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就能带来优质音乐吗?

付费模式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更多的优质原创音乐将由此诞生。

作者:逯亚杰

4月21日,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发布会说到:“网络音乐领域,不付费使用作品的时代过去了!”音乐产业的正规化能否就此开启?中国音乐人欢呼雀跃的时代来临了吗?

国内音乐市场的罗生门

回想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在那个造星也造梦的时代,歌坛影坛诞生了太多的经典。香港和台湾的一批音乐人动辄就能创作出“白金大碟”,每天有大量的录音室开工灌制唱片。香港地区张国荣、谭咏麟、四大天王、包括后来的王菲,都有大量传唱度颇高的歌曲,红馆开演唱会成为常态。台湾的国语歌曲由于语言的优势在大陆也流行了数十年,“滚石”和“飞碟”两家本土唱片公司争霸的局面也历历在目。而现在,艺人发唱片似乎成为了宣传的噱头,再也难以出现上百万的专辑销量了。

十年前的超女,十年后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音乐节目火了整整十年,在内地也开始造星的新时期,顺带养活了一大批词曲编录混的音乐人。电视台音乐、选秀节目推陈出新的表面繁荣,并不能掩盖行业背后的问题和辛酸,而恰恰从侧面反映了音乐人的困境。

唱片工业在互联网进入以后被颠覆到面目全非,算来也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上网听音乐、下载音乐成为了习惯。互联网这个载体将音乐收听的成本降到了最低,以前靠卡带、CD唱片盈利的音乐行业迷失了好多年的方向。国内在线音乐下载长期处于无序状态,音乐产业发展已走入瓶颈阶段,实行付费音乐下载是一个不可逆的大潮流。

2015年的一份中国音乐产业报告显示,音乐产业成为了当下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内最赚钱的领域,可是钱都去了哪儿呢?有这样一种论断:产业太快,音乐太慢。这个说法很好的概括了当今的中国乐坛,好的优质的原创音乐鲜有出现,反倒是各类音乐节,音乐奖项,演唱会层出不穷。实体音乐败给了数字音乐,败给了现场音乐。

音乐商业的新模式探索

“太和麦田”创始人宋柯曾算过一笔账,他说:“如果音乐制作方(内容提供方)不能从商业流通体系里面挣到40%的利润,就玩不下去,音乐行业留不住人才,还不如去卖烤鸭。”这就是圈内有名的“宋柯卖烤鸭”的典故  。中国音乐的窘境,需要内外的变革,需要新理念,新的商业模式的涌入。

粉丝经济是近年来常常被提到的一个词汇,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很惊人,数字音乐市场最大的贡献者莫过于这群人。普遍而言,音乐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大,但其中忠实粉丝对特定偶像的需求却近似于刚需,他们更愿意花钱购买正版支持偶像,并且在偶像号召下抵制盗版。之前周杰伦的粉丝就曾坦言,购买其正版专辑相当于给偶像结婚“随份子钱”。这样的论调足以证明粉丝经济模式,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此外,音乐录影带(MV)这个诞生了不久,却风靡了欧美、日本以及中国主流市场。“看”音乐也成为了一大现象。此前国内的音悦台就以其特色的MV结合音乐的模式占得行业内一席之地。如果能够在传统的MV 里面做出新花样,将广告植入,这样不仅会使得音乐创作的成本降低,在歌曲推广之前就能够收回一部分投资,甚至将全部成本收回。音乐人或许能够在这种模式的刺激和激励下,进行更好的创作,产生更加优质的作品。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之外,用“数字音乐+”打造生态圈的模式也闯进了主流关注的视野,拿腾讯来说,“内容版权+社交传播+电商发售+O2O演出”的相对成熟的模式此前曾经在张学友的一张专辑发行营销过程中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新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优质音乐的诞生。

线上音乐的划江而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手机音乐用户达到4.16亿人,比较去年新增5000万用户,市场潜力巨大。在手机音乐用户月活跃数调查中,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占据前三位,月活用户分别是9595万人、9446万人、9035万人,差距不大。但前三名与其他平台已拉开较大的差距,排名第四的天天动听数据为3669万人,排在最后的网易云音乐月活为455万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音乐版权争夺战打响,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势头。拥有酷狗、酷我两大APP的海洋音乐集团,拥有天天动听、虾米音乐的阿里音乐,还有与网易云音乐冰释前嫌,共享版权的qq音乐,三大在线音乐系统对唱片公司的曲库进行了分割 。三足鼎立背后让众多消费者苦恼,原来一个音乐APP就能畅享热门音乐,现如今得至少拥有两个来自不同版权方的软件,才能下载收听到自己喜爱的歌曲,而且还得交钱。付费模式在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大家更能期盼原有的习惯能够得到延续,而不是面对这种令人挠头的局面。

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行动

我们希望,载体的改变,只会促进音乐更好的传播,而不是将产业“做死”,把内容“做空”。数据表明,中国正走向“真正的交易型音乐市场”。2015年,随着几大音乐平台的建立和扩大,交易型音乐市场在中国首现。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了删除侵权内容、打击盗版的力度,国际唱片公司加强了对当地艺人和曲目的挖掘和投资。

中国的音乐销量在2015年上涨63.8%,达到1.7亿美元。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于音乐产业领域是这样表述的:到“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其中,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音乐产业集群。这一次,国家版权局在互联网攻城略地的十年之后,终于能够强有力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肃清 。下大力气让行业从内部变革,这个高明的手段或许将使得音乐产业,尤其是移动数字音乐领域重获新生。这次闫局长的一番话语,释放出的信号无异于给音乐创作者,版权拥有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音乐商机无限,已经来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期。“国家对于音乐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于版权保护方面的举措,对于音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原创音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不付费时代虽然过去,但是音乐著作权人、网站经营者、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并未达成一致,音乐人所得依然少的可怜,如何分配这个利益,有关部门还需做出详实的规划。付费模式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更多的优质原创音乐将由此诞生。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