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亿订单在手却不赚钱 东方电气业绩压力不减

未来公司不排除会遇到部分在手订单无法转换成盈利的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1日晚间,东方电气(600875.SH)几乎“掐着”上交所要求的回复截止时间,发布了其对2015年年报事后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公告。然而,在这份回复公告中,东方电气“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投资者心生疑惑:一方面,其肯定了公司在经营层面和行业竞争中的较大优势。但另一方面,公司却又传达出了对今年业绩或将延续不佳状况的无奈。更重要的是,在这份回复中,围绕着“合同”一词所产生的一些质疑则有待“解局”。

不久前,东方电气在2015年年报中发布了今年的利润风险提示:“2016年公司仍将面临利润下降,可能出现亏损。”此言一出,旋即引发了投资者的不解和担忧。对此,界面新闻在《净利润“折上折”还不算完 东方电气今年可能亏损》中分析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5月4日,上交所向东方电气发去了《关于对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下称问询函)。在问询函中,上交所希望公司就行业竞争和公司经营、经营模式与经营风险、存货跌价等方面在5月11日之前作进一步披露。

在行业竞争和公司经营方面,东方电气似乎想要给投资者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公司表示,其“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茅”,且公司各项业务均在国内市场表现出了很高的市占率——“火电超过30%、大型水电超过40%、核电主设备常规岛超过50%、核岛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燃机超过40%、风电累计装机排名全国第四。”但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未能阻止公司去年业绩出现大幅下滑:2015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39亿元,较2014年同比下降65.65%,此为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走低。

界面新闻此前分析,占据公司营收“半壁江山”的火电业务营收出现下滑迹象,严重制约了公司的业绩状况。东方电气的主营产品分为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水能及环保设备、工程及服务等四类。其中,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业务自2010年以来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营收占比,从而成为东方电气的支柱产业。

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业务是东方电气对原有的火电、燃机业务以及后来的核电常规岛业务的统称。值得注意的是,2007-2009年间,东方电气曾一度将火电业务单独披露。而相应的年报数据显示,这项业务在这三年的营收额均保持在200亿元上下。由此可见,公司所谓的“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业务”仍是一项以火电为主的业务。

尴尬的是,尽管近些年来,火电行业景气度不高致使公司相应收入持续下滑,但东方电气却对以火电为主体的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业务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2015年,该项业务营收占比为63.95%,为近五年来的最高值。

公告中,东方电气承认了“收入规模的下降导致盈利额的减少”为公司去年业绩大幅下降的一大主因。而另一项原因则是“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7.64亿元”。东方电气表示,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项目合同价格低于预计总成本导致计提的预计合同损失增加”。

截至2015年期末,东方电气在手订单总额接近1200亿元。这个数字无疑是另外一颗“定心丸”。因为,只要顺利实现,公司业绩好转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东方电气对订单合同情况的回复让投资者难以心安。“已签合同不确定性增多,给企业的市场订单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如此表态意味着,未来公司不排除会遇到部分在手订单无法转换成盈利的情况。

这是一块沉重的“落井石”。不少投资者对此心生疑虑:“订单在手却不能赚钱?”“近些年原材料已大幅下降,为何2013、2014年签的合同反而亏损?”

东方电气在2015年存货跌价准备期末余额较上年增长了9.35亿元。其中,因建造合同所产生的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额就增长了3.91亿元,占比超过40%。对此,公司分析称,这主要是出于“对部分建造项目因合同收入低于预计总成本而计提的合同损失”。

东方电气给出的会带来损失的合同有三类:第一,为推介新产品、高等级产品,提高市占率,承接的部分合同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合同;第二,为维持市场份额,公司部分成熟产品所承接的低价的、售价低于生产成本的合同;第三,为保证品种齐全和市场影响力,所承接的产品等级低的、亏损的合同。

东方电气承接上述三类合同的理由均指向对市占率以及市场影响力的维护。然而,不惜以承接数额不小的、带有损失甚至可能直接亏损的合同为代价,这样的经营策略值得商榷。而实际上,负面效果也将显现。在分析2016年公司可能出现亏损的原因时,东方电气给出了这样一个理由:“在实现销售的项目中,大部分为在2013、2014年产品市场价格处于低位时中标合同,加之去产能、去库存带来成本费用增加等原因,导致公司2016年毛利额将大幅减少、利润大幅下降,可能出现亏损风险。”

此外,通过承接产生损失和亏损的合同,来提高和保证产品的市占率,也会造成东方电气的竞争力掺杂“水分”。如此一来,公司在公告一开始就“喂”给投资者吃的“定心丸”,其效力会大打折扣。

1200亿元的在手订单到底是“定心丸”还是“落井石”?这恐怕需要东方电气对在手订单情况进一步说明后才可“解局”。这不仅影响到东方电气未来的盈利能力,同样也是对其当前市场竞争力的检验。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