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堪蒂纳维桠
之所以称为“凡人的”,是因为我在提笔时,发自内心的一汩汩焦虑的阵痛,促使我先要给自己定个合适的位置,来划分与正统学问的界限,等待人家的指导和批判。但又期望,可以完整而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见知。我能肯定的一点就是,这些见知,不仅发自于我,也发自于我身边或者更广阔领域的人们。这些人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都缺乏一定的哲学认知,甚至是基础性的认知。萌发的哲思,也缺乏一个较好的沟融环境,只能自己抱着一些想法,惶然终日。所以,我称之为“凡人的”。
在面对“哲学”如此庞博深邃的领域时,我断然是怀着忐忑和不安之感。面对三尺之上俯视我们的先哲,我甚至不能以一位学生的态度而自若,最多是一个在窗外偷听、渴望汲取营养的小角色。
往大了说,哲学是给世间,乃至更宏观时空一切事物逻辑定性的学问;往小了说,哲学就是解释我们身边一切事物发生、运行、结络……逻辑规律的一种思考。我们无法觉察到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与天道自然之间迸发出的遥感能量,到底能不能让自己万事如意;甚至无法左右身边一件件小事带来的喜怒哀乐,为此感到困惑时,哲学的思考就会适时的袭掠而来。
“权力的游戏”中,瑟曦(Cersei)说:权力和教廷是支撑皇权的两大支柱。看得出,古代的西方哲学体系,是依附宗教建立起来并逐渐完善的。更有一些时期,乃至现代社会中也存在“政教合一”的局面。可想而知,宗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以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前段时间,我与一位宗教朋友的谈话,让我更加深信这一点。然而,留给我更深刻印象的结论是:宗教哲学对经济的限制,和经济对宗教哲学的反限制,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社会形态。
相比古代的西方哲学体系,现代的主流哲学价值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对于人类而言,哲学是最理性的意识,艺术是最感性的意识。在这里,引荐一下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1866-1952)的“直觉说”。他提出,人类哲学与艺术的共通点是美学,而美学的基础是直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美学的追求从未停止脚步。大师们在创立自己艺术体系时,无不是以对美的直觉作为发端。
我在《励志,是一种屌丝经济》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其实,哪怕只是遵从自己的心,即可”。自己心的发声,既是直觉。它虽然是触不到看不着的,却可以指导我们意识和行为的方向。换句话说,你在做每一件事,或者对每一个事物进行体会和评价之始,直觉均会作用于你。它或许隐藏在众多繁杂的判断中,难以察觉;或许也可以作为你的主导意识而出现……终究是让我们捉摸不定。之所以我们难以驾驭它,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健全自己的哲学思维。亦或者,心不沉静。
在直觉形成之前,人们的意识是无概念的、混沌的、杂乱无章的。通过直觉对美和好的判断,逐渐完善自己的意识,并使其形式化和概念化,赋予逻辑之后,成为左右自己人生的理论基础。
直觉左右我们的认知、意识和一切经济活动,同时,也受到它们的反哺。在经济层次较低的社会环境中,直觉,处在服务于生理本能、安全等等初级阶段。又因为信息传达较为闭塞,致使缺乏相互融通后的成熟体系,此时的直觉在我们的思维中,占比相对较大——人们对很多简单事物的认识参差不齐,甚至一概不知,造成意识形态的不统一性。我们可以认为,此时的直觉和意识,是在单一维度运转,相对简单。随着经济层次逐渐提高,直觉渐渐模糊起来,被一套套概念和形式所取代。这时的直觉在我们的思维中,占比较小。这确实增强了人们的意识统一性,却制约了我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其运转维度也层叠交错起来,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变的境况,致使我们越来越看不懂自己。
在中国古代的应试教育中,是将学而精粹的人选拔出来,赋予其政治身份和权利,为政治集权服务。劳苦大众的发声渠道被扼溺,只能接受单一的、当朝体制下的哲学思想,一如既往几千年。看得出,知识和直觉、教育体制和哲学思想之间的潜在关系。
在我看来,哲学没有定式,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及社会集体意识的转变而改变。也缺乏谁对谁错、谁深刻谁肤浅的统一论调。
克罗齐还提到:精神是整个实在(此处无错别字)。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认识与实践。而认识活动又包括着直觉和概念两种形式,实践活动则包括经济与道德两种形式。
直觉,是人类精神的基础;人类除了精神,没有别的实在。
在《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中,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不具备意识的脾气,正是动物之间的相互付出和索取的催化剂。说的简练一点:动物们之间的互动是由不具备意识的脾气推动的。或者说的再明白一些:动物们之间有意识行为,是被无意识行为推动的。”这里的“不具备意识的脾气”是可以与“直觉”划等号的。
我认为,“不具备意识的脾气”是决定一个人广义成功与否的关键,亦可能没有之一。这是哲学思想可以左右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实例。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知,从熟知到莫逆,归根结底,无不是以“不具备意识的脾气”为推动力的。这些不具备意识的脾气是你向对方作用的纯净表象,无非是发自于你对他的直觉。而你直觉的来源,正是建立在你自己的哲学思维层面之上。这就可能引发,我称之为“逆向判断”的概念。看起来纯洁笨拙的人,其思想层面或是更高。因为TA的哲学引导着TA的直觉,向善大于交恶。而向善的人,利于协作,可以推动人类发展。
为什么,很多人怀念“百家争鸣”、“民国文化”、宋朝、明朝?想来,那些时期,是哲学思想迸发和相互碰撞的时期。也表明了,怀念的人们对哲学的省思和渴望。
现在的一些人,为什么总是说“国人缺乏信仰”。我认为,那是一种个人哲学思想缺失的表现。因为这种缺失,致使他们,只能单一效仿别人的形式和概念等等这些表象的东西,并且忽略了其是否适合自己,到头来才发现弊端,随即产生的一番吐槽。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西方的哲学多是与宗教信仰芥蒂一处。所以,他们会在意识到缺乏哲学认知的时候,用缺乏信仰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