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大潮涌来,以青岛为代表的海洋城市,其竞逐海洋科技赛道正在拓宽,而坐拥“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资源矩阵的青岛蓝谷,凭借“入局者”们的加速集聚,令这片海洋科技积淀深厚的活力区域,逐步走向青岛逐梦蔚蓝的中心舞台。
5月26日,已经在青岛蓝谷厚植3年的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再携一批共建项目、机构落地鳌山湾畔,用深化校企合作衍生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打开功能区海洋科技产业全新想象空间,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赋能。
回眸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蓝谷,留下了:“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的期许,同年,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宗旨的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也迎来揭牌运营。3年来,围绕总书记的期许、国家战略的期待,青岛蓝谷与以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校们,不断在“校企+科技”领域探索新的发展突破口,用新时期校地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助推蓝谷打造青岛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校企+科技”助推项目群签约
青岛蓝谷攻坚“项目落地年”
进入2021年,青岛用项目落地年迎接“十四五”。在这样一个工作落实年、成效兑现年,青岛蓝谷功能区上下也签订项目攻坚任务书、军令状,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姿态奋力向前。
5月26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大会在青岛蓝谷成功举办。期间,3U飞秒激光实验室、青岛市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5个项目完成签约,海事监管及辅助决策大数据研究中心、海上引航安全评估中心等5个机构正式揭牌,4家“武汉理工大学校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9家“武汉理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授牌启动……
大会现场,青岛市副市长耿涛在致辞时表示,今年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落地年”,我们将强力推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产业、企业谋划布局科研项目,充分开放拓展应用场景,打通“产学研金服用”通道,营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而高校院所是青岛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希望引进院所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机构、企业到青岛发展,我们一同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共同开辟合作共赢之旅。
作为2017年青岛市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引进的高端教育和科研机构,武汉理工大学以青岛研究院为联动支点,围绕新材料领域、海洋装备相关领域、汽车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深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孵化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成绩斐然。此次携项目群集中签约干货满满,体现了其院校在蓝谷创新沃土中日益发展壮大后反哺当地经济发展的真心诚意,和携手蓝谷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决心。
据悉,本次签约项目群涉及海洋科技、产业科研、大数据、企业服务、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例如3U飞秒激光实验室将由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曹祥东博士带领团队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3U飞秒激光技术及装备研发领域进行合作,并以此开展产业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与升级应用;而青岛市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则是针对功能区营商环境的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将与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通过服务青岛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双招双引、企业辅导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在产业研发领域,依托区域汽车产业雄厚积淀共建汽车零部件研发和检测中心,学校将与签约的即墨区科学技术局和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建设一所高标准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和检测中心,创新升级即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人才建设方面,通过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将与山东省港口集团、中远海运(青岛)、一汽解放(青岛)汽车、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等各方在人才培养、师生实训、合作导师、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三年来,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发挥母校学科及人才资源优势,以青岛蓝谷为主阵地,牵线成立了海上大数据研究中心、船舶远程检测中心、LNG全产业链研究中心、智慧绿色港口研究中心等若干创新平台;与青岛大成索具有限公司、山东港口集团、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0余家单位达成产学研合作,联合引进入驻企业18家等等。
其一批批项目,机构,企业落地的背后,是众多科研院校用“校地企+科技”赋能功能区发展的缩影。
如今,经历功能区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青岛蓝谷,以一项综合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三个专项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构建起“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为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土壤,更为吸引更多资本、项目、院校、企业,打下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凭借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60余个各类创新科研平台、近300家投资机构、近6000家企业、7000余名各类人才的高度集聚,青岛蓝谷正在通过既有海洋科技实力和各类产业、人才资源等互促合作案例,持续催生更多“校企+科技”的发展化学反应。
“引进就要落地,落地就要结果”!率先垂范的青岛蓝谷,校地企合作加持下的科研创新版图已然成型,这也为青岛锚定全新的蓝色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大脑”支持。
校地企合作加持的青岛蓝谷
为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青岛蓝谷,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在持续产生,仅各科研院所目前的专利授权已有105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8件;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1241个,累计获各级科学技术奖励22项;
一批高端人才在蓝谷聚集和培养。依托各院所,蓝谷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300余人,其中院士70余人。各大学及研究院积极开展本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的本硕博学生已超万人;
一批代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落地,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正式建造;屡破世界纪录的“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实现批量生产;国内新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蓝谷先行示范;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项目试运营……
科技成果、人才队伍、成果转化……青岛蓝谷用校企合作,打开新时期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密码。毕竟聚力才能实现共赢。在这里,功能区利好政策服务不断迭代,帮助科研院校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发展诉求相融合,深拓海洋科研项目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企业全方位嫁接院校,创造大量机会与条件,进而达成政、企、研三方获利的局面,赋能城市海洋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院校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是他们所向往的。以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为例,院校可以凭借自身在海洋新材料、大飞机新材料、大型船舶先进制造、港口物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学科的科研与人才优势,联动企业,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破企业发展困局。
对于院校,有了功能区为平台,与企业合作势必能让自己“名利双收”。也能利用企业方的项目检验和提升相关科研团队的实力,给予人才实践成长的机会,还可以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报酬,用于增强自己的硬件设施,奖励参与团队、招募更有实力的人才等,以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
就像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所言,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国家著名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近年来,学校以位于蓝谷的青岛研究院为依托,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等工作,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探索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涵盖材料、航运、汽车等诸多领域的“政、产、学、研”朋友圈。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青岛、对于青岛蓝谷发展前景的信心与期待。而青岛蓝谷,也围绕青岛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打造,通过创新机制为导向,持续夯实校企合作,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抢抓战略机遇的青岛蓝谷
锚定青岛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青岛“十四五”规划在关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明确提出,以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
显然,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趋势下,提出国家海洋科学城建设,正是想发挥青岛在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上的明显优势。而已经集聚大量“国字号”科研平台的青岛蓝谷,正是青岛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最为理想的核心区域。
带着总书记嘱托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始终走在响应战略趋势和应对发展新需求前沿的青岛蓝谷,以持续变革迭代的新策略,抢抓机遇、创新性地提出“1336”发展思路(“1”即锚定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总体目标,第一个“3”即建设鳌山湾海洋科创引领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第二个“3”即围绕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功能完善三条主线,“6”即聚力开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品质提升、体制改革六大攻坚),为功能区校地企合作保驾护航,加速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仅2021年一季度,青岛蓝谷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就达53家,是去年同期的6倍、全年的87%,占即墨区首批入库的40%;今年1-4月份,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0%。
要互动、要破圈的良好生态氛围,在青岛蓝谷愈发浓郁。
正如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在青岛蓝谷2021年项目攻坚工作会议上所说,蓝谷拥有国家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唯一的国家深海基地、超级计算中心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和“国之重器”,这是山东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最大优势和最足底气。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基础,必须把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牌子打出来,这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王牌”。
而在各级战略加持的时势使然下,预示着青岛蓝谷在“校地企+科技”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成果转化机遇空间,将为功能区实现“校地企+科技”双相赋能战略目标提供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的释放,将为蓝谷助力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城核心区提供更为强劲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