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双千兆”第一城,上海如何让“技术适应市民”? | 上海两会

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军认为,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服务升级,最终的目标都应落在市民群众的“感受度”与“体验感”上。

图片来源:图虫

实习记者 赵珺

2022年1月19日,上海正式进入“两会时间”。界面新闻获悉,针对上海居民对于医疗、交通、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场景建设的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拟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应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民数字化生活感受度,用数字时代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提升城市社会服务水平,同时也切实地增强居民的数字化生活体验。

目前,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领先,率先成为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第一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占GDP的比重超过50%;“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成效显著,成为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金字招牌”。

然而经过调查,文军注意到,民生领域的数字化场景建设与居民的诉求之间仍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数字化生活服务的便捷度不高,未能兼顾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居民;另一方面,数字化生活场景不够多,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仍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数字化转型参与程度不高、数据安全和隐私风险、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都是提升居民数字化生活感受度的障碍。

据此,文军提议,数字化转型要以需求为导向,关注民生领域的迫切需要。比如,可以依托随申办平台,接入医疗、教育、养老等应用场景,实现与市民生活密切的服务领域全覆盖,面向居民个人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全过程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的方式主动辨识和挖掘市民需求,提前预测市民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差异化服务供给,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便捷程度。

其次,要加大数字化生活场景开放力度,推进数字化生活场景的提量增效。比如,让企业成为促进生活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力量,支持依靠市场化力量去发现、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满足市民需要。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场景拓展和平台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应用场景的人性化,变“市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市民”。

第三,数字化转型必须以市民为中心,促进数字化服务进程的包容化发展。要逐步提高“数字弱势群体”的生活感受度。比如,中心城区有些便利店可以代办水电煤气缴费,不能因为要数字化转型就一刀切,可以适当予以保留。对此,需要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化生活新图景,让数字化社会服务更有温度。

此外,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法律为底线,深化数字化生活服务中的数据安全。针对数字化生活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数据丢失、平台垄断等问题,需要结合数据行为发生的具体场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全面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以及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

最后,数字化转型仍需以制度为保障,激发市民活力,提高数字化治理过程的多元参与。在明确各方权责利的基础上,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一个“细胞”的活力,发挥社会治理多主体参与的作用,以更高视角、更全数据、更综合服务,形成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合力,让更多广大市民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金钥匙”,使数字化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将能够享受到更高效、更便捷的数字化生活服务。

文军认为,上海将打造引领全国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但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服务升级,最终的目标都应落在市民群众的“感受度”与“体验感”上。“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迈向新高点、实现新发展、激发新动能,进而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化生活新方式。”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