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事业单位招考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还需多走几步

事业单位招考应明显增加面向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的岗位。

图源:图虫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最近,事业单位纷纷发布2022年招聘公告。对比往年的招聘公告,准备报考事业单位的求职者发现,虽然在统一的招聘公告中,有的事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已经有所淡化,如将之前的“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要求改为普通高校毕业生,但具体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本科及本科以上”。有的地方在发布公告时提出大专以上也可以报考,但能报考的岗位只占总岗位数的3%不到,绝大部分岗位的学历要求是本科及本科以上,还有的岗位要求研究生。

前不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对于这一要求,舆论在点赞支持的同时,也有疑虑,事业单位真会执行吗?还有人担心事业单位就是执行,也是做表面文章,在具体操作时,还是按学历选人,最终获聘的还是高学历毕业生。回应这些质疑,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招聘时,有实际行动,在具体招聘中,应根据岗位的需要,做出学历要求调整,有的技能型岗位,可调整为大专及以上,并切实建立起重能力而淡化学历的用人标准。

用人单位,尤其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唯学历、唯用人导向,是制造社会“名校情结”、加剧教育内卷化的重要原因。包括近年来增多的高考高分复读,根源就是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在招聘中,不但要看最终学历,还搞出一个“第一学历”概念,用人单位所指的“第一学历”通常为接受高等教育的起始学历,是高职、还是本科,本科是“双一流”、985、211还是一般普通地方本科院校。

只有切实破除用人单位的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才能营造重技能淡化学历氛围,给职业院校办学提供平等的环境。在唯学历、唯名校导向下,我国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低,不但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进职业院校求学,职业院校办学者也不愿意坚持职业教育定位,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破除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首先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在招聘中取消不合理的学历要求。对此,国家层面已经对这些单位的招聘提出要求,关键就在于怎么执行。扭转用人中的唯学历论,第一步应该清理招聘公告中的不合理的学历要求,只要发现,就要叫停并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进一步则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的监管,受理求职者反映遭遇包括学历歧视在内的就业歧视的举报,组成专家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当然,对于取消招考学历要求,以及在考察求职者时依旧按学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就是给高职毕业生报考机会,但高职学生能考得过本科学生、名校学生吗?还有人认为,用人单位用学历筛选求职者,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这可能会导致少数职业院校毕业生失去机会,但整体招聘效率提高。

给高职毕业生机会,与能否考上,这是两回事。有平等机会,这是公平就业的基本要求,人才市场的基本规则是“供需见面,择优录用”。用学历要求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连机会也不给,这就是学历歧视,剥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等机会,也让职业院校毕业生低人一等,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办学。而如何考、考什么也是在取消学历要求之后,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就进行知识考试,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考不过本科院校毕业生。对于技能型岗位,应该重视技能考核,这就建立起与岗位对应的用人评价体系。

用人单位也要有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我国社会每个家庭都受当前的唯学历、唯名校所困,消除全社会的教育焦虑,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用人单位更责无旁贷。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建设,其实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很多求职者就以提升学历来规划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重视提高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即便获得一大批高学历员工,可是却存在能力缺失,这会影响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积极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会让社会走出教育焦虑,也令用人单位建立起与自己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