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体育漫谈 | 体育+娱乐热闹有余,难产爆款

体育综艺仍没能找到竞技和娱乐的平衡点。

图片来源:超新星运动会官方微博

文 | 一白

第四季超新星运动会落幕,豆瓣评分6.8,是四季比赛里评分最高的一季。

节目邀请了134位青年艺人,参与15个大项23个小项的比拼。为了迎接即将开始的北京冬奥会,此次超新星还新增了滑雪、冰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冰雪项目。

然而,除了134位青年艺人自带的流量和热度,节目依然没能突破圈层,引来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没有出现前几季中,杨超越、陈小纭之类的爆款话题人物。

包括此前的《这就是灌篮》、《运动吧少年》等等,体育综艺近些年一直不温不火。探寻原因,离不开“门槛”二字。

首先,是受众门槛。一些专项类的体育综艺,像篮球、拳击和跳水,很难真正吸引对该项目并不了解的更广泛受众群,节目对准的基础受众只有两类人,喜欢这项运动的观众,喜欢其中艺人的粉丝。

由于喜欢一项运动的群体数相对固定,那么明星的咖位往往决定了这档节目的基础受众数量。但是跟其它综艺整体来比较,受众面依然偏窄。

其次,是参与门槛。体育综艺对于艺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大多数体育综艺需要看到艺人在节目进展过程中,运动技能有所成长,运动水平有所提高。

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提升技能都不可能速成。这就要求艺人具有一定的运动天赋,或者在该项运动或相关运动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这些都无形中,给选择艺人增加了难度。

这还关联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节目如何平衡竞技与娱乐的比重,这也一直是制约体育综艺发展的原因之一。

提高竞技的专业性和难度,显然会讨好喜欢运动本身的那部分受众,但是会进一步影响艺人的参与难易度,也会影响节目呈现效果。反之,侧重娱乐化降低竞技性,不但喜欢运动的受众不买账,为了喜欢的艺人而观看节目的受众,也因看不到艺人的真实运动表现,而对节目期待值大打折扣。

那样的话,无非就是一个体育的外壳,内核还是普通综艺。热搜形成话题的还是颜值、身材以及各种真人秀剧情下的桥段。

最后,还有制作门槛。体育综艺里,体育竞技对于器材、场地都有要求,有些不能省略、简化、退而求其次。另外,众所周知体育转播对于机位数量、机位设置、镜头运用都有一些专业化的要求。那么体育综艺为了节目效果能够更接近真实的体育竞技,这部分也无法做到能省则省。这些都提高了节目制作的基础成本。

以上种种都是对体育综艺制作和发展的制约。而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体育竞技的核心——顶级运动员呈现的顶级竞技,很难进行娱乐化表达。

某种程度上,体育竞技本身就具备最爆款综艺的全部元素,有最优质的明星运动员,最真实的竞技表现和情绪表达,最有悬念和充满意外的剧情进展,以及最炫酷的可视化效果。

那么,体育综艺的最大秀场,可能仍在顶级竞技赛场。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