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全文。
由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涵盖山东所有下辖市,因此这份规划可以看做是未来14年山东发展的一份“行动指南”。
所有城市都能在这份规划中找到自己的“地位”,透过规划,也能明显看出山东城市的分级。
规划中,提及最多的城市是青岛、济南,分别为67次和61次,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烟台,后者为32次。
从被“点名”的次数,能直观感受各个城市发展的亮点,以及在山东的位次与潜力。
青岛与济南是毫无争议的两个中心,烟台、威海、潍坊等则是热门区域。
面积与体量均不大的威海,提及次数之多,出乎意料。其背后,是山东发展外向经济的决心。
这从提及的涉及威海的主要规划中便能看出来:
以青岛为龙头,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
支持威海建设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城市;
推进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支持威海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做优做强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
高水平建设威海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再从区域视角看,胶东半岛5大城市,一共被点名141次。规划中点名最多的全省5大城市,半岛城市占据4席。
相比而言,省会经济圈7座城市仅被点名88次,其中济南就占了61次。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山东经济的重头,或者说未来最大的潜力依然在胶东半岛。
区域发展看龙头。
在发展规划中,山东对济南、青岛的定位,备受关注。而发展规划也透露了一些新的信号。山东正在对济南、青岛的定位与关系,作出微妙平衡。
首先,没有提及济南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
此前,山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而在这份事关山东未来10多年的重磅文件中,“国中”一事,只字未提,多少有些不同寻常。
毕竟,“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不在一个档次。
其次,“强省会”战略不会变,但更强调青岛作为胶东龙头的带动作用。
规划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提高济南首位度。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以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塑强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城市品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增强青岛引领力。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首位度与引领力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强调“强自身”,一个侧重“强他人”。
第三,山东正在采取举措,避免济南和青岛的零和博弈,更加强调两座城市间的合作。
原文的表述为济南与青岛“相向发展”。
“支持济南、青岛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
规划中还提及了一些具体的举措,包括加快推进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教育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省内的资源是有限的,济南与青岛应该携手、互补,将眼光瞄准省外,乃至国际,来做大增量。
省内相争,永远不会有好结果。
综合来看,本次规划,青岛在省内定位是有明显提升的。
一方面,是由于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经济实力够强,可以说是山东经济的“晴雨表”。
2020年,胶东半岛五市GDP总量为31113.4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5%,胶东经济圈整体GDP增速约为3.7%,高于全省增速。
另一方面,这些年胶东半岛承担了诸多国家战略,平添了发展的砝码。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中,用了单独一段来阐述“高质量建设上合示范区”,这是其他示范区没有的“待遇”。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构想,反映出对青岛的看重——
加快构建青岛经济南至郑州、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型”沿黄陆海联运大通道,实现与沿黄流域高效便捷联通;
以青岛为龙头,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
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推动日韩—山东(青岛)—中亚的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发展,打造东联日韩、西接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物流贸易大通道;
支持青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加强喂给港支线网络建设,吸引国际货物中转、集拼等业务,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集聚配置能力。
如果上述“支持”能获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未来一段时间,青岛还是挺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