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君
在北京坐地铁,你可能会看到车厢内显示器上播放着一则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内容是一位年迈的婆婆因为思念远在国外的儿子,每天都要到地铁等待,画面的最后,老人与儿子终于相见,泪眼相对。
这则广告是由不久前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的新媒体视频平台二更制作投放。二更CEO李明对《三声》说:“二更现在是能想到的视频的播放渠道都有在合作,合作的进度不一,有些已经在播出,有些还在流程中。”
看得出来,二更在传统媒体上的资源很丰富,传统线下投放渠道如电视台、地铁、公交等端口一应俱全。但二更最早被人熟知,却是因为它新媒体大号的身份。
二更在2014年底诞生,据CEO李明透露,一年时间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就超过400万;2015年4月,合并高人气的自媒体账号“深夜食堂”,其后改名为“二更食堂”,“二更食堂”创始人李明与二更创始人丁丰,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成立至今,二更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清晰。
现在在做的,首先是深耕商业视频的定制,据披露,截止目前二更服务的客户包括快消品品牌、地产商、以及政府机构等。其次,是比较成熟的广告变现。然后,二更建立的视频平台可以从对接的项目中进行分成。同时二更会开发媒资库,实现团队间视频资源的共享,从而产生交易费用。 未来还会通过大电影、网剧等项目和电商方式获利。
1 一拍即合的相遇
当时,李明与正扩张寻求合作的二更是一拍即合。
李明因为之前一直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一直有着创业想法,但是因为自己创办的“深夜食堂”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兴趣,并没有考虑太多,而且当时李明判断微信的自媒体平台热度不会持续太久,所以“深夜食堂”一直没有被当成一个创业项目来操作。在此前提下,看不到“深夜食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但是向李明抛出橄榄枝的二更却不同。二更作为明确的创业项目有自己的团队,在李明看来,该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另外创始人丁丰不仅有行业经验和资源而且与自己在年龄经验等方面都可以互补,于自己于公司都是一种促进。
更为重要的是,李明与丁丰在创业理念上高度同步,当时他们就一致认为可以将新媒体看作切口,借机率先入主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短视频领域。李明告诉《三声》:“我和合伙人丁丰一致认为新媒体不一定是企业持续依赖的阵地或维度,但会是一个不错的早期切入口。”

之所以选择短视频则是因为,“短视频会比长视频更加有竞争,有渗透力,很多时候长视频一些场景渗透不进去但短视频可以,地铁的屏幕,航班的屏幕,手机碎片的时间,或者其他一些信息化的东西。我相信未来的互联网上视频的内容会更多,因为之前视频内容不够多,还处在一个慢慢孵化的阶段,相信短视频是未来的增加点。”李明说道。
2 扩张的激情与困境
合并“二更食堂”是二更扩张的第一步,二更还想把这个模式铺展到全国各地,但这个宏伟蓝图的实现势必不会那么顺利。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适合的地方能让二更落地?二更现在只在北京、上海、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其实理想中的地方并不好找。二更在杭州起家,依靠记录杭州的人文特色和风俗人情获得当地人的喜爱。要想“占领”某地,首先这个地方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要有二更视频可以表现的有故事的人,同时相关用户也要达到一定规模。
另外,当地的团队是否有成熟的团队、该团队与当地渠道媒介的关系、当地的政府对文创类企业的支持力度等等都需要考虑。
确定地方后,二更在进行商业运作的同时,还担任着行业教育的职责。李明告诉《三声》:“你要去教育当地的团队人才和客户,帮助他们了解短视频和新媒体的营销的方式。事实上他们也在慢慢接受。”
每一家迅速扩张的公司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即人才储备不足,二更也是如此。“二更发展速度很快,从诞生到正式成立只有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但是我们又需要向外扩张。所以,二更在挑选团队挑选人才时会尤为谨慎。”李明说道。
虽然不是直接复制自身,但是与这些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把二更品牌推向全国,盘活陷入困境的媒体团队,改造现有的生产的方式,最大化品牌和经验价值,扩大二更的产能和规模。
具体实践时,李明告诉《三声》:“首先不管团队还是个人,我们的合作对象都要有转型驱动力。其次,在沟通上花的时候会多一些。最后,现在采取的方式是与合作团队创办合资公司,然后把双方资源一起加入到公司的运作中去。”
李明说,盘活一个项目大概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大量时间是在前期的谈判和组建团队的过程中。
全国的布局铺开,把落地的分公司和当地团队先运营起来,营销线也一步步拉开,这些基础夯实后,接下来二更就要开始视频领域的生态建设。
3 “人”是一切的关键
打造IP对内容创业者来说是构建生态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除了一般大家都会想到的把以往的内容打造成故事类IP,转化为小说、电影、漫画等形式,二更还会与公益组织合作将一些公益相关的内容打造成公益IP,开展相关公益活动,打造赛事IP围绕赛事开发商业空间。二更完成的首个IP转化,是2016年初推出的文集《陪你说一世晚安》。
过去的短视频拍摄会为二更带来不少有趣的人物和故事,为打造IP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短视频还有渗透力强可运用场景广泛等优点,但基于短视频毕竟只是庞大的影视产业链中的一个产品形态,二更还是决定向其他影视内容深入,未来也会制作网剧、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等。
“可以把它理解为产业链的衍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不是拍脑袋或是纯财务的,去追求回报,并不是这样的。”李明这样告诉《三声》。
李明继续解释:“第一,二更积累大量影视方面资源,比如拍摄人员制作人员发行渠道等对于不同的产品形态也都是可以共用的;第二,我们为商业客户制作整套视频方面的营销及解决方案,短视频不能满足所有的要求,我们要有新的多维度产品组合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第三,最重要的,我们二更一直在运作的是影视联盟或者说是导演联盟,而导演们肯定不止于想拍短视频,而是想拍长片甚至是大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二更新成立了一个专注于商业视频策划的部门,主要是对接广告,能让客户和团队更精准地匹配。但是具体的匹配方法,李明却不肯透露,他只是说,这个部门可能未来会成为一家子公司,帮助一些视频团队他们提高商业视频的策划能力,并且会建立一个数据库,前期的匹配工作可以人工完成,后续需要数据匹配时则需要其他部门一起配合。
李明说,二更最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在运营“人”,不管是对地方的行业教育,还是考虑到导演们的目标和意愿,都是在“人”上下功夫。
二更不仅着力培养现有的影视联盟中的导演,未来还将在高校中寻找优秀的影视人才,为行业为二更物色新鲜血液。二更将成立高校影视联盟,今年下半年,二更就有比较密集的一系列活动,如宣讲、培训、电影节或者比赛等,通过这些方式挖掘一批人才。
4 “产品经理的方法不一定是万能药”
相比于之前在新媒体专注做内容吸引积攒用户的时期,现在二更在做的事情更像是一家传统的影视公司在做的事。
李明告诉《三声》:“新媒体打开了二更的知名度,给了我们好的创业起点,在市场上赢得影响力。但是新媒体的项目已经结束了,目标已经达成,二更要往更广阔空间前进。”
李明作为一个有7年互联网产品经理经验的CEO,带着一帮以传统媒体人为主的团队前进的过程,也是两种方法论碰撞融合的过程。

通常,产品经理经常运用的方法轮是数据导向的,会用数据去分析产品问题、产品功能和内容、用户的特征喜好等等。“产品经理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李明告诉《三声》,“我在做产品经理时发现,大公司会把职能和岗位划分得特别细致和垂直,每一个角色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比较片面。但如果站在业务层面看,你就会发现某些地方需要改进生产方式或者提高效率,而某些地方可能还是不得不采用传统方式,产品经理的方法也不一定是万能药吧。”
“产品经理的方法不一定是万能药”,就像成熟的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给二更下一个定义,二更的CEO李明认为它80%是一个传统影视公司,而剩下的20%则是一个秘密:
“我们总的来说是传媒,是传媒的体系。传媒是不死的,它只是换了一个形态继续生存和发展。20%不方便透露,这可能是我们的秘密,那20%可能会更有互联网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