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伴随诊断”,精准靶向药可能还没那么“精准”

如果说靶向药是一枚精准制导的导弹,那么伴随诊断便是帮助识别敌我的卫星定位系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谢欣

和黄医药与阿斯利康7月13日宣布,双方合作开发的中国首款MET抑制剂赛沃替尼(沃瑞沙)正式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MET抑制剂的空白。

赛沃替尼由和黄医药自主发现,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口服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实体瘤中表现出临床活性。可阻断因突变(例如外显子14跳跃突变或其他点突变)或基因扩增而导致的MET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此前,和黄医药与阿斯利康于2011年签署全球许可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赛沃替尼,并促进其商业化。赛沃替尼上市后,将由和黄医药负责其生产和供应,并由阿斯利康负责实现赛沃替尼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

肺癌是中国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第一的疾病,虽然针对肺癌已经有了不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但MET靶点在肺癌上是一种典型的罕见靶点,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也仅为1-3%,在赛沃替尼获批之前,这类患者即使被确诊也缺乏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

不过,虽然有了精准的药物,但要想让患者更好获益,还少不了精准的伴随诊断(CDx)帮忙。伴随诊断是一种体外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出有关患者针对特定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的,有助于确定能够从某一治疗产品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如针对MET靶点的伴随诊断产品,便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具有MET基因突变,以及是否符合相应的用药条件,而赛沃替尼作为一款精准靶向药,只对MET靶点突变的患者有效。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肺癌诊疗领域负责人朱家康对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批准;两款MET突变检测,包括艾德生物的PCR诊断试剂盒,以及泛生子的人类8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

但是,有可以检测MET突变的诊断试剂,并不意味着赛沃替尼就有相应伴随诊断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伴随诊断产品的开发实际上是严重滞后的,药物开发与检测试剂盒开发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太强,这也就造成目前许多批准上市的小panel试剂盒都没有相应的疗效的数据加以考核。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杨海英此前曾对界面新闻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在药品上已经有成熟的审评流程。而随着审评法规不断完善,伴随诊断产品的开发除了要考虑技术和临床上的数据,更要和疗效相结合。其中,伴随诊断产品的审评需要产品研发和技术验证,这包括临床标本的验证和药物疗效的验证。

杨海英透露,对于药企来说,为了确保精准靶向药在中国获批,需要找到一个高质量的伴随诊断产品合作伙伴。此前较多的是在临床试验环节与中心实验室合作开发伴随诊断产品,执行完临床研究然后报批,但是依靠中心实验室来做伴随诊断产品是不足够的。因为相关的合作还涉及到后续的商业化合作,双方潜在的产品绑、销售,或者共同进行市场上的医学教育,这些往往是中心实验室无法完成的。

因此,最理想的伴随诊断产品开发应该是从药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开发,到后期实现一体化的高质量检测能力。杨海英表示,阿斯利康在伴随诊断上的目标不止是伴随诊断的开发,而是用精准的检测来影响疾病的全周期的管理,这包括在药物治疗后预测早期的疗效和复发情况,并进行干预。

但是,诊断公司却未必有那么强的意愿去和药企合作,通过临床试验捆绑的方式开发伴随诊断产品。

杨海英认为,开发伴随诊断产品的挑战在于,外资药企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环节往往已经是国际或者中国的3期临床试验,但是实际上,在3期临床试验之前就应该需要确定中国的伴随诊断产品开发合作伙伴。这不仅需要诊断公司积累前期技术,在研发、生产上也都需要诊断公司提前1年半到2年进行前期投入,这一时间差将是对诊断公司的巨大挑战。

而对于内资药企来说,在不能确保后续的3期临床试验一定成功的情况下,它们也会面临着是选择一个临床试验中用的中心实验室诊断产品还是真正的伴随诊断产品来开发。

以赛沃替尼的研发为例,在临床试验阶段和黄医药/阿斯利康与世和基因进行了合作,由世和基因开发了中心实验室的伴随诊断产品,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透露,赛沃替尼后续的确认性实验中,会有包括世和基因在内的几家公司,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时参与伴随诊断研发。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