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演讲: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给美育和美术带来了什么?

全文选自李磊在“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暨“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研讨会议上的演讲。

来源 | 李磊艺术工作室

本文选自李磊在“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暨“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研讨会议上的演讲,文中重点阐述了当下科技实现的功能延伸的美术和由此引发的新审美趣味变化,呼吁科学和艺术应该融合起来,为我们人类的思想开拓新的境界。以下是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是世界的上海。

上海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中国面向世界发出时代强音的地方。这是因为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社会治理、经济基础、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有胸怀广大、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改革精神;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求变出新的文艺生态。

25年前,上海美术馆的老馆长方增先先生和李向阳等一批上海美术馆的同志们创立了上海双年展,当时大家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新的实验性艺术,很不了解,甚至抱有极大的偏见。在那个时刻,方增先先生说了一句话,他说“对世界上这些新的东西我不了解,不熟悉,有些东西我也不喜欢,但是为什么它在那么大的范围里面会有影响力呢?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要去研究和创作呢?那总是有它的道理,不能因为我不熟悉,我不了解,我就去反对它。所以办上海双年展我第一个支持”。这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判断力。在上海就是有这样的传统。

我们讨论美术教育,依然要把它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判趋势、把握规律、抓住重点、力求突破。

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了科技驱动社会发展的前沿,人工智能、5G传输、虚拟现实(元宇宙)、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领域的场景应用逐步落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移动终端);离不开大数据;离不开人工智能。今年所谓“元宇宙”又扑面而来,它必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这样的形势下,关于美术教育我们必须思考两个方向的需求:

一是作为人类本性的审美和基于身体能力所及的美术。

二是由科技实现的功能延伸的美术和由此引发的新审美趣味。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传统美术教育已经在做的工作。

第二个方面正在发育,尤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今天由上海美术学院牵头,有必要提请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高新科技对于我们的艺术有什么作用。

我不懂高新科技,也没有从事高新科技的艺术创作,但是凭我的直觉,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延伸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高新科技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物理性延伸。我们通过新材料、新的媒介、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将思想和情感结构成艺术作品,大大地延伸了我们传统的创作手段,这是属于物理性的延伸。

第二,高新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延伸。因为我们艺术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它更是心理层面的事情,是思想层面的事情。所以,人工智障、5G传输、元宇宙、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可以帮助我们在思想层面上,在心理层面上,在精神层面上给以巨大的延伸。

第三,可能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高新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大的幻想和更长远的探索。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难道仅仅是一个时间加上空间的四个维度世界吗?数学家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不仅仅有四个维度,从数理的角度,我们的世界至少可以推到十个维度。还有一种算法的维度可以推到十六个维度,那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人类的感知上,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今天我们非常有可能借助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穿越四维空间,进入到更高的维度,而这个工作谁去做?如何做?有没有这个可能?科学家今天一定是和艺术家结合起来的,因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个翅膀,协同振翅就可以飞得更高,这样的协同可能给人类的思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今天说的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科学。而是说科学和艺术融合起来以后,为我们人类的思想开拓新的境界,这个是更大的事情。

新的事物,今天是一个芽,明天是一个苗,后天可能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共同的去爱护它,共同的去浇灌它,共同的去期待它,它一定会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人物介绍:

李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李磊艺术工作室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