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同比上涨2.3%,创15个月新高

鲜菜涨价、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是推动CPI“破2”的关键。

2020年9月9日,山西省太原市,市民在超市选购猪肉。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周四发布数据称,11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涨幅较10月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20年9月以来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2.9%,涨幅较10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是历史次高。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七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上涨12.0%。

鲜菜涨价、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是推动CPI“破2”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比来看,11月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2.4%转为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30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2.7%,降幅比上月收窄11.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0.6%,涨幅比上月扩大14.7个百分点。

1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9%,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6.7%和40.6%,涨幅继续扩大;服务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据统计局测算,在11月份2.3%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随着保供稳价政策的强势推进,供给约束带来的大宗商品涨价问题稍有缓解,从而帮助PPI逐渐“退烧”。分析师认为,在供需缺口收敛,地产链需求走弱等因素影响下,后续PPI或将持续下行。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下降19.2个百分点至52.9%,出厂价格回落12.2个百分点至48.9%,均为年内最低点。

此外,根据统计局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11月下旬与中旬相比,16种产品价格上涨,29种下降,其中,焦煤和焦炭价格大幅回落32.4%和18.4%。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