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默
又到了十几亿人民放假、堵车、吃粽子、赛龙舟、系香袋的端午节了。虽然我一直听说赛龙舟是为了朝江里扔粽子纪念屈原,但我活了小三十年也没见过一个扔粽子的,全是吃粽子的。
每到这个节日,我都忍不住浅薄地思考一下,人们为啥这么使劲儿的纪念屈原呢?
课本对屈原的官方历史画像是,爱国诗人。
按照我的认知,这是一个有才华、有想法、情商不高、落地能力不强的文艺老中年,志向不被理解就选择go die了。
许多中国文人有很多都是这样的命运,和君主初见时,才华闪瞎了君主的双眼。结果一路相处下来,文人的各种高傲和不靠谱搅得君主不太爽,这个文人就不得志了。
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信仰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度里,屈原至少得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纵身一跃发生在公元前278年,到今天,2294年后的2016年,人们还在纪念他。
这2294年中,追平他文采的至少有二十位,比他彰显爱国精神能列出五十位,比他离去的壮烈的有名之士能数出百位以上。
然而,他却获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隆重祭奠。
如果暂时思考不明白屈原的群众基础从何而来,我们来思考另一个人——嫦娥。
嫦娥留下的传说非常模糊,有说她背着丈夫独吞了仙药、有说她被恶人逼迫吃了仙药。反正是吃了药,然后姐们儿登月了。
嫦娥的第二次露面,就是西游记里,引得猪八戒同志为她犯了四风上的错误。
嫦娥的这两次亮相,既不光辉,也没改变世界。
但是知名神话人物中,开天辟地的、费力补天的、还有那个追赶太阳的梦想少年夸父。说不明白干了点儿啥的嫦娥,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一点儿都不比这些神仙差。
到这儿大家发现了吧?嫦娥和屈原有一个共性。
他们都拥有一种与他们相关的有仪式感的食物,而且这个食物一年就吃这么一次,所以人们也不太在意五仁月饼究竟有多难吃。
因为要吃这个有仪式感的食物,人们要团聚、要送礼、要休假。
因为要休假,人们就要开房,要发红包。
当这种边缘效应的面积越大,嫦娥和屈原的群众基础就越深厚。
所以,如何让人们千秋万世的记住你?
答:把他们对你的念想揉进食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