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司安装监控担心走光女子上班打伞被开除,职场监控界限在哪?

不用公司的WiFi和电脑“摸鱼”已经成为刚踏入职场的新人学会的第一条职场潜规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周姝祺

为保障财产安全,公司通常会安装监控设备。但近日深圳一名女子因担心工位上方的摄像头拍到隐私画面,用伞将摄像头遮住,其后竟被公司开除。这一起人事纠纷,引发网友对职场隐私权的热议。

安装摄像头属公司正常行使用人单位监管权

根据裁判文书显示,女子张某娟于2013年进入深圳市某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担任信贷管理部审批副经理一职。2019年6月,该公司在工作区域安装多个高清摄像头,其中一个摄像头就位于张某娟的上方。

图片来源:裁判文书网

张某娟认为该摄像头能够拍摄到其个人隐私,且公司高管是男性,其所在位置易于走光,于是用两把伞遮挡该摄像头,不妨碍其他方位的摄像头正常拍摄。

公司通过人事经理两次口头与张某某就打伞行为进行沟通后,又前后两次分别书面向张某某发送了《警告信》,在此情况下,张某某仍坚持在工位上撑伞达十多个工作日。2019年7月17日,公司以张某某在工位上打伞严重违纪为由与张某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张某某不服,将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张某娟表示其他方位的摄像头仍可清晰拍摄到其工位,其打伞行为并未影响到公司管理目的的实现。公司则辩称,张某娟为了逃避公司日常管理,故意将两把雨伞放置在桌面将工位全部遮挡,导致公司无法掌握其上班是在工作还是在玩手机,亦或是在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案件历经仲裁、一审、二审、再审。最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司安装监控摄像头的目的是为保证工作场所人、财、物的安全,且安装的区域是多人工作的公共场所,非劳动者的私人生活区域,且安装的位置也通常在墙角上方。因此,安装摄像头属普遍公司正常行使用人单位监管权,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无不妥之处。

张某娟主张摄像头位于其头顶,易于拍摄到其隐私。但就其提供的照片等证据来具体分析,无法支持其上述主张。至于张某娟所称高管是男性,其所在位置易于走光的问题,因其并未提供直接证据对此予以证明,一、二审法院对此不予采信正确。

无独有偶,近日一则“员工拒绝钉钉打卡遭开除索赔近60万”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相关报道显示,公司员工任某某在就职上海某公司期间,被要求用钉钉考勤打卡,但是任某认为公司要求用钉钉打卡却不提供手机设备,而要占用自己的手机下载安装该软件来进行打卡,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任某对于开除的处罚表示不满,申请法院仲裁向公司索赔59.6万元。法院经过审理,一审和二审均驳回了任某的上诉,不予支持。

法院表示,企业所制定的考勤管理制度并无不当,要求的考勤方式不存在明显不便,在充分尽到合理提醒义务的前提下,任某未按要求进行考勤,属于不服从用人单位管理,公司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以违纪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不违法。

企业管理与员工隐私权的博弈

对于公司监控,一直存在企业管理权和员工隐私权的博弈。在豆瓣“上班这件事”小组里搜索“公司监控”,就有300多条帖子相关。无论是500强外企,还是国内互联网大小厂,不少人都表示自己的电脑、钉钉、微信等软件都在公司的监视之下。

不用公司的WiFi和电脑“摸鱼”已经成为刚踏入职场的新人学会的第一条职场潜规则。李文今年进入某互联网公司,不太忙的时候会偷偷上网。但最近她同事告诉她,公司发的电脑都是被监控的,浏览过的网页、发过的微信,公司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现在我都不敢用公司电脑干其他事情了,和朋友聊天都是先把WiFi关了用流量才敢放心。”李文表示。

今年一月,一知名互联网公司员工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匿名发帖被辞退的事件同样引发网友对企业职场监控的热议。

该员工在1月7日拍下一位男同事被救护车拉走的画面,并在脉脉上匿名发布。该贴迅速引发热议,在此之前,同公司一名22岁女性员工因加班至凌晨猝死的消息已经引爆了各大社交平台。

但是,匿名发帖半个小时候,这名员工就遭到辞退。该公司表示,根据他在脉脉上的外显ID查到了其过往不良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界面职场记者发现不少公司都推出了员工上网管理服务的软件,帮助企业监控员工。

有网友晒出一张某软件公司提供的员工上网管理服务的截图显示,这款软件可以精准管控员工的上网行为,比如查看员工微信/QQ/钉钉聊天记录、查看邮件收发记录、禁止玩游戏、刷抖音等行为。

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在官网推出的监控软件同样可以自动保存员工操作记录、聊天记录、抓取备份员工电脑上的文件。此外,这款软件还能统计员工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哪些软件上。如果员工有违规行为,它还会自动发出警告:“请不要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图片来源:软件宣传视频截图

除了摄像头和监控软件,人工智能也被用在了员工监控上。界面职场此前报道,亚马逊在2019年就曾通过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追踪监控员工的工作效率,并自动生成解雇指令以此提高生产力。

通过这套系统,亚马逊管理人员可以监视员工的打包速度、统计员工离岗时间,如果员工扫描包裹的时间过长,系统会自动生成警告,进行记录,最终可能被解雇。文件显示,有将近900名员工因为被这套系统判定“工作效率低”而被解雇。

在国内,类似的产品也在被应用。今年年初,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称,怀疑自己被老板用高科技设备监控。这个设备是一个可以记录心跳、呼吸、坐姿等数据的智能坐垫,如果坐垫感应到使用者坐姿不正确或者疲劳度过高,还会提醒使用者活动。

但是,该爆料员工发现,人事部门对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了工位了如指掌。本以为是体恤员工的福利,却成了管理层“监视”员工的工具。“什么时候在工位上,什么时候跑开了,什么时候情绪激动了,老板那边所有的数据一手掌控”。

尽管该企业表示智能坐垫的主要功能是检测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所采集数据都会严格保密,但是这类高科技产品无时无刻的监控让不少职场人产生共鸣和感到恐慌。

企业管理权和员工隐私权如何保持平衡

我国民法典第1032条有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而在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并且,劳动者作为公司的员工应当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果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或者是公司出于管理的需要获知的员工信息,即使属于员工个人隐私,企业仍然有权了解。否则,企业获取员工个人隐私的行为,涉嫌侵犯员工隐私权。

法治日报指出,对于员工隐私权是否侵犯的认定,法院主要通过公司的要求或行为是否与工作或者管理直接相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已充分告知等多项条件来综合判断。

作为强势一方,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对可能涉及侵犯劳动者隐私权的行为进行列举,明确个人信息及隐私信息授权使用目的、方式、范围。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得过分放大公司的管理权,例如规定“搜身”“秘密监控”等明显超出合理限度的规定,应当最大程度地规范和保护劳动者的隐私权。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丽施接受采访同样表示,采用智能监控技术识别员工工作状态,并以此进行处罚,属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并在确定后向员工公示;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