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信贷成消费金融行业主流期待:头部机构动作频频 花呗宣布定位中小额

近年来,从乱象频生到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消费金融行业正在逐步回归理性。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数年来的野蛮生长,出现了不少奇葩贷款产品如“彩礼贷”、“墓地贷”、“医美贷”等,不仅成为贩卖社会焦虑,制造攀比氛围,助长社会陋习。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消费者也非理性的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产生了过大的财务压力和债务风险,甚至导致社会问题逐渐增加。

面对着消费信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愈演愈烈,自去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消费金融行业正在经历强力纠偏,回归理性。

其中,持牌金融机构的中原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两家持牌机构成为探索“贷款冷静期”的先行者,并引发行业的反思与热议。

今年2月,中原消费金融在业内率先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举措,用户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利息),为消费者提供了“冷静思考期”,鼓励用户理性消费。

今年6月,兴业消费金融的则为教育扶贫公益项目“兴才计划”提供了新增了“90天无条件退贷”的权益,允许借款人90天内无条件退贷,为首次接触信贷产品的借款学生与家庭提供了充裕的选择犹豫期。

此外,蚂蚁集团则制定了更加全面的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强调平台应保障数据安全、理性借贷、打击诱导营销和保护用户隐私等,平台建立严格的机构准入、清退机制,并接受社会监督。

在消费金融贷款额度方面,早在去年年底,花呗为倡导理性消费,根据审慎授信的原则,重新评估、降低了部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额度;随后,2021年1月底,花呗、借呗上线理性消费自助管理新功能,把借贷额度控制的多数主动权交还给用户,并为用户的消费借贷行为提供便利的管理措施,如设置花呗额度、还款日,还可以查看花呗周报,培养用户的消费自控能力。

在贷款利率方面,2021年2月初,花呗、借呗上线了年化利率展示,使用户直观理解负债成本,更合理规划自身负债需求。

在贷款用途方面,2020年11月,借呗及备用金在页面推出醒目的黄条提醒,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理财等。与此同时,花呗对民生领域的支持持续增加,在出行、健康、兴农等民生领域提供分期补贴服务,如为45岁以下成年用户职业培训课程提供分期免息支持,连续三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春运火车票分期免息等。

除了在国家政策、行业平台公司的自律探索,金融消费者更是理性借贷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今年9月,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比2019年显著提高2.04,居民在金融态度上表现较好,金融技能明显改善。但央行也提醒,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在借贷方面缺乏谨慎,在财务规划方面缺乏技能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金融借贷群体,央行发出了理性消费“三提醒”:首先,对于无收入不提前消费。提前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具备还款能力。未成年人等群体在未就业之前,还款能力不足,避免提前消费,更不要养成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

其次,对于有收入要量力消费。对于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应理性克制消费欲望,把钱花在刀刃上,为自己编制一张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资产负债表。

最后,有负债要谨慎消费。对于占用资金较大的耐用消费品,适当的负债既能提前满足生活需要,也能减轻短期付款压力,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要划一条债务警戒线,将消费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在行业与消费者自律管理之外,持牌经营、征信管理、贷款利率等消费金融行业的顶层监管体系的设计,则为消费金融领域理性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今年10月,央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国际会议上表示,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的合规经营主体,包括了包括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多个主体,而此前野蛮生长的P2P网贷平台等则已经逐渐出清,消费金融正从“红海”变成“蓝海”。

因此,不少互联网科技平台公司也主动谋求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牌经营,例如,小米集团、蚂蚁集团发起设立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和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滴滴和百度旗下度小满则分别参股杭银消费金融和哈银消费金融。

不仅如此,近期借呗、花呗还相继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接下来借呗、花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则分别更新为“信用贷”和“信用购”类型的服务。这一系列的举措有助于用户更充分地了解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品牌混同,也更符合消费信贷的监管要求。

在征信管理方面,今年9月,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落地,进一步明确征信全流程业务规则。与此同时,花呗等消费金融产品逐步接入央行征信,数以亿计的“信用白户”纳入国家的征信体系,有助于用户未来获得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有助于用户逐渐养成科学、理性的金融习惯,量入为出,合理使用借贷工具。

在借贷利率方面,今年7月,多家媒体报道,多地监管部门向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而此前,国内并未明确设定持牌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上限。有业内专家认为,这既是一次消费金融领域监管政策“补漏”之举,更是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合理的消费金融杠杆,提振社会消费、改善经济环境的关键一环。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