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内卷,信奉“躺平”,年轻人“过过嘴瘾”?

那些高喊“躺平”的年轻人真的会选择一躺到底,彻底放弃追求吗?又或者他们只是喜欢用一时流行的网络语言过过嘴瘾?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心情好的时候,还会揣着演员证,去横店扮死尸躺一躺……”

近日,一篇名为“躺平即正义”的帖子火了。一位ID号为“好心的旅行家”(实名为骆华忠,被人称为“忠哥”)的作者在“中国人口吧”发帖讲述了自己两年多没工作的“躺平生活”,并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努力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思想上的自由思考,一时间,作者的“躺平理念”迅速引发了许多打工人的共鸣,也因其颇具“哲学”味道的言论,更被网友称之为“躺平学大师”。

不仅如此,网络上还兴起了各种“躺平学”课程。如《躺平学导论课程》有理有据的对“躺平学”的“前世今生”进行了阐释,并将“躺平学”定义为:放弃拼命工作主动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该课程还对“躺平”的行为进行了详细分类,包括“胸怀宇宙式躺平”、“高枕无忧式躺平”、“诗人式躺平”等。

图片来源:《躺平学导论课程》

事实上,年轻人推崇“躺平”并非新现象,也不是哪一国特有的现象,它或是世界各国都会面对的社会问题,例如英国的“纳特族”,日本的“食草族”,美国的“归巢族”,这些年轻人主动选择避开了竞争,放弃追逐成功的机会,选择一种低欲望的简单生活。

不过,“躺平”一词的出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在微博上,“年轻人该不该推崇躺平学”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不少网友认为,是否选择“躺平”是个人选择,“躺平”并不是颓废,而是随遇而安。也有网友则表示,面对现实的压力,“躺平”是无奈之举。

内卷和“躺平”,现实与抵抗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网络热词的走红并不稀奇。每逢年终,十大网络热词也会准时揭榜。这些被称之为网民社交生活“晴雨表”的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少热词则聚焦在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以及生活态度。

如2016年,“葛优躺”的颓废坐姿火爆网络世界,如何表达颓废的生活,“葛优躺”最合适不过。2017年,“佛系”一词成为年轻人的常用语,其代表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精神指导的生活态度。2018年,“人间不值得”走红,初衷本是想安慰那些被困难、挫折绊倒的人能够活得快乐些,不要被暂时的不如意所击倒, 后来被解读成了看淡人生的一种自我安慰。

相比于“葛优躺”、“佛系”和“人间不值得”表达的是一种随缘的态度,2019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996”和2020年大范围传播的“内卷”描述的则是现实环境的压力,而2021年兴起的“躺平学”更被视为是对内卷的抵抗。

据界面职场了解,当前年轻人面临各种各样的焦虑。其中,“高房价”无疑成了年轻人首要焦虑来源,其次,学业、情感、就业、职场等方面的焦虑,一定程度上也给年轻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压力。除此之外,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内卷”。

界面职场此前报道,在内卷的环境中,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都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人们像陀螺一样不断的抽打自己,挤在同一赛道上,为一个目标而活,由此耗费的精力、产生的压力或将带来各种焦虑。

以就业为例,许多人为进体制内而不断地参加各种考试,甚至出现了“非编不可”的就业标准。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竞争比达61:1。

互联网大厂的求职战况同样激烈,数据显示,在腾讯2020年的校招中,技术类岗位最高的录取比例达 215:1,虽然近几年出现了“逃离互联网大厂”的现象,但仍阻挡不了一批年轻人追求互联网大厂的步伐。

此外,内卷在职场上也同样存在,尤其是在“996”和“007”的工作模式下,职场人自然地被放置于一种“需要竞争”的环境中,逼迫自己一直加班。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职场人因过度加班导致猝死的案例。

脉脉此前发布的《2021中国职场流动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57.5%的职场人 “比之前几年焦虑得多”,而焦虑源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南都民调中心发布《职场压力与加班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超七成受访者需要加班,超五成的受访者感到自己承担了较大的压力。由此,不少人选择退出赛道,停止过度竞争,进而追求“躺平”生活。

“躺平”与奋斗,对立和排斥?

不难看出,“躺平学”与“葛优躺”、“佛系青年”等所表达的情绪颇为相似。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所谓“躺平”也成了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之下的自我表达。不过,“躺平”带来的消极情绪以及社会负能量也开始令人担忧。

不少媒体都对“躺平学”进行了发声。南方日报《“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一文中写道,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相信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北京日报《受挫就“躺平”算什么正义?》则是认为,一帮正当年的“90后”“00后”,本应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却想着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不苦”怎么来,未免让人五味杂陈。信奉“躺平学”者,言必称“内卷”、谈必论“折叠”,但这里头有多少是感同身受的真实,又有多少是人为炮制的焦虑和自我放弃的懒惰?

不可否认,成长于互联网世界的年轻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打工人”、“干饭人”、“工具人” ……无论是对现实的不满还是自我鼓劲,不少网络语言都承载着年轻人的情绪宣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对于生活的记录、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多是基于线上,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能缓解许多尴尬的场景,也能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同样来自网络语言的“躺平”也是年轻人的情绪表达。据界面职场了解,年轻人表达想“躺平”通常是在现实中承受压力或受挫时,以至于“躺平”一词被认为是与奋斗相对立,但实际上“躺平”一词并非鼓励年轻人停止努力和奋斗。

以前文提及的“平躺学大师”骆华忠为例,其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所谓的“躺平”其实是一种心态,他认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值得为此付出过多的心神和努力。此外,根据骆华忠的描述,他曾做过多份工作,也到很多地方旅游,在他选择了“躺平”之后,日常不仅会打游戏,也会运动,最重要的是,他会花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以及学习更多感兴趣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选择“躺平”的骆华忠并不是彻底排斥努力,相反,他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在前进。

那么,为什么“躺平”一词会引发外界的担忧呢?事实上,从“葛优躺”到“佛系青年”,网络世界的“丧文化”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和讨论。界面职场此前报道,流行语中的“丧”带有强烈的自嘲意味——表面上表达的是一种不想工作、情绪低迷的颓废心态,实际上是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种自嘲和排解的方式,是无可奈何的调侃。而今被年轻人推崇的“躺平学”也带着“丧”情绪。而“丧”情绪如果不加以适时的引导和规制或将滋养倦怠情绪。

正如学者钟婧在其文章中写道,当代青年需要的是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对现实的无奈和调侃可以是青年人发泄的窗口,但不是主旋律,一旦丧文化的“丧味”更浓,青年群体容易丧失斗志,沉溺于无所事事、无争的生活态度。

那么,那些高喊“躺平”的年轻人真的会选择一躺到底,彻底放弃追求吗?又或者他们只是喜欢用一时流行的网络语言过过嘴瘾?

据界面职场了解,无论是“佛系”还是“躺平”,都不过是年轻人安慰自己的话罢了,而一些自称选择“躺平式”生活的人也只不过是换个赛道继续前行而已。例如,中青网报道,一些自诩为“躺平”的青年,放弃互联网大厂和央企的职位,选择回到三四线城市和家乡从事“竞争压力较小”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个人奋斗,恰恰相反,他们在个人生活上,重新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和主导权。

环球时评也对“躺平学”评论到,多数年轻人在生活中并不敢“躺平”,尤其是普通人最难“躺平”,生活中的他们需要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职场上的他们不进则退。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评论则指出,“躺平”只是年轻一代的牢骚,绝大部分年轻人依然为美好的生活奋斗。

值得一提的,对于“躺平学”,虽然不少媒体持反对意见,甚至是批判,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应该对“躺平”背后的年轻人,以及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予以更多的关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