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地艺术节”来到中国浮梁,它将如何助力乡村建设? | 向往的乡村 ①

艺术乡建可能会永远在路上。

记者 | 史春蕾

编辑 | 汤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致使乡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乡土虚弱、农耕退化、劳动力缺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决意通过艺术将土地中蕴藏的力量展现出来。于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于2000年正式诞生,之后每三年举办一次。这一创举在让乡村老人重现笑颜的同时,亦提振了越后妻有地区的经济活力。首届大地艺术节便吸引游客16万余人,为新泻县带来的经济波动及效果达127.58亿日元。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人们重新审视城市与乡村间的关系,开始吸引一批有识之士将自身热情投入到乡村建设上来,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便是其一。

在孙倩看来,“大地艺术节”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览,而是一种“以文化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在看到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日本乡村带来的生机之后,孙倩萌生了一个想法:“大地艺术节作为一种方法论,如果能和中国社会的情况与需要相结合,应该会有更好的发挥与效果。”于是,在2018年,孙倩联合北川富朗共同发起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并陆续在国内展开实践。

总策展人:孙倩 摄影:丰岛望

“艺术在浮梁2021”秋季展上新

在我国江西省景德镇市东北部,有一处以制瓷和产茶闻名的宝地——浮梁县,这里有着最中国的记忆,是海上丝绸之路瓷与茶两件重要商品的发源地、输出地,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历史,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更是印证了浮梁产茶的悠久历史,而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艺术在浮梁”便落地于该县的臧湾乡寒溪村。

与中国众多平凡的乡村一样,这里民风淳朴,节奏井然。但又与动辄几百年历史的江南古村落不同,寒溪村史子园是当初修建新安江水库时从浙江淳安迁移至此的移民村,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因此,艰苦开拓建设新家园,在新的土地上求生存谋发展,便是寒溪村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特质,这也是孙倩团队将项目落地于此的原因。“这种与众不同的内在价值,应该用艺术的语言和传播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进而激发更多可能。”

寒溪村 摄影:史春蕾

“艺术在浮梁2021”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间以全村为范围的,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2021年5月1日至6月1日,“艺术在浮梁”项目第一期顺利举行,在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2 天里聚集了22个艺术项目,4项文化活动,1次乡村公共艺术展,来自5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建筑师、音乐人、创意人共同参与这场乡村艺术盛事。

沈烈毅《天梯》 摄影:田方方
马岩松《灯》 摄影:史春蕾

继春季展期之后,“艺术在浮梁2021”秋季展于2021年10月15日-11月15日间在浮梁县寒溪村举办,着重讲述“向乡村、向城市”这一思维与行动脉络。本次展期以春季展成果为起点,进行已有作品新升级、夜间项目新打造、联动场景新体验。

秋季展在原有的22件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增加“華园艺术驻留计划”、“美好的书”、“茶田守望者”装置等5件全新作品。同时,部分春季展的作品迎来了夜晚的升级,以“星空下”为概念,将马岩松作品《大地之灯》、保拉皮维作品《ladder》、真壁陆二作品《浮梁共生之家》等8件作品在夜间辅以灯光效果,提供了夜游视觉体验的新趣味。此外,展期间每周还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音乐分享会、书写工坊、涂鸦工作坊等。

Homer & Dreamer 華园驻留计划·浮梁《望望望》 摄影:异想社 
梁亮 & 侯之《美好的书 THEBOOKAND》 摄影:异想社 
《茶田守望者》艺术家&摄影:人像图书馆
马岩松《灯》夜晚 摄影:田方方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本土化尝试 

在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落地过程中,孙倩意识到日本的乡村与中国的乡村有着根本的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的问题也很不同。”那么,如何将日本的艺术乡建经验科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则成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孙倩作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发起人,结合近年来在中国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从“与政府紧密合作、坚持村民主体性、保持乡村独特性、力求简单叙事、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五方面进行本土化尝试。

文那《签人计划》 摄影:刘新征

“任何艺术乡建都要建立在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开展。”孙倩强调,“保持与国家战略、政策的一致性,与政府一起,形成统一的认知,统一的主张,大家互相理解,合理分工,往共同的目标前进,同时也能获得有效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行政保障。”

近年来,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浮梁抢抓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两大建设战略机遇,积极构建“两山”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双选双引”工作为主抓手,开创性地提出了“乡创特派员制度”制度,吸引行业权威专家、文旅精英、在外乡贤参与到浮梁的乡村振兴工作,孙倩则成为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的乡创特派员。

同时,在“艺术在浮梁2021”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浮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浮梁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都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以及统筹协调。据寒溪村村委书记谢恩安介绍,项目中的部分室外作品会占用到村民的房屋和茶园,这则需要村委会提前做好协调,以保证项目顺利进展。

TANGO《泉有米酒酒馆》 摄影:异想社

乡村的主体是村民,因此,孙倩认为,坚持村民主体性是艺术乡建的应有之义。她指出:“在乡亲们的土地上开展工作,我们是客人,要以尊重本地人、尊重本地文化、放大本地价值为第一前提。我们不是救世主,放下自己作为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矜持,认清自己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具体措施则表现为让村民参与到整个艺术节的运营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据孙倩介绍,在“艺术在浮梁2021”前期布展期间,有120位左右的村民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与落地;春季与秋季展总计有59位村民担任志愿者参与运营服务;策划团队和村民一起改造自有住房,帮助开设了村中的第一家农家乐餐馆和小型民宿等旅游配套产业,并创立了“拾八方182”艺术衍生品品牌等;此外,村民还参与了许多宣传片、时装片的拍摄,本地学校的小朋友和爱歌舞的本地大姐在秋季展参与了戏剧节的表演。

拾八方文创

为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孙倩强调在进行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要保持乡村独特性,她指出:“艺术乡建不能模版化,至少在我们实施的‘大地艺术节’上是不会这样做的。今天‘艺术在浮梁’的寒溪村和以后其他的‘艺术在’某地某村,一定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有它的唯一性。”

乡村的独特性也促使艺术家们在当地进行的艺术创作必须是在地化表达,从艺术家向阳所创作的《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中便可感受出来。向阳是“艺术在浮梁2021”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寒溪村驻地长达四十余天的艺术家,“跟他们聊天,看他们采茶,给他们拍照,了解他们的移民史”则成了向阳在驻地期间的日常生活。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摄影:田方方

在采集景德镇以及史子园村过去和现在的图像资料之后,向阳从中选出人物形象,将他们的剪影刻在屋子里的墙面上,刻墙时散落的碎屑和漆皮被收集在每个人物形象下面的透明的小袋子里。村民能在墙上的图像中,看到景德镇陶瓷制作、村落移民和建设的历史,看到相似于自己或是祖辈的身影。

经向阳创作后的这间废弃房屋,如同当地的一个美术馆一样,描述着属于这个城镇和村落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把村落传统的东西和村民生活的经历保留下来,让其成为当地人文自然的一部分,才是大地艺术节对于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向阳说道。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 摄影:刘新征

与此同时,考虑到城乡发展在教育资源和文化水平上的不平衡,孙倩选择将简单平实作为艺术乡建的主要叙事语言。“任何空降的、俯视的、填塞式的艺术内容,都不在我们的选择范畴,传达简单的美好,尽量扩大城市人与乡村人在认知上的交集,让快乐、轻松、舒适成为新的气质和氛围的主导。”孙倩说。

这种对于传递简单美好的使命在“美好的书 THEBOOKAND”公共艺术计划中显露无疑,“传递美好,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产生连接和互动,就是‘美好的书’的底层逻辑。”艺术家梁亮解释道。

梁亮 & 侯之《美好的书 THEBOOKAND》 摄影:异想社 

由艺术家梁亮和侯之共同发起的“美好的书 THEBOOKAND”公共艺术计划,把书作为传递介质,用策展思维发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内容共创——征集“美好分享者”推荐一本心目中代表美好的书,以书信的形式把这份人与书的美好故事送给特别的人。在互动区,亦设置了“送你一朵小花花”艺术共创互动环节。所有的手绘花朵原型都来自于自闭症公益组织三叶草儿童康健园,设计成涂色书写互动卡后,让观众在现场涂上色彩进行再创作,抒发自己的表达。

而此次“美好的书 THE BOOK AND”来到“艺术在浮梁”,艺术家希望当地村民可以在装置中看到关于城市的故事,并愿意推荐一本书去表达关于乡村的故事。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孩子,则可通过绘制小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梁亮称,“我们希望这朵花上面表达的是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他对家乡的感受。”

梁亮 & 侯之《美好的书 THEBOOKAND》 摄影:异想社 

最后,孙倩亦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艺术乡建中的重要性,“在艺术到来的同时,参与乡村治理,参与乡村产业的构建,参与资源的导入,参与文化重塑和青年教育,积极传播乡村的名声和品牌,放大本地价值,所有的工作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预设来考虑,而所有的可持续都建立在人口的基数和人才的质量上。”因此,孙倩团队尝试通过城乡融合来改变人的流动。

“艺术在浮梁2021”秋季展以“向乡村、向城市”为主题,与城市进行联动,以各种形式传播浮梁的文化元素。2021年9月17日至11月1日,艺术家向阳个人作品展“脱离与蜕变”在上海之禾空间拉开序幕,“艺术在浮梁2021”中出现过的仿生陶瓷蘑菇系列从乡村来到城市。在10月2021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ADM)正展期间,“艺术在浮梁2021”通过产品联名合作、圆桌会论坛与成果展示专区,将浮梁经验与寒溪风景带到杭州。

mafmadmaf《亚特梁蒂斯》 摄影:mafmadmaf

寒溪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悉,“艺术在浮梁2021”春季展期参展观众达3万人次,其中80%以上来自景德镇市以外,寒溪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么,无论是设置在乡野茶田间的艺术作品,还是数以万次的访客量,这些究竟为寒溪村带来了什么?

就具体的艺术作品而言,村民对其评价多为“好看、有趣”。 方瑜是一名成长于寒溪村的村民,也是此次秋季展的志愿者,在被问及对“艺术在浮梁”项目的看法之时,她表示,这些艺术作品很有趣,让整个村子都变得好看了。但是,在谈及是否能理解到每个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理念之时,方瑜面露难色。对此,孙倩表示:“我们暂时还不追求村民们与我们有着相同的艺术理解和欣赏能力,这些作品没有给他们带来反作用,他们会喜欢,就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另据孙倩介绍,“艺术在浮梁”项目目前在村民中基本实现了三个效果:“自豪称颂、自发理解、自觉维护”。村民会向周边村落或熟悉之人介绍“艺术在浮梁”这件正在村子里发生的事情;他们会从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努力理解自己未曾亲历过的历史和未曾接触过的艺术形式;他们会将这些艺术作品视如己出,并自发维护,以免其被损坏。

一夕餐桌 摄影:史春蕾

在经济建设方面,孙倩表示,“艺术在浮梁”项目团队和村集体合作成立了运营实体,将运营收益与村集体挂钩;项目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亦可为村民带来收入;帮助村里开办餐厅,提升本村自办民宿的服务品质;丰富小卖部这种零售业态,引入啤酒酿造、民宿、茶厂等规模不一的产业项目;帮助村里提升农产品(主要是茶叶和米酒)的包装与销售等。“吸纳社会捐助和投资也有所开展,但暂时还没有确定的成果,不过我们有信心实现。”孙倩解释道。

另据寒溪村村委书记谢恩安介绍,“艺术在浮梁2021”举办至今,已为寒溪村带来二十万左右的收入,此前则仅能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的四万余元。

蓝村啤酒 摄影:异想社

艺术的到来只是一个开始

其实,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由来已久。尤其是21世纪以来,碧山计划、许村计划、羊磴计划等艺术乡建活动层出不穷,大批有识之士试图通过艺术反哺社会的路径,实现对文明传统的再追索和当下社会的再修复,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也只是其中之一。

孙倩认为,尽管按照大地艺术节的理念,任何地方都可以举办此类项目,但是它能否落地和顺利开展的关键,则在于举办地的眼光、理解力、决心和应用力。“艺术节只会去有主动意愿的地方,不是我们选择去哪儿,而是哪里会选择艺术节我们就去哪儿。”同时,工作的深度、筹备的周期、运营的可持续性,都决定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无法进行大规模开展,只能暂时聚焦于最合适的选择。

马良《青梅竹马照相馆》摄影:刘新征

此外,孙倩肯定了目前在中国所有的乡村艺术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很多人在乡村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努力尝试,才能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方法在乡村做实事。”而在该领域经过一些局部实践后的孙倩,对于“艺术乡建”本身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一方面,她指出,艺术乡建的重点在乡建,而不在艺术,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和当地人是第一位,艺术和艺术家不是主角;另一方面,她认为,艺术乡建不是赛道,不能用简单的人文或商业思维来评价,它应该成为群体意识和社会行动。方法的正确性远比形式的纯粹性来得更实在,恰当适度的商业参与是必要的,完全排除商业或者完全依赖商业都是偏颇的。

山籁mountainhood《半野花园》摄影:刘新征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于是,如何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则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艺术乡建亦远未成熟。“艺术乡建本身可能会永远在路上,短期内不会形成某种权威定义,实践的道路和有效的方法也绝对不止一个,引发更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才更有意义。”孙倩表示。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记者拍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