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支持浙江探索“人地钱”挂钩制度

“人地钱”挂钩政策,是指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基建投资安排等都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挂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

“人地钱”挂钩政策,是指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基建投资安排等都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曾提出“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定居规模相挂钩的试点工作”。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时,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当时,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也对“人地钱”挂钩政策进行了回应,并表示该部已经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住建部、人社部一起商讨制定“人地钱”挂钩方案。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人地钱”挂钩制度已多有探索,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化操作。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曾对媒体表示,“人地钱”挂钩政策就是说,今后无论哪个城市吸纳了农业转移人口,比如说吸纳了1000人,国家给你1000人的财政补贴,同时给予这个城市土地用地指标上的激励,增加土地用地指标,这样把钱、地和人挂起钩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则认为,“人地钱挂钩”将解决事权、财权不匹配的问题。他表示,“该政策还解决了两个积极性,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到城市得积极性和地方城镇政府愿意接纳这些转移人口得积极性。比如要解决就业的问题,就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去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就需要土地指标。人多了,就需要更多的住房用地指标和商业用地指标等。简单来讲,就是把事权和财权更好地解决了。”

界面新闻注意到,中央这次之所以支持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时再次探索人地钱挂钩,显然是基于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目前,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主要人口流入省份之一,常住人口增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列。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十年来浙江新增人口608.8万人,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浙江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已达2000多万人。

2020年,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2.17%,居国内第一方阵,90个县(市、区)已全部建立与居住证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

日前发布的《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则提出,“十四五”时期浙江将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规划》还提出,浙江将全面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打造全国城镇协调发展标杆地、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率先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人口市民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0:1。

5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表示,为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浙江省将继续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性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与农业转移人口规模挂钩的政策,提高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