设计效果似乎并不太好,有些甚至招人诟病。而作为买家的一方,也没有主动提供过能代表当下中国文化自信和审美风格的图案或符号。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7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瓷器制作公司。不仅在材质上进一步发明了骨瓷(加入动物骨头成分),同时在设计上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符号的影响,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且在短短的二三百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知名的瓷器品牌,占据了当今全球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高端瓷器市场。这种市场地位变化的背后,其原因又是什么?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几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产业缺乏“文化”支撑。文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支撑的产业。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有“产业”无“文化”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文化消费缺乏优质供给。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生产机构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低质量的文化供给过剩和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形成巨大反差,很多传统的文化内容不适合现在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尤其缺少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精品,真正能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

图:来自Google和凯度的报告,中国品牌出海前26名

相比于文化产业的问题,瓷器作为承载中国文化和审美的典型器物,在新时代也需要新设计,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更需要新的审美风格。当下国风兴起,推崇古人,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但市场更呼吁能诞生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的器物。在当下中国品牌出海的过程中,依托器物或者产品,让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碰撞融合,而不是单纯的文化输入,从而再次创造出能在世界上都通行的文化器物。“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个民族的东西,不具备普遍性特质,那就根本难以为其他民族所理解”。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