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内棺的清理工作进展一直受到外界关注。
据新华社5月6日公布的消息,备受关注的刘贺墓主棺已进入后期清理阶段,“刘贺”字样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已提取。
2015年12月15日,海昏侯墓正式进入主棺清理阶段。当时多名考古学家称,多种线索将墓主身份指向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据史料记载,刘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他19岁即位,当了27天皇帝就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皇太后下诏废黜,被贬到江西做海昏侯,史称汉废帝。
2016年1月17日,考古队员开启内棺后发现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在遗骸的腰部位置,放置着一枚白色玉印,玉印上刻有“刘贺”二字。专家介绍,这是刘贺的私信。在两汉时期,印章是常见随葬品之一,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最直接证据。
考古学家们认为,西汉大墓的发掘,为研究中国汉代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提供了一批极其重要的资料。按照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葬俗,内棺中的文物将是墓主人生前最珍贵和最喜爱的东西,具有极高的学术、历史和艺术价值。
新华社在5月6日的报道援引考古专家的话称,下一步将进行刘贺牙齿、腰饰、琉璃席等文物的清理工作。此外,刘贺牙齿已送检做古DNA检测,为揭示其与墓园其他成员关系提供依据。
“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干扰,所有参与清理的工作人员都事先提取了DNA,这样即使有毛发、皮屑在操作过程中落下,也不会对分析刘贺的DNA数据造成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说。
据悉,考古工作者在提取完敷面后发现了刘贺的牙齿。李存信说,从数量上看,刘贺牙齿保存较完整,而根据之前的考古经验,有较大几率在刘贺口中发现玉琀。
据了解,玉琀作为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各朝代形制不一。
汉代时,人们喜欢玉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尤其是贵族,生前身上挂着整串整串的玉佩,死后,用玉覆面,七窍都放着玉器,手里握玉,身上还要铺满玉璧,沟通天地神灵。此外,汉代人多以蝉为琀,寓意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得到延续。
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表示,之前墓园中的5号墓墓主身份一直存在儿子、小妾两种争议,如套箱提取的5号墓中也发现墓主遗骸,与刘贺的DNA进行比对,将能揭示二人的关系,对墓园整体埋葬形式的认识也将更清晰。
李存信表示,根据目前肉眼可见的情况,刘贺的头部附近有大量对称的玉片和玉饰件,在腰部下方位置发现管状玉饰件,是否是用来填塞或遮盖刘贺的眼、鼻、耳、肛等九个窍孔的,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发掘研究。
有专家表示,整个墓园的考古工作要几十年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