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薛冰冰
近期,民航局最新一则补贴方案公示,再次暴露机场对补贴的较高依赖。
公示表明,业务收入无法覆盖与实现社会效益相关支出在内的全部成本,2022年全国190家机场累计将获得补贴21.17亿元。
此前,机场生产公报统计,2020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共有241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0个,这意味着,全国近八成的机场无法自负盈亏,这近八成机场均属于中小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及以下、生产规模小、收不抵支。
剩余50多座机场中,仅北上广三地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占据头部位置,疫情前,首都机场(00694.HK)、上海机场(600009.SH)、广州机场(600004.SH)营收分别在78-110亿之间、净利润10-50亿元,年旅客吞吐量在七千万及以上量级,最高突破一亿人次,庞大客流量构成这些机场盈利的根本支撑点,而硬币的反面是,一旦支撑点遭遇冲击,大型机场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
航空性业务低收入高成本
民航是国家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一般归属国有,具体到三家上市机场,分别由首都机场集团、上海机场集团、广东省机场集团控股,这些机场集团又为民航局、省市政府、或国资委100%持有。
财报表明,机场从事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的产品即服务,包括为航空公司提供航班地面保障服务;为旅客提供进出港、转港服务;为承租商提供经营资源服务等等。
前两者划归为航空性业务,后者称为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属于机场传统性基础性业务,与之相挂钩的生产数据是——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
反映到营收结构当中,航空性收入包括起降费、安检费、停场费、旅客服务费等项目,这部分收入来源主要是各驻场航空公司,且以主基地航空公司为重。
三家上市机场财报显示,疫情前即2019年,首都机场航空性业务收入40.88亿元、上海机场航空性收入40.83亿元、白云机场航空性收入27.6亿元。
从占比来看,三家上市机场航空性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8%、37%和47%,均不足50%,对业绩贡献相对较低,而背后的成本支出刚性难降、金额颇高。
数据显示,运营维护、人工、折旧摊销三项在总成本的比重合计超过70%,原因在于航站楼、运输区、飞行区等资产伴随较高折旧摊销和维护费用,当机场有扩建工程或者新建卫星厅时尤为如此,上海机场2020年财报显示,由于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主体工程投入运营,相关成本增加近11亿元,今年上半年资产摊销成本继续增长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