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临近年末,各地“营转非”进展备受关注。
据媒体报道,北京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发布“致家长信”称,按照“双减”政策要求,经开区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目前经开区约6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没有校外培训机构通过重审。
诸多迹象表明,虽然“双减”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有关部门也确定了“营改非”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节点,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营改非”之路并不好走。
当前,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存在三大不确定性。一是部分地方可能以“清零”思路,对待“营改非”,这就会给“营改非”设定很高的门槛,进而没有机构可以通过“营改非”审批;二是制定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非营利学科培训机构的政府指导价,让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很难正常经营,以此“逼退”机构;三是把高中学科培训也纳入“营改非”统一管理,要求所有高中学科培训机构都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定价。
按照这一趋势,小学到高中阶段(k12)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都可能清零。
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虽然让人“眼不见心不烦”,但并不符合“双减”的治理目标。落实“双减”政策,不能发生治理目标偏移。
“双减”意见并没有关停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而是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一治理是理性的,是为了让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到本身的定位,即为有培训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培训选择。因为不管学校教育怎么提质增效,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一校之内总会有学生“补差”或“拓展兴趣”的需求,只要让校外培训机构回到其应有的“补充”地位,就能构建和谐的校内校外关系。
但在具体落实“双减”意见时,治理目标却在发生偏移,变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学科类培训机构,即便“营改非”也不行。
一方面,有关部门把减少(甚至)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作为治理任务考核,另一方面,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之后的监管,有的地方缺乏信心,担心因为监管力量不够,继续有机构违规经营,不如“一取了之”。
如果能合理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会有效实现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又发挥学科类培训机构疏导学生(家长)培训需求的作用。“营改非”之后,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无法进行资本化运作,这就遏制了机构的逐利,再加之实行政府指导定价,也遏制了“天价”收费乱像。
更为关键的是,关停、“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在教育评价体系未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家长)还是会有学科培训需求,这部分需求在“双减”后,有一部分会通过学校课后服务、学科辅导满足,但还有部分是无法通过学校满足的。如果没有合法、公开的渠道满足这部分需求,家长就会请私教,学科类培训就会转到地下和家庭。对于学科类培训的监管,就会更多是对转到地下、家庭的学科类培训的查处,但由于其过于分散,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很大。
“双减”的治理目标是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因此,要始终聚焦这一目标,不能把目标偏移为关停“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