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户群和需求为分类标准,酒店可以分为有限服务酒店(以住宿为核心业务,只提供B&B服务,其他业务有限衍生)和全服务酒店(较高星级酒店标准,涵盖服务各个领域),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有限服务酒店。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全球酒店行业发展来看,整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尤其对比过去10年,全球高端酒店客房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不超过2%,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个数字甚至是负的。
从国内的数据来看,亏损金额层面,中国2014年星级酒店亏损了59个亿,超过1999年的57个亿,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亏损年。关闭酒店数量层面,2015年第一季度关闭酒店数量900多家,二季度关闭酒店数量800多家,三季度关闭酒店数量960多家,平均停业数量都在1000附近。
在欧洲,酒店行业持续走强,成为全球至高点。在2015年全球酒店利润上升4.8%,欧洲达到7.8%,是绝对拉动力量。但中国市场在入住率上升,房价降低的情况下利润下降0.7%。但中国整体的酒店市场仍然属于需求上升期,每年有6%-7%上升。
二、利润都去哪了?
-
大供应的背景
酒店大集团动辄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个亿的年营收,而利润只有2-3亿。从数据来看,大部分仍旧来自于直营店的亏损。中国酒店行业的供给侧有以下两个增长背景:
第一,旅游类住宿产品建设高潮来临。以2015年前三个季度为例,国内出游人次增加15%,出入境人次增幅比较大,未来预计旅游投资将要超过5万亿,多与地产结合,度假型酒店建设将更加高涨。
第二,以快捷酒店、中端酒店为代表的有限服务酒店继续大幅增加。目前快捷酒店有近2万家,中端酒店刚刚起步,也达到了2000家左右,客房数单看2015年的增幅就达到23.44%。
-
利润的两个威胁
第一,OTA在酒店行业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
以2013年最典型的例子来看,携程、艺龙和去哪儿三家企业的酒店佣金收入是31亿元,而中国11000多家星级酒店的净利润则是亏损21个亿,这样看来,实际上OTA以中介的形式拿走了大量利润,足够酒店把自己的利润回补回来,还能挣10个亿左右,扭亏为盈。
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有其演变过程,这些酒店渠道过去以信息中介为主要服务模式,而现在携程、去哪儿等大型OTA平台逐步向多功能的大数据平台转化。所谓平台,即参与了很多运营功能,目前除了不提供床,其他服务都能包办,因此OTA获客和留客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对有限服务酒店市场来说,摆脱OTA的威胁难度极大,现在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第二,非传统酒店业的产品陆续杀向市场。
市场上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住宿共享产品。以起步于美国的Airbnb为代表,Airbnb现在在全球有超过一百万套房,正蚕食酒店市场需求。大量数据表明,Airbnb并没有拉动需求,只是把酒店需求转移过来,据调查显示,Airbnb的房屋供应量增长,酒店客房收入就会下滑。如德克萨斯州的奥斯丁,Airbnb的供应量非常大,而酒店的收入下滑超过13%,这个比例意味着,如果按刚才分析几大集团的利润不到5%,那么不仅利润全部没有了,而且还要倒亏。
所以这种非典型酒店产品进入酒店市场之后带来的市场分流,以及消费者增加这个选项之后带来的市场冲击是巨大的。这两个新威胁(OTA和共享住宿模式)使得酒店行业的利润进一步走低。
-
行业内部详解密
回过头来看,现在有限服务酒店市场内部因素是怎么样的?
首先,酒店行业是古老传统的,商业模式沿用千百年。例如在电影新龙门客栈里,那个时候的酒店就是现在这种样子,我们称为农产品时代的运营模式。这种产品前段时间遇到了工业品的生产流程,在生产线末端生产重复单一的酒店称连锁酒店。“工业流程+农业成品”充斥行业,形成了现在的有限服务酒店的主体市场。
其次,中国向来不缺凭速度和规模形成的大企业,国内便有三到四家龙头企业纷纷上市,且周期仅在5年之内。我本人也参与过这样一些公司的创建和成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的钱叫资本,有的钱叫资金,在资本市场鲜有人会拿钱去买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且是以大库存、大产量形成的价值,因此它们在资本、证券市场的表现,大部分是差强人意。
最后,从综合情形来看,主要是三大威胁,第一是持续上涨的物业租金;第二是持续上涨的人力成本;第三大是持续增加的装修成本;当然除这三种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消费者实际上对一成不变的传统酒店产品越来越不买账。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是10年前那样只想要睡个好觉,而是希望格调雅致、蕴含文化感在其中。
三、并购风起云涌
-
背景分析
中国酒店市场开房率持续走低,成本持续走高。十年前,以物业来说,平均单房日租30块,但现在有的城市85块还要有人抢;过去底薪800块可以招到客房大姐,现在2800还不一定招得到;过去经济型酒店单房造价5-6万块,现在用“加大成本”来升级产品,实质是用高成本来抵押下注,中端酒店单房造价10万,个别精品酒店单房造价14万,已经接近五星级酒店的单房价格。
进一步分析,单房造价和运营成本之下,酒店的投资回收期已经从过去的3年,发展到现在5年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现金流的盈亏平衡在过去45%-50%就可以打平,现在要60%-65%才能把现金流打平。
-
现实困境
由此中国住宿行业出现并购潮,近期锦江17.5亿收购维也纳酒店80%股权,此次交易后,锦江酒店集团将成为房间数量最多的全球酒店集团。
出现并购潮,究其根本乃是行业估值出现分歧。以几家上市过的大型酒店集团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其利润非常低。作为上市公司,据其官方财报数据显示平均利润率仅仅5%左右,而且个别大型酒店集团已经进入亏损状态。例在这样一个持续利润走低的情况下,各大酒店集团纷纷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寒冬。
而有分析者认为,并购之后如果没有好的模式整合,会出现治标不治本,实质是穷人加穷人等于一群穷人,没有实际解决问题。
-
突破困局
目前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有的是冷风有的是热风,过去的很多知名酒店集团纷纷卷入频繁的并购潮,并购无外乎解决这3个最重要的成本问题。
两三年前业内很多人寄希望于中端市场,但仅仅用增加成本的方式去打造的物理差异化,并不一定能真正形成突围,甚至可能是伪命题。因为不改变商业运营模式是没法重组总体的成本分布,穿更贵的鞋走老路可能不是真正意义的解决方案。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这个行业有很多人(例如Xbed)和资本方一起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以实践去丰富了行业的突围方向,我们有理由看到古老、庞大的、万亿级的、刚需的、主力消费市场正面临一场重要的时代变革。
因为酒店行业在这个时代遇到了挑战,但更肯定我们也撞上了机遇。
作者李春田,执惠专家作者,搜床科技(xded)集团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