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电视剧结局be,为何be得越心碎越让人爱?

BE美学已成流量密码?

文|文化产业评论 圆圆点了点头

编辑 | 时光

电视剧《镜双城》预告释出时就被网友称为“一整个be文学“,两个本不该有交集的人在冥冥之中注定相遇,却逃不过“记得要忘记”的命运,这一戏码虐得观众嗷嗷直叫。

这情深缘浅的虐恋剧情就连歪果仁都大喊“废肝”。

近年来,这样的be文学并不少见,回顾2021年,就连综艺节目都大搞be,使屏幕前的观众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往观众心窝子上戳刀似乎成了影视圈吸粉的新方式,这股“歪风邪气”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

甜宠过气,BE美学成流行?

所谓BE,就是Bad Ending(坏结局)的首字母缩写,经常用在一些cp组合里,只要最终结局两个人并不圆满,就可以说某某cp最后be了,与之相反的是HE,也就是Happy Ending(好结局)。

电视剧《开端》未完结时,网友在猜测“反炸cp”是be还是he。

虽然粉丝们真情实感地期望——“我可以不谈恋爱,但我磕的cp必须结婚”,但影视剧出圈的片段往往是那些be名场面。

《周生如故》中时宜跳楼的名场面掀起一个热度的小高潮,周生辰和太子妃时宜的“双死”虐恋让观众“肝肠寸断”,“辰此一生,不负天下,唯负十一”的与妻诀别书成为B站up主剪辑的经典素材。

与此类似的是2020年播出的《清平乐》,电视剧本身表现平平,内容更是让原著粉开麦怒喷,但公主徽柔与宦臣怀吉间的意难平却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一举捧红了徽柔一角的扮演者任敏。

更不用说,《东宫》这个近年来的“be美学天花板”,男主角李承鄞甚至成为了一个梗,无论是什么频道,只要出现女主将陌生男人捡回家的剧情,就一定有人刷“小心他是李承鄞”,就连甜宠剧少不了“@李狗,进来学习”的玩梗环节。

回顾近年的影视剧,CP be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圆满的结局固然可庆,但不完美的be才让人念念不忘。

《甄嬛传》里大女主升级打怪的过程很是过瘾,然而,全员be的情节却是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它完美诠释了“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的be美学价值观,“宛宛类卿”和“臣妾做不到啊”一时成了观众反复学习的名场面。

作为《甄嬛传》的续集《如懿传》表现同样亮眼,周公子用饱含故事的嗓音说出那一句,“清白两个字,臣妾都说倦了。”还没到断发的场面,观众就已经被虐得掉泪了。

而大火的《香蜜沉沉烬如霜》《琉璃》等古偶剧同样虐生虐死,主角不是从神界虐到人界,就是虐了十生十世,佛曰人生八苦,导演大手一挥全安排一遍,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怎么虐怎么来。

更有甚者,在综艺里都安排满了be环节。去年火爆的恋综《再见爱人》将几对已离婚的夫妇聚在一起拍真人秀,玻璃渣里的糖让观众又痛又爱吃,痛哭流涕的样子像极了火中取栗的猴子。

在影视圈的努力下,加上网络媒体的推动,边痛边上头的症状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be美学爱好者活跃在社交平台上,制造和分享be美学的魅力,可以看到的是,BE美学正破圈而出,成为大众审美。

BE美学的快乐,古人早知道

悲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古老的精神渊源及宗教意味的崇拜,它指称的是用来悲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苦难并赞美他再生的祝歌,现在成为精神艺术的形式之一。

be美学与悲剧的审美内核是一致的,人物内部的矛盾性与环境产生冲突,陷入两难之间,而后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是悲剧美的来源。

首先是主人公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现状之间的冲突。陷入悲剧的主人公展现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不断地对抗命运的束缚,即使知道结果不会发生改变,也积极争取,表现出“虽九死其犹未诲”的坚韧。

中国古典戏曲《桃花扇》中流亡的改革派党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为拒绝南明邪恶势力的压迫双双入道,两人在无力问天的情况下坚守正义,与恶势力抗争,这种怀疑、对抗宿命的勇气正是这一悲剧的迷人之处。

其次是无从选择的两难境地,家国与个人间、大义与小爱间的必然选择将受众的心高高地吊起。比如《长生殿》唐玄宗为了安抚造反者不得不赐死杨玉环,尔后日夜思念她,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帝王的深情令人唏嘘。

最后,毁灭的命运将这种悲剧美推向了高潮,将主人公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全面升华主题,以否定的形式显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在《红楼梦》中,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毁灭之美”,太虚幻境里一支“飞鸟各投林”预示了凄婉的结局,“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两场将主人公的悲剧激情推向高潮,表现出了人心的真挚和人生的苦痛,荡气回肠。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大火的许多be影视剧其实称不上是be美学的范畴,他们为虐而虐的剧情只能算是工业虐剧。

比如说,近日热播的《镜双城》,影视版的改编充满了逻辑硬伤,经不起推敲的剧情让这场悲剧看起来非常劣质。

什么台词?写得很好,下次别写了!

真正的be美学应该是,冲突双方的行为都出于正当理由,但他们感情遭受破坏乃至毁灭又有其必然性,就像俄狄浦斯注定会弑父娶母一样,他们的感情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幸的。

be美学,为何如此迷人?

悲剧带来的是一种痛感,越是合理的悲剧,越是让人看见人类的不自由和命运的强大,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在be中获得观影的快感呢?

疏导情绪

悲剧最为直观的作用就是生理层次上的疏导发泄。不少人迷恋不是悲剧的内核,而是它催泪的效果——排毒养颜、疏导负面情绪,这说起来有些好笑,但确实不失为悲剧的一大作用,在流泪的过程中,个人的emo也被释放出来了。

除此之外,主人公的困兽之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优越感和心理安慰。与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做对比,观众就能体会到平凡人的可贵,在唏嘘哀叹的同情中重新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

欣赏爱情的情深不寿

童话故事从不讲婚后,“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就没有然后了,保持深情最容易的方式是摁下暂停键,男女主在走向毁灭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爱情的不朽,于是,观众在这种爱情的一往无前中看到的是人自己的某种价值力量和饱满的感情,在压抑的痛感中升腾起对爱情的赞叹。

《周生如故》经典片段

同时,悲剧发生的场景往往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比如说战乱年代、古代、玄幻大陆等,这种距离过滤了生活,再加上导演们刻意为之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朦胧感,使它只剩下美和壮丽,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趣味。

理解人生和宇宙真理

欣赏悲剧时会有的一种期待就是,看到英雄的崇高和人的道德力量。每个人都有生物本能之上的超我,普通人在现实和欲求之间挣扎,而悲剧人物将自我价值付诸实践,成为一个“行动中的人”,通过观察他们的成功或失败,观众获得的是对普遍真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好的悲剧应该是行动的摹仿,悲剧作家往往要对人生苦痛有深切的体验,才能创造出不朽的悲剧绝唱,而人们可以在正反两派人物的行动中领悟到人生道路的矛盾和斗争的曲折性,在反复地回味和思考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

例如,《窦娥冤》中富有抗争精神的窦娥,《汉宫秋》里出塞边疆的王昭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敢爱敢恨的杜十娘,这些悲剧性的人物,她们敢于挑战不合理的封建道德,争取自己的自由,这种精神浸染着每个观众的心理情绪。

总结

在小甜剧当道的现在,不少be美学爱好者出现,他们欣赏并制造“毁灭之美”,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现象,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完善自我人格的一个途径,而且能够激发人的生活热情,只有同情悲剧人物,直面苦难,人们才会产生改造现实世界的锐气。然而,需要澄清的是,为虐而虐的工业虐剧从来不属于be美学的范畴,仅仅满足视觉快感、产生催泪效果的虐剧与小甜剧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大众文化的消遣品。

编审 | 卢敏(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参考资料

1、熊元义、刘文纪《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

2、王振栋《悲剧的起源、衰落以及悲剧理论》

3、印客美学《“be美学”,是真美学还是撒狗血?》

4、佴荣本《论悲剧审美痛感》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