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使用造成的沾污、开裂和磨损,传达了人类生活的温暖痕迹 | 9月沪京展览推荐

空山基、万物的声音、夏加尔、互联网、希望、文艺复兴、异物碎片、民族摄影、物件写生……

记者 | 陈佳靖 林子人

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空山基:大都会

展览时间:6月18日-11月21日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

门票:150元(通票)

空山基,《无题》
绘画板丙烯,2017
©Hajime Sorayama
致谢艺术家与NANZUKA画廊
图片来源:昊美术馆

日本艺术家空山基擅长用喷枪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机器姬形象,以探讨种族界限、永恒生命、技术与人工智能等话题,其作品从1970年代以来在广告、设计、电影、街头艺术和当代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空山基的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他描绘的人物形象虽然是被坚硬金属包覆的机器人,但它们线条柔美、姿态灵活自然,仿若有欲望和思想的真人。空山基的作品也能让我们联想到回潮的“Y2K”风格——这种流行于世纪之交的“未来感美学”源自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乐观主义,在当时的流行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

作为空山基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从1970年代至今的创作。除了系统性地介绍空山基在绘画、雕塑、装置等领域的连续实践之外,展览还将展出艺术家的近期新作,其中包括对经典电影《大都会》致敬的绘画。

(同期展出的还有“MR.个展:日常派”“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人脸识别-寻找鞑靼人后裔”“秦思源:园音”。)

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

展览时间:2021年7月28日-2023年2月5日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

门票:100元

纪尧姆·比伊尔,《镜子展位》
镜子,木头,金属,不同尺寸
1988年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 工业设计中心
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继开馆大展《时间的形态》常设展后,西岸美术馆携手法国蓬皮杜中心推出当代艺术史三部曲“时间”“万物”“空间”的中篇《万物的声音》,聚焦“物”的概念及其在现代主义历史中的地位。展览共设18个章节,横跨20世纪初至今。展览上半部旨在呈现由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开启的先锋派艺术,下半部则聚焦于1950年代消费社会诞生以来艺术家对物品、消费和由物构建身份认同等话题的关注。展览中出现的一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指涉的作品或许能引起中国观众的特别关注:法国艺术家泰奥·梅西耶(Théo Mercier)注意到古代中国文人对奇石的痴迷,他从2009年开始收集水族馆的各色假石,当它们被陈列出来时,既像是货架上的商品,又仿若博古架上的私家收藏。

展览中的第17个章节题为“当镜子成为日常消费品”,展示的是比利时艺术家纪尧姆·比伊尔(Guillaume Bijl)的装置作品《镜子展位》。艺术家在展厅内复刻了一家镜子店的景观,每面镜子上甚至都还保留着价格标签。这件作品不禁让我们想到艺术史学家巫鸿在新作《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中提出的观点:通过跨国贸易和技术革新,穿衣镜从19世纪开始逐渐从身份地位的象征转变为日常用品,与此同时人们对镜子制造无限拟真的幻象的痴迷也逐渐衰退。

(同期展出的还有“洛朗·格拉索”。)

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

展览时间:7月31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上海九事美术馆

门票:158元

Lovers on Yellow Background
Oil and gouache on lined paper, 59.7x49.3cm
1960
ⓒ Marc Chagall / ADAGP,Paris - SACK,Seoul, 2021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年),生于白俄罗斯的犹太裔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历经独裁统治、战乱纷争和背井离乡的生活,在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冲击与洗礼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个人艺术风格,既老练又童真,既真实又梦幻。夏加尔早逝的妻子贝拉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飞在天空中的恋人的形象,表达了艺术家的炙热情感。

历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和成都A4美术馆两站,经法国夏加尔基金会授权,“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巡展至上海九事美术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夏加尔作品巡展,展出分为“爱”“故乡”“梦境”“生活”等六个板块,展出共计154幅真迹,横跨夏加尔60年创作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夏加尔最著名的三大插图作品中的《拉·封丹寓言》及《圣经》系列同时在此次展览中亮相。

aaajiao:我死于互联网

展览时间:9月4日-9月26日(周三至周日)

展览地点:铜仁路314弄7号314室

门票:免费

视频装置
LCD显示器,压克力组件
16 x 24 x 3.8 cm
2021
图片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aaajiao的最新个展隐藏在上海市中心的一间老公寓内。展览空间如同一个被中途放弃的施工现场,但观众从最初的震惊中平复心情后,会注意到四散在空旷空间内的作品:柱子上的四个视频,戏仿了Twitter、Instagram、Clubhouse和Facebook的界面,但界面中的一切信息皆被屏蔽,兀自做着无意义的页面刷新;域名为“ddrk.me”的网站whois信息被打印在工业薄膜上从墙壁一直铺到地板上;一系列由手机拍摄的生活照贴在了窗户上,与窗外的公寓楼形成某种互文……

aaajiao说这个展览探讨的是“互联网的失败”,即那些被激动人心的互联网创业故事和科技巨头成功案例遮蔽的,普通人在生活与互联网深刻绑定后造成的信息爆炸、麻木困倦乃至“数字死亡”。他认为,算法机制在改变我们对“什么值得被看到、被分享”的看法,“原本这种‘值得看’和‘值得在互联网上分享’是不冲突的,但是现在二者却变得冲突了。原因可能就源于这种算法的机制,它只筛出它所谓的价值,因此它很难呈现多样性。我觉得我凝视空白就是为了试图看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我来说是与死亡相反的‘生’的感觉。”

希望:Prix Pictet百达摄影奖

展览时间:9月11日-10月24日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门票:40元

《这都会好的》系列,2019
© 乔安娜·乔玛利、百达摄影奖
图片来源: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这是百达摄影奖(Prix Pictet)在中国大陆的首个展览。百达摄影奖创立于2008年,每一年半举办一次,是以摄影和可持续为命题的国际前沿奖项,此前的主题既有“土地”“水”这样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主题,也有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失衡的主题,如“增长”“消费”“空间”。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入围第八届百达摄影奖的12位国际摄影师的作品,从逆境中挣扎求生的人到修复再造自然的伟大尝试,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的微妙瞬间为“希望”提供了12种不同的解读视角。

第八届百达摄影奖的获奖艺术家是来自科特迪瓦的独立摄影师乔安娜·乔玛利(Joana Choumali),她的获奖作品《这都会好的》系列拍摄于2016年4月,大巴萨姆恐怖袭击三周后。艺术家直接在照片上刺绣,用这种缓慢的、手工劳作的方式为摄影作品增添层次和意涵。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馆长刘香成表示,这件作品在挑战摄影固有认知的同时启发了新的思考,“第一,它绝对也是摄影,因为她把所有的摄影元素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第二,她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打动了我。因为对我来说,艺术家在作品里面投入的情感从这些技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它是一针一线的,在这个作品里面用不同的线,不同颜色的线,经过很复杂的创作过程,在摄影的画面上突出她要表达的内容。”

【北京】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

展览时间:2021年9月3日-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门票:199元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老年男子夸张化人物肖像》,1482至1499年
硬笔棕墨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木木美术馆

“文艺复兴”一词的意大利文“rinascimento”原意为“重生”,在历史上特指15世纪意大利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不仅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获取灵感和素材,更代表着思想、技术和观点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交流与互通,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持续影响着世界各地。国内外学者曾从民族建构和改革的角度讨论了文艺复兴对现代中国的影响,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我们亦能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非欧洲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和评价这些历史作品。

此次展览由木木美术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不仅呈现了大英博物馆藏品中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众多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纸上绘画作品,而且将这些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并置对话,发掘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之间跨越时空的重要关联。此外,展览将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呈现胡适、梁思成、傅雷等国家变革和文化运动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著作,探索“纸上绘画”作为一种概念性和探索性工具对于文艺复兴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徘徊久:具本昌摄影(1990-2021)

展览时间:9月4日-11月14日

展览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门票:60元

选自《面具》系列,2002-2003
收藏级艺术微喷,112 x 89 cm
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韩国摄影家具本昌的作品一直在探讨时间的流逝。他捕捉静止而脆弱的时刻,试图揭示生命中不为人知的气息。自2004年以来,他开始拍摄韩国传统白瓷,通过《白瓷》系列突出了韩国文化遗产的简单之美。对他来说,这些器皿体现了朝鲜美学的精髓,而且它们经常因日常使用而沾污、开裂和磨损,因而是传达人类生活的温暖痕迹的完美主题。

此次展览呈现了具本昌的多个系列作品,包括《白瓷》《时间的肖像》《息》《金》《面具》系列等。可以看到,具本昌对于物件有着特殊的兴趣。被他纳入视野的各种物品,既与他的个人记忆有关,也与文化记忆相连。他的摄影以韩民族的感性与美学为底色,揭示了隐藏于表面与表象背后的民族性的丰富内面。正如他所说,“捕捉那不可见的,是我摄影的欢愉。”

英格夫·霍伦:异物碎片

展览时间:9月5日-12月5日

展览地点:X美术馆1-8展厅

门票:80元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X美术馆

本次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英格夫·霍伦的30余件全新作品,它们来自霍伦对于工业制造、当代食品生产和航空公司等领域近十年的探索。在航空领域中,异物碎片(FOD)表示在不适当的位置所出现的物体,并可能因为处于该位置而对飞机或人员造成损害。在这个意义上,错置相对于物体的其他固有属性而言更具有破坏性。FOD这一概念也意味着,原本熟悉的物体在脱离了它们处于机械系统中的指定环境和位置后可能会变成异物。

在霍伦的作品中,机器与人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重叠交织在一起。经过艺术家提取并改造后的机械部件隐约显露出它们类似有机物的特质,甚至是类人形态的存在。通过对工业零件的拆解和重组,霍伦将“异物碎片”打造成一个由仿生物体堆积而成的现场。置身其中,我们得以窥探人类的欲望与需求如何塑造并消费着工业设计和产品,以及技术的进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安藤忠雄 ANDO BOX

展览时间:8月28日-9月30日

展览地点:北京复兴国际中心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北京复兴国际中心

在将近5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安藤忠雄创作了200多个著名的建筑作品,遍布日本乃至全世界。他的建筑设计融合西方建筑理论与东方美学于一体,在对建筑材质、几何结构和空间持续探索的同时,开创性地将诸如光、风、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为建筑注入特有的精神灵性,也激发人们以哲学角度反思建筑的本质与真谛。

2021年3月,上海“安藤忠雄:挑战”展览引发了全民的观展热潮,“安藤忠雄ANDO BOX”展览继苏州之后,现已正式于北京开幕,未来即将登陆更多城市。本次展览以安藤忠雄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影像作品与其珍贵的手稿及标志性雕塑作品为主,其中展出的15幅铂金影像作品被喻为安藤追求“建筑之光”的代表作。此外,在北京复星国际中心的室外广场上还放置了安藤的装置作品“永远的青春”青苹果雕塑,这也是该作品首次来到中国。

盐烤银杏:王玉平个展

展览时间:9月4日-10月16日

展览地点:站台中国

门票:免费

王玉平《白马、浮世绘》,206x240cm
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图片来源:站台中国

王玉平1962年生于北京,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本次个展呈现了他近年创作的30余件不同媒介的绘画,多数为尺幅小巧的物件写生。它们描绘了画家生活中的心动之物:面包、香烟、浮世绘、点石斋画报、美式小台灯、印第安铁皮玩具,伊斯坦布尔针织帽……王玉平笔下的色彩明丽而不轻浮,画中事物仿佛有着记忆般的光晕,流露出画家欣然自得的情绪,也以一种私人化的方式映射了现代世界的文化景观。

展览题目中的“盐烤银杏”是王玉平喜爱的一种日式名点,同时也暗含了展览的主题——盐,代表了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烤,即寓意暖煦,传递心与绘画的温度;银杏是断生可食的果实,喻指画家自然且纯熟的技艺。“盐烤银杏”表明王玉平对宏大主题的拒绝,强调了平凡事物所蕴含的真意。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