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京智
近几年山东明确提出了强省会战略,过去经济总量一度在省内排到第三的济南迎来了高光时刻,发展势头直逼一直以来稳居北方第三城的青岛,济青“双城记”的概念由此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山东龙头和核心的济青二城,如何唱好“双城记”,其实也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山东的未来。
打开格局,“双城”引领山东经济未来
英国19世纪作家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双城记》,是一部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状况的作品,由于其主人公经常活动于巴黎、伦敦两个城市,因而取名为“双城记”。
于当下,放眼全国,不难发现,优秀的城市往往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如京沪、广深,如成渝、宁杭,而济青,或许有望成为下一个样板。
济南与青岛作为山东省内陆与沿海的代表城市,同源同属,联系紧密,但在全国那么多谱写“双城记”的“CP城市“中,济南和青岛却总归有些特殊。
2017年,青岛GDP总量破万亿,达到11258亿元,全国十二名。相比之下,济南的经济总量只有7285亿元,位居全国二十名开外。即使在山东省内,也只能排在第三,排名还在烟台之后。
省会城市或许未必是该省经济总量第一,但像青岛这样能在经济上超出省会济南这么多的情况,实在罕见。作为省会的济南毕竟拥有着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看似停滞,其体量仍不可小视,然而与青岛并称“双子星”却仍显勉强,在此情况下,山东“双城记”尽管雏形初现,却与京沪、广深、成渝、宁杭相差甚远。
随着如今济南经济形势的向好,山东“双城记”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济南2020年GDP达到10140.91亿元,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这得益于山东近几年提出的“强省会”战略,过去经济总量一度在省内排到第三的济南迎来了高光时刻。青岛同样守住了经济指标“北方第三城”的地位,两座城市已经成为拉动山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更为充足。
青岛和济南在北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一直以来,青岛都将深圳作为发展样板,而济南作为老牌工业强市,这两年新旧动能转换之后也有深圳的影子,今年济南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为济南打造强省会指出了具体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实施意见的起草,充分借鉴了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先进城市经验。发展没有固定路径,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加之山东省先后举全省之力对两座城市的发展给予了大幅的支持,济南与青岛的今天的发展强势,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在大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山东是否能唱好“双城记”就显得尤其重要。以济青与青岛作为引领者带动整个山东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真切关系到山东经济的未来。
利好加持,“双城记”发展动力雄厚
如今山东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此前更受关注的青岛,则被指定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样的定位显然体现着山东省对这两座城市的期待。
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如今青岛正在此基础上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0年,青岛以工业互联网领域作为发力点,仅一年时间就贡献了超过110亿元的新增产值。而以工业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也正逐步成为拉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的主核引擎。
济南所面对的利好形势,更加空前。
2019年,济南成功合并莱芜。类似的行政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在少数,有合肥三分巢湖,有成都代管简阳,但像济南这样直接合并一个地级市的,罕见至极,由此足见山东对于济南打造强省会的支持力度。
当下“自贸区”与“起步区”在济南的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强省会”的战略布局,以及“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如此多政策利好的加持,很难让人不相信济南有着光明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济南、青岛两个城市都将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济南提出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济青两城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今年伊始,济南正式印发了《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同期青岛召开“项目落地年”调度会议,聚焦15个攻势和13条产业链,以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促进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一点不得不提,今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未来济南将重点加强与几个城市的合作——推进与郑州、西安、大原、兰州等省会城市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其纽带,自然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其中山东省提出打造黄河下游济郑“双子星”的概念让人眼前一亮。未来,济南一方面要与郑州打造“双子星”,另一方面要和青岛唱好“双城记”。如此定位,在全国来看,应该都算得上是比较特殊的了。
开放催生“双城记”
开放是城市发展永恒的命题,对于济南与青岛而言还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在以往,说到山东代表国际性、世界性的一面,人们首提青岛。一直以来,青岛的样本是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市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成为中国开放的象征,所以开放同样是青岛赖以发展的原生动力,而如今济南也在开放之路上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开放催生双城记》一书中,程继隆这样讲,对于发展中的城市,只有开放,才能注入新鲜血液;只有开放,才能引入竞争机制;只有开放,才能知耻而后勇。发生在各省(区)各地之间的“双城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能使两座城市在开放中迅速崛起,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实现双赢,在挑剔中其求完美。
这对于当下的济青两城而言,无疑是极佳的诠释。
《实施意见》将“在提升省会开放融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更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更多的产业场景,既有利于更多创新资源要素“走进来”,更有利于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科技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在为山东擎起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龙头的同时,为黄河流域建造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为载体打造要素流通的国际化平台、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济南,无疑拥有着的极高的上限,而在这一背景下,“开放”在提高济南城市能级的同时,不断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城市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对于青岛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划,提出要抓好青岛国际客厅重大平台建设;打造济南、青岛、临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
8月12日, 以4F级别的胶东国际机场取代老迈的流亭国际机场,青岛完成了规划中极重要的一环。通过新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配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球第六和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的固有资源,青岛距离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更近了一步。
青岛不仅加强对外开放,也在加强对内交流。
根据青岛“十四五”规划,青岛都市圈将进一步融合发展。被纳入“青岛城市圈”范畴的,除了青岛,还有潍坊与日照两个地级市,以及烟台莱阳市和海阳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青岛与潍坊连接的海陆发展轴。作为一座沿海城市,青岛要想向内陆拓展腹地,就不能离开与潍坊的融合。而今青岛正在促进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带动内陆区域经济发展。
从202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城市后,山东省又提出打造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抓好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随着资源要素的不断聚集,利好政策的不断加持,济青在未来势必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能量。尽管山东的这两个核心城市在当前全国排名都不是很高,缺少前十的一线大城市,但从当下的发展势头与不断释放的发展潜力来看,济南“双城记”创造山东奇迹并非不能为之事。济青谱写的“双城记”在打开山东发展格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山东的经济发展结构,并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为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