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容
编辑 | 昝慧昉
港交所披露易显示,截至9月29日,快时尚餐饮”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茶集团”)此前递交的招股书已有6个月未予更新,显示失效。目前,相关申请资料已不支持阅览或下载。
绿茶集团于今年3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一般来说,在递交IPO资料超过6个月后,如果没有通过审讯或是被驳回,该资料将会显示为失效。
但上述资料失效,并不等于绿茶集团冲击港交所上市失败。它依然可以通过更新资料“激活”上市程序。

2008年,绿茶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在杭州开设了第一家绿茶餐厅。两人此前曾开设绿茶青年旅舍,同时也为背包客们提供适宜价格的餐食,这也成为后来绿茶餐厅的雏形。
从此前披露的招股书看,绿茶集团将自身定位为高性价比的“新中式融合餐饮”,餐厅多开在购物中心,人均消费约在50元-80元间,每家餐厅可提供80-100种菜品选择。5元的拍黄瓜,10元的东坡肉,17元的牛排……“好吃不贵”,是大部分消费者当时对绿茶餐厅的评价。
除借助性价比策略,绿茶餐厅的崛起,还赶上了国内餐饮行业的细分化及2012年前后国内购物中心转型调整,开始缩减零售、增加餐饮业态的趋势,绿茶餐厅、外婆家、探鱼等都是当时涌现的第一批快时尚餐饮品牌。
但发展至今,在社交网络影响和年轻人越发不忠诚的趋势下,餐饮品类的潮流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生命周期也在变短。消费者对于绿茶餐厅的热度也正在下滑,排队等位盛况不再,而这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翻台率的下滑。
招股书显示,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个财政年度,绿茶集团翻台率分别为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翻台率是衡量连锁店企业(如餐饮等)整体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红餐网的报道,快时尚餐饮的本质是用接近成本的价格换来高客流实现利益均衡,像绿茶、外婆家等的翻台率必须达到400%才能保本。
2020年以来的疫情,让餐饮业备受打击,绿茶集团也无法回避。
2018年、2019年,绿茶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13.11亿元、17.36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4440.1万元、1.06亿元。2020年,绿茶集团由盈转亏,亏损额5526.2万元,收入同比减少9.6%至15.7亿元,除广东地区收入同比增长8.7%,其余地区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除借助外卖应对疫情外,过去一年来,绿茶集团还在供应链上下功夫,以来提高经营利润率。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已实现了产品研发标准化、食材采购与准备标准化、厨房加工标准化,以及门店装修标准化;并通过自建中央工厂,采取第三方合作和区域直接采购相结合等方式,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食材成本和运输成本。
招股书披露,绿茶集团的筹资额预计将用于偿还短期银行贷款,建设中央食品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等,此外就是用于扩展公司的餐厅网络——计划2021年开设60间新餐厅,2022年、2023年每年开设80至100间新餐厅。
绿茶集团表示,租金开支在绿茶餐厅经营开支总额中占比较大,盈利能力或因该项开支大幅增加受到不利影响,公司计划向商业地产租金较低的二三线城市扩展,因为该等城市通常人口基数较大,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休闲中式融合餐厅的需求预期将增加,外出就餐频率提升。
只不过,随着绿茶集团的招股书失效及疫情的阻碍,这些计划可能都要推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