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有关!要想常健康,先要肠健康

世界肠道健康日:国民健康需从“肠”计议

肠道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具有相对独立神经系统的感知器官,同时也是抵御毒素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防线。

但在久坐少动、饮食失衡、酒精烟草、不良生活习惯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肠道健康问题,且趋于年轻化。

研究显示,87.6%的国人遇到过肠道健康问题,前五大肠道问题分别是排便不规律、便秘、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对肠道健康满意者不到三分之一[1]。重视肠道健康,提升国民肠道健康水平已刻不容缓。

便秘不可滥用泻药 科学改善需与“菌”相伴

针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10%[2],即10-20个成人中就有一人长期被便秘问题所困扰。且随年龄增长,便秘的患病率在逐渐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更高达22%[3]。

便秘,其实是一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频率降低(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偶尔发生便秘是正常现象,担当便秘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就患上慢性便秘。

便秘也是难言的“痛”,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外,还可能导致其他胃肠道并发症增加[4],如老年患者、肝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病患者便秘诊治不足易存在风险,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同时,慢性便秘还可能对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忽视便秘的治疗重要性,或因“不好意思”不去求医,常常依赖泻药帮助排便顺利,但由于便秘也是很多疾病的并发症,滥用泻药不仅会造成依赖性而加剧病情,还可能掩盖原发疾病,延误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诗教授指出,“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以及科学采用治疗药物均有助于防治慢性便秘。”其中,合理选择通便药非常关键。“目前,乳果糖是世界胃肠病组织(WGO)认可的用于治疗便秘的益生元,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要达到充分作用必须足疗程,欧洲和亚洲的临床指南都推荐应连续使用4周以上[5] [6]。

肠镜检查不可怕 专家呼吁高危人群早筛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肠道健康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甚至癌症。而长期便秘的人群,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高。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和第5位[7],83%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处于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部等部位的转移[8]。

“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早期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最有力的公共卫生工具。”西安高新医院宋瑛教授表示,“及早进行结直肠癌的预防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

结肠镜检查是筛查诊断的“金标准”,高危人群极为有必要进行早期筛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李晓波强调,“四十岁以上、尤其是男性,需要定期做肠镜检查。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甚至可提前到二十几岁。”

然而,很多患者认为肠镜检查“恐怖”,并因清肠药液“难喝“而心生抗拒,从而导致错过发现结直肠肿瘤的最好时机,为肿瘤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李晓波表示,“在肠道清洁准备方面,患者可选择合适的清肠药,同时通过清肠药物,通便剂和低纤维饮食提高肠道准备质量。复方匹可硫酸钠颗粒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显著提高患者耐受度,降低不良反应,同时维持良好的清肠效果。”此外,无痛肠镜检查等方式,也极大减轻了创伤和痛苦。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注意身体健康。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开展了“绿丝带健康中国行”活动,全国50家医院同步开展线下义诊,为慢性便秘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及科普教育。据悉,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雅培协办的“绿丝带行动”已持续第八年开展,旨在普及慢性便秘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危害,提高知晓率和就诊率,倡导公众科学关注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健康研究院.《国人肠道健康2020年报告》.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 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J].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9):577-598.

3.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杂志 2016,6月第28卷第6期.

4.    Mody R , A Guérin, Fok B ,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comorbid condi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J].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 Opinion, 2014, 30(12):2505-2513.

5.    Gwee KA.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3 Apr; 19(2):149-60

6.    Mearin F. Rev Esp Enferm Dig. 2016 Jun;108(6):332-6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华外科杂志 2020 年8月第 58 卷第8期

8.    源引自新华社报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896270975884013&wfr=spider&for=pc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