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明艳 马丽娜
从土耳其逮捕携带槟榔入境的旅客,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的通知,近段时间,槟榔产业发展再次陷迷,未来方向未定,今后何去何从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95%槟榔的原产地,海南槟榔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种植端口难规划,收购价波动大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海南省槟榔生果平均收购价每斤约7-11元,最高达到了20元/斤。海南省发改委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0月12日,海南各市县槟榔青果收购均价为24.01元/斤,同比上涨17.75%。显然,对于海南种植户来说,今年的收购行情是卖方市场。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槟榔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问题也接踵而至。当前最为瞩目问题在于槟榔种植产业存在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农户应对槟榔病虫害能力不足、青壮年劳力缺失以至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
此外,生态病虫害也是影响槟榔收益与发展的首要问题。界面海南通过走访了解到,当前仅在万宁,就有50%左右的槟榔遭受黄化病的侵袭,青果产量大大降低,种植户因黄化病返贫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户对槟榔病虫害认识不够,应对槟榔病虫害的能力不足。
据万宁种植户蔡笃良介绍,黄化病需要尽早干预和防治,以需要科学的方法去种植去管理。在当地仍有多家农户由于科学认知不足等因素,槟榔树则黄化病现象十分严重,同样种植面积,产量却差强人意。
“海南的种植户多为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懒人果’同时也变成了‘老人果’,种植槟榔,改变原有观念很重要,没有持续不断的青壮年劳动力补充进这个产业,也就难以形成更科学的认知。”业内人士认为,行业的突破与发展需要输入新鲜血液,从种植到生产都要抱以科学观念。
除外力影响,槟榔自身的身份“意味不明”也是影响槟榔收购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2013年,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槟榔致癌”便使当年槟榔种植户收入锐减30亿元,由此可见“身份”对于槟榔产业的重要性。
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科系副主任、海南大学热带果品加工及成果转化创新团队负责人陈海明告诉界面海南,当前槟榔产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国家卫健委将槟榔从食品名录剔除,将导致槟榔深加工企业生产许可证无法续发,深加工企业面临停产,海南槟榔果将无人收购。
因此,明确槟榔的身份,给槟榔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多方面的诉求,从种植端口来说,也能给种植户一个准确的心理预期以避免盲目的生产,陈海明认为,在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前提下,像烟、酒等特殊产品一样给槟榔定制一个“身份证”并非不可能的事。
“应根据世卫组织的游戏规则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本土槟榔与印度槟榔、药用槟榔的成分差异及安全性评价,以区别世卫组织研究过的槟榔种类。此外,开展食用槟榔风险评估,需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技术团队参与,摸清本土槟榔中有害物的种类、含量及人群暴露水平,找出高风险因子,通过改进加工工艺,降低槟榔风险,并进一步完善槟榔产业标准。”陈海明表示。
初加工行业盲目扩张,淘汰率高
海南的槟榔加工产业已有多年历史,传统的槟榔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从业人员基本为当地农民,小的加工厂2-3人,大的加工厂约200人。据南海网报道,2014年,万宁市存有槟榔干果加工厂3000多家,琼海市2500多家,屯昌县1000多家,定安县近1000家。
大浪淘沙,经过将近7年的发展,一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初加工厂被市场淘汰,仅在万宁,槟榔初加工厂便从3000多家锐减至242家,由此可见在槟榔初加工领域,厂商淘汰率非常高。
“受黄化病影响,今年槟榔青果产量锐减,供不应求,厂家为了收购原材料,维持经营,都纷纷加入了抢购的队伍中。”一位槟榔种植户说道。界面海南在万宁一家中等规模槟榔初加工厂——海南兴大槟榔初加工厂看到,该厂原有八十多个锅炉,然而受到黄化病槟榔减产的影响,已有将近二分之一的锅炉没有开工。就整个初加工行业而言,万宁市242家初加工厂商,当前仅余半数左右能维持运转。
海南兴大槟榔初加工厂厂长陈志文认为,海南初加工行业,呈现一个特点,不了解市场行情,盲目扩张者居多,有一批厂商淘汰,又有一批前仆后继涌进来,但须知槟榔产量并不固定,且初加工产业前期投资极大,短时间内难以回本。今年受到黄化病影响,各个厂商都在抬高收购价囤青果,以往加工几百万斤的青果就能实现盈利,今年青果收购价涨到二十多元一斤,需要加工两三千万斤才能勉强转动。在槟榔产业,初加工是一个中间环节,首先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冲击,今年并不好过。”
深加工领域条件不足,难以精进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槟榔”的企业共有1.4万余家。从地区分布看,企业数量TOP3省份分别为湖南、海南、福建,其中湖南省槟榔企业有7000多家,占全国槟榔企业数量的一半,海南省槟榔企业有4900余家,占比约33.76%。
在“原材料—初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上,海南承担了前边两者,约占1/4的总产值,湖南居于后者,约占3/4的总产值。尽管近些年,海南也在逐步探索槟榔产业深加工领域,然而目前而言,收效并不显著,也多为湖南的槟榔品牌巨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空降于此,脱胎于海南本土的深加工厂较少,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比均不明显。
一位槟榔加工厂老板告诉界面海南:“海南雅利槟榔是海南本土知名槟榔深加工品牌,但在实力上,也难以与湖南七大巨头相提并论,深加工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领域,雅利槟榔若专注于初加工,会比现在更能盈利。”
具备原产地优势,但为何海南槟榔业发展产品深加工的征途困难重重?
业内人士认为,湖南槟榔产业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在槟榔加工和消费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海南在这方面若想利用原产地优势奋起直追,打出自己的品牌,难度不小。
陈志文曾在湖南口味王任职,他告诉界面海南:“以湖南口味王为例,口味王有完备的产业链,从原材料收购,到初加工,再到深加工,涉及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环节,最后到非常成熟的湖南消费市场……这些都是湖南槟榔品牌能够打出来的原因,目前海南尚缺乏这些条件。”他从口味王“跳槽”出来单干,当问及“未来有无意向往深加工方向发展”时,他表示,看多了失败的例子,才知道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踏足深加工领域若无技术“命不久矣”,他尚无信心去挑战实力雄厚的“老东家”。
“一个槟榔深加工品牌的成功,是几十年持续不断积累的成果,海南想要发展深加工,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培养出热爱槟榔,了解槟榔,致力于钻研槟榔产业的优秀的本土人才,发展深加工,任重而道远,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有实力,坚持不懈干下去,才能够成功。”陈志文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