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安康学院在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办学转型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围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缩小与其它高校的差距,坚持人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原则。该校围绕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核心能力为本、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教学环境互为补充、教学过程多元融合的教学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聚焦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能力标准
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该校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本,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由“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顶岗能力”构成专业能力体系。根据岗位素质要求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了“算法设计、代码编写、网络设计与应用、人机界面设计和软件工程思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修订培养方案,以需求为指引编制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标准,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标准以“适应岗位”为原则,紧密结合工作过程,通过项目化、案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对接、与职业发展对接。
构建多元环境,筑牢协同育人阵地
安康学院发挥高校教师理论基础好,企业工程师技术强的优势,强强结合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通过“教师下企业培训,工程师进课堂讲课”的工学交替师资成长模式,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按照“校内·校外·网络”三空间融合的教学空间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的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课程教学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践的无缝对接,自主编制和开发的核心课程项目案例库与企业开放课程的有机融合。
面向学习过程,创新教学评价模式
借助校企共建的基于网络一站式全过程教学平台,安康学院采用双师课程、真实项目、任务驱动、在线自主训练等环节,在大学四年中,按照学生认知过程分阶段实施“校外基地见习、校内教学和实践训练、网络平台自主训练、校外基地岗位实训、毕业实习”的“五步能力提升”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
安康学院开展大数据支持的学习过程跟踪,实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通过基于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数据,校企协同考核,建立了以“任务考核、专业技能、素质拓展、企业实训、自主学习”的过程考核与能力拓展评价相结合的“五元评价”体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3年,安康学院计算机专业获得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0余项,获得省级奖项100余项;学生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省级30余项。该校计算机专业98%的毕业生考取大数据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行业职业证书。
该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敢于同重点院校毕业生同场竞聘同一岗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就业质量表现三高(高薪、高对口率、高可持续发展)特点。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表明,毕业生综评的优良率达到90%以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多用人单位定向要求推荐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步形成了行业人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