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先锋谈】张博辉:ESG投资参与度待提升,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很重要

评级像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随着数据收集越来越广泛,各评级机构都可以“摸到完整的大象”。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牛钰

编辑 | 郑萃颖

编者按: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国际社会作出“双碳目标”承诺。控制、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进程中的不确定。

“ESG”是国内资本市场正在逐渐接纳的投资理念,促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尝试搭建自己的ESG评价体系,引导资本和企业做出有长远价值的投资。

界面新闻ESG频道推出系列专访【ESG先锋谈】,听听学界、金融业和政策制定者的经验之谈和方向指引。

在2030联合国可持续目标下,各国政策频出,能源改革、行业变局、金融业界转向等正在发生。在学术界,前沿话题的交流日益频繁,并与业界一起展开ESG相关研究课题、发布各类研究报告。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深高金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博辉介绍,学院已经开始将ESG、绿色金融、负责任投资理念融入课程中,为可持续金融储备相关人才。

此举也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国内ESG投资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张博辉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坦言,目前我国ESG投资参与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才储备也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整体还没形成ESG的投资观念和投资文化。

张博辉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多元参与、绿色金融的创新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金融机构、企业、监管机构之间需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在媒体、社会的联合推动下,共同促进ESG投资高效率发展。大湾区的企业也正积极参与到ESG或者绿色议题中。

张博辉教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碳市场是有温度的监管

界面新闻:上海碳交易所的开业,对整个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战略意义是什么?

张博辉:碳市场是通过碳排放许可证的发放,将碳排具体发放到企业端,实现控制总排放量的机制。如果政府直接出台严苛政策,确实可以鼓励减排成本比较低的企业直接减排,但对于减排成本比较高的企业,没办法直接或者短期内进行减排,只能增加企业的成本。依靠市场建立流动的机制,可以督促企业通过节能、改善工艺等创新步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市场除了形成高效减排的机制和平台,也转化了政府职能。以前的政府完全有可能使用“一刀切”的监管,现在搭建交易平台,让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这些高碳排放的企业减碳,从而激发企业的主动性。

从国家角度看,展示了我们和全世界196个国家共同努力去完成减碳目标的决心。同时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提供实践经验。

界面新闻:除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外,其实也可以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出台碳税,为何不先使用碳税这种手段呢?

张博辉:碳税是政府直接增加成本,成本有可能是固定的比例。跟碳市场比较来看,碳税的灵活性有所欠缺。碳市场可以把碳价格的信息反映出来,从而使得企业节能减排、改进工艺的时候,有实时的价格传导,效率会更高。碳市场实际上也让政府在约束高碳排放企业时,提供了可以缓冲、有韧性、有温度的监管。

国内ESG投资的参与程度尚有提升空间

界面新闻:ESG投资的概念日渐火热,国内目前发展情况怎样,面临什么困境?

张博辉:我们国家ESG基金发展相对晚一些,ESG基金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市场形成得比较早,最早的美国大概从1971年开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在对风险有了认知之后,全球的ESG基金和相关机构快速发展。

我国最早的泛ESG基金应该是2005年左右。2015年之后,我国的ESG基金得以快速发展,到去年年底大约是349只泛ESG基金(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ESG信息,更多是偏绿色、扶贫等ESG议题中的某个维度)。2020年底,国内ESG基金规模已超过5000亿,但是相对于全球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有一个联合国机构叫PRI(负责任投资原则),据去年底数据,其签署的机构一共是3000家,而我国只有52家。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ESG的参与程度。整体来讲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基金理念尚不成熟;构建ESG评价体系不是很成熟;相对来讲,没有经过较长时间ESG方向的人才储备;从基金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看不清ESG可以带来怎样的机遇,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

界面新闻:ESG投资的回报率表现如何?换句话说,ESG真的能为企业带来高额的收益吗?

张博辉:从ESG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全球范围内的业界和学术界都存在争议。比如据美国投资研究机构晨星的研究,比较ESG基金相对于其他的传统基金,回报率并没有压倒性优势。但该研究更多基于发达国家的数据,实际上,在我们的研究中,发展中国家ESG基金表现相对于同类型的基金风险会更低,收益率则会更高。

从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尤其是去年疫情时,以ESG为标的股票整体表现非常出色。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对以ESG为标的这种投资类型的基金,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基金的方式衡量,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维度去判断。

若从长期的收益率来看,ESG投资的回报率会更高,主要是因为以ESG为理念的投资,更关注规避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超过两年或三年的长期投资,ESG基金应该会有更高额的收益率,它风险会更低。

界面新闻:目前ESG的各类评级机构都有不同的指标,是否应该去建立统一的指标,然后让投资者去参考?

张博辉:评价体系确是很大的问题,国际上一般参考的评价体系有汤姆森路透、MSCI、富时罗素等,国内的评级比如商道融绿、中证,润灵环球、华证等。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来对上市公司进行打分。在学术研究中,有将这些评价体系对同一只股票的得分拿出来,然后算其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平均相关系数在0.3左右,说明机构评级差异之大,对投资和来说也会造成困扰。

很难寻找一家去代表所有的评级标准。不过,我觉得评级体系未来会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渐趋向于接近。

首先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会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会逐渐规范。其次,从数据上来看,评级像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对一个公司来说,评级机构所抓取到信息不同,相关度自然不同,随着数据收集越来越广泛,这些机构都可以“摸到完整的大象”,在评述公司时,则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

界面新闻:目前对于ESG信息披露,A股对上市公司还是建议披露,港股有什么披露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

张博辉:港股有要求进行披露,如果发现没有披露,或者披露的报告存在问题,公司需要进一步提供说明。也就是说港股给了企业一个缓冲的空间,逐渐去强化、标准化披露。这个也可以借鉴到A股市场,从建议披露到强制披露时,前期也可以不披露,需要说明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践去调整相应的政策。

双碳目标下企业、金融机构、媒体多方参与

界面新闻:在双碳目标下,PE/VC等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有效参与其中?

张博辉:碳市场这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其灵活性、有效性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他们是信息的挖掘者,也是信息的贡献者。引导这些金融机构参与到碳排放市场,可以使市场相关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提高,价格有效性则会提升。

金融机构的参与方式是多样化的。首先金融机构通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工具,为实体经济的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这过程中,可以为符合碳排放、绿色标准的企业提供带有倾斜性的优惠融资政策。另外,推动相关的绿色金融创新很重要。比如设计相关的绿色贷款,或者推出相关的低碳信贷产品。在金融市场上,也可以帮助企业去设计低碳减排的债券。

在助推绿色环保低碳的目标时,不光是银行、证券公司,还需考虑这些积极主动的股权类基金,比如说像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可以开设发行ESG相关的基金品种来扩大融资。它投资于可以实现低碳减排的公司,从股权市场上把资金引导到这些上市公司,使我们的实体经济完成绿色发展的目标。

另一方面投资人通过积极的引导,直接影响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融资也可以促使企业去做ESG实践方面的内容。金融机构,尤其是股权性的金融机构,其直接持股可能会影响董事会,所以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这些金融机构需要发挥他们监管和建议的角色,去引导上市公司的高管,还有董事会落实公司相关的碳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

界面新闻:现在大湾区在推进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方面,有什么创新实践值得推广?

张博辉:其实大湾区是以绿色金融为目标来进行打造的,比如说深圳正在建立的绿色金融中心。今年3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已实行,目的是为了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进深圳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湾区内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ESG或者绿色议题中,比如说腾讯,7月份其宣布和武汉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公司达成协议,希望使用腾讯的数字技术,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和碳交易市场的结算平台对接起来,鼓励个人形成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如果说全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对企业碳排放的约束,腾讯在做的事情恰恰是把减碳落实到了个人层面。

通过这种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使公众意识到减排的重要性,再落实到行动上进行碳消费,个人消费者希望去购买低碳的产品,助推企业生产相关产品,升级产业链等,也是从消费端掀起新一轮碳减排。

界面:企业在做这些绿色创新实践的时候,如何更深入地去参与碳交易市场?

张博辉:在信息层面,企业需要有数字化的技术来进行内部的碳核算,反映整个运营过程中企业碳排放的情况。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有精确的测量方法,把企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进行量化,精确整体碳交易的定价。

第二,企业在管理层面得形成整齐划一的措施,形成近期、中期到长期发展的阶段性战略。

第三,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对绿色环保与低碳节能相关的技术研发,能为企业转型提供良好的空间。

最后,这些企业需要和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形成良好互动。具体来看,企业在参与市场过程中,需把企业内部的碳排信息和数据更公开透明地提供给监管方和金融机构,可以使得整个的监管和交易更加有效。

界面新闻:您对媒体与经济的关系也有很多研究,您觉得作为媒体,在双碳行动中,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张博辉: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强大。新闻报道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有研究指出,一篇负面报道平均可以降低股价大概1%。如果你计算一下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多少,乘以1%,就能明白一篇报道的价值力量是多少。

在双碳概念下,媒体可以通过文章报道,使投资者逐步形成对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再促使这些投资者关注一些ESG标的或满足ESG标的产品,媒体可以通过投资者渠道撬动ESG发展。

第二,媒体也可以影响一些政策决定。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信息整理,使政策决定者进一步了解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责任投资,指出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机遇、问题,帮助政策制定得更高效、更有力度。

第三,直接的报道可以对一些公司,尤其是高碳排放的公司带来很大压力。比如说之前有些媒体会提供高污染企业的排名,或者高碳排放的曝光,使得企业会在品牌形象方面更有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企业必须得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承担起社会发展长期的责任。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