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造访日本广岛的决定。1945年8月,广岛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爆灾难。美国分别于6日和9日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根据不同统计,共造成13-25万人死亡,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促使世界大战于同年8月15日正式完结。
奥巴马将前往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拜谒,他将成为史上第一位造访此地的在职美国总统,然而白宫方面称奥巴马不会对美国当年投掷原子弹表示任何形式的道歉。
为进一步探讨战争记忆,本文作者采访了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史教授卡罗尔·格拉克(Carol Gluck)。我们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美国和日本历史叙述者的观点随着时代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民族主义对战争记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奥巴马的这次访问为何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以下为经过删节的问答记录:
问:您觉得奥巴马造访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决定是明智的吗?
答:我觉得是明智的。或许这个造访来得更早些会更有意义,但它发生在眼下,对奥巴马的无核化政策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问题就在于为什么71年来没有一位在职的美国总统愿意访问广岛,这是有原因的。
问: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基于我的研究,尽管人们对二战的记忆随着时代变迁演化成了不同的形态,世界各国对于日本核爆的历史叙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各国针对这一事件的立场异常坚定,尤其是日本自身对核爆的解释更是一直停留在原地——即日本人认为自己承受的核爆灾难赋予了他们守卫世界和平的使命。
在日本人眼中,原子弹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反而标志着“捍卫和平”的斗争刚刚开始。
在美国人眼中,原子弹终结了战争,并拯救了很多美国军人的生命。这就是最根本的分歧所在。
第二,自二战以来,各国在政治上就战争的道歉十分流行。日本一向将自己看作战争的受害者而非侵略者,这引来了世界各国的谴责。德国也曾将自己视作受害者,将战争责任推到希特勒身上,称德国人民是良善的,是好战领导者的牺牲品,但这一立场在后期逐渐改变。与之相反,“日本受害论”一直没有消逝,而美国恰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了在战后更好地掌握日本,美国人推动了“日本受害论”的传播:将日本人的侵略和暴行推到部分不好的日本领导人头上,因此这些领导人而不是日本民众应该对此负责。这为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种说法被日本人普遍接受了,不过这是个联合打造出来的说法。
问:您觉得从总体上看,日本对战争历史的叙述有改变吗?
答:尽管针对核爆的立场没有太大变化,日本人在其他战争问题上的态度的确有很大改观。自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同一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就不再是唯一一个能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国家。
在亚洲的大环境中,日本不得不对其在二战期间犯下的征用慰安妇和使用生化武器的罪行作出解释。民调显示,这些事情对日本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亚洲战争受害国(中国、韩国等)的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很多日本民众认为慰安妇应该得到赔偿。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普通的日本民众同日本政坛顽固的右翼分子区别开来。
遗憾的是,安倍首相也是右翼分子中的一员。他不仅去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还在政府里委派一批二战中的激进分子。
安倍的身后还站着一整个强硬的民族主义保守党领导层,他们声势浩大,试图通过篡改历史建立一个强势政权,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俄罗斯、土耳其、印度、波兰和匈牙利的政权一样。
美国可能也将在11月大选之后建立一个类似的政权(若特朗普当选总统的话)。
当然,我不觉得这会改变人们对二战历史的态度,但它(“日本受害论”)会改变一些其他的东西。对核爆的历史叙述虽然没有改变,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参加过二战的人一直持有“核弹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终结”的态度,但他们的后代可能会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
(翻译:冷君晓;编辑:闫桂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情瞭望,军史回顾,军备盘点。不无度吹嘘我军,不盲目崇拜外军。长按二维码,关注【硝烟】微信公众号:xymilitary ,和我们一起做裤衩不红不白的铁杆军事迷。(如果长按不行,就请军迷扫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