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旅观察 | 构筑城市文化地标,探寻淄博激活“博物馆热”的着力点

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看淄博如何发挥博物馆在文旅中的特色担纲作用。

文 | 胡丽晓

5月8日,2021“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聚焦“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

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实现博物馆作为特色文旅担纲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具有学习、娱乐和教育等服务功能。作为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它不止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在今天也成为了城市文旅的热门对象。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浏览量高涨,提前半月预约都很难得到进场机会。而这只是文旅市场中“博物馆热”的一帧剪影。

“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在省十四五规划中,山东确立了文化强省目标。山东境内的数量众多、等级涵盖范围广的博物馆资源则成为了各地市发展高质量文旅的良好抓手。

淄博素有“馆藏天下”的美誉。截止到2020年9月,淄博市共有博物馆61个,涵盖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和行业类。而一系列富有地志性色彩的博物馆建设不仅彰显着淄博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渲染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博物馆热”下,感知淄博文博体系特色与时代温度

据了解,淄博市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客流量为653.48万人次,位列全省第4名。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淄博站累计发送旅客13万人次。可见淄博文旅市场的明朗态势,旋紧特色文博资源为区域文旅的引擎螺母,淄博市着力跟进博物馆的新时代发展。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一批批历史文化名人、一部部鸿篇巨著、一系列浩繁文化遗存成就了它“海内名郡”的美名。而今繁华更胜往昔,淄博的博物馆为这座城市加持历史风情。

“齐风泱泱,淄水汤汤。”千年古城的浩瀚文化,为淄博市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而种类数量双优的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名片上的盘虬卧龙。

2020年11月,淄博市新增四家非国有博物馆,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淄博市新增国家级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这是对淄博市博物馆基础建设和管理、展览与影响的重要肯定。而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新格局,也为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一抹亮色。

细数淄博市博物馆的种类,仅凭“古”“今”字眼已经难以概全。如果说依托故都遗址、陶琉艺术,围绕民俗资源而建设的博物馆是多年历史厚植的淄博文脉,那么淄博煤矿博物馆、福王红木博物馆、国井1915酒庄博物馆等相关馆类,则成为淄博市博物馆矩阵中独特的文化旗帜。

其中,福王红木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是山东目前面积最大、档次最高的单体红木家具展示场馆,也是国家4A级景区。

“红木家具”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其色调肌理、榫卯艺术、纹饰设计兼具审美与文化价值。而鲁中素来是中国红木家具的重要产地,其中淄博市西河镇又有“鲁作之乡”之称,福王集团更是红木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福王红木博物馆以休闲购物和文化研究的会馆文化,构建出企业产品与品牌文化的双输出阵容。

以当地特色产业融入文化旅游,深挖商品的象征价值,淄博市该类博物馆的打造,体现出优势产业业态与文博行业生态的巧妙糅合。

通过游览知名大型博物馆和生动有趣的小众博物馆,淄博的齐风历史、民俗资源、美食文化、企业发展可以说尽收眼底,无愧于“馆藏天下”的美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每一天都是历史,每个人其实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让博物馆走下神坛,淄博市积极进行博物馆的藏品更新与容纳,传递出博物馆的时代温度。

在过去的疫情文旅寒冬,淄博市博物馆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抗击新冠肺炎防控抗疫代表性见证物,包括实物类、文件文书类、影像类、艺术创作类和其他具有独特价值或意义的各类见证物。今年是建党百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淄博市陶瓷博物馆面向社会开展“山东省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自建党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根据需要生产、使用的陶瓷琉璃类器物,及人民群众为支援革命、建设使用的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陶瓷琉璃类器物都成为藏品更新的目标。

铭记历史记忆,弘扬时代精神,淄博市博物馆经营在变中求新,实现历久弥新。

走“博物馆+”道路,淄博实现博物馆的现代演变

如果说淄博市各博物馆所具有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色彩,成为自身发展基础,那么淄博对于当地博物馆经营方式的探索则打通了未来发展的任督二脉。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博物馆对游客的持续吸引?

文娱活动的多样性与文旅市场的年轻化趋势,让主打静态参观的景点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就博物馆来说,各地历史底蕴虽不相同,但仍难避开“同质化”观感。提到博物馆,柔和的灯光,安静的参观氛围,轻声细语的交流讨论往往构成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但博物馆的文旅形式和价值远不止于此。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均闭馆抗击疫情。“闭馆不闭展、服务不缺位”,全国博物馆共推出2000多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过50亿人次。淄博市也积极响应,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宣传报道要到位”作为“六个到位”之一,定点“恢复”主题,2020年8月,淄博市文旅局发布淄博市博物馆线上展览展示统计表。

疫情宅家,“云”游热门。深挖藏品的数字化资源,科技化展示手法成为疫情期间文博行业的破冰钻。借助虚拟技术的远程预览和多样化展示手段,构架与游览者的互动桥梁,“博物馆+科技”为博物馆发展持续赋能。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崛起的新概念,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实现以科技色彩融入博物馆服务、管理、展示、保护、体验的全要素领域,从而促就管理效率、公共服务、展览体验和藏品保护方面的全面提升。

淄博市陶瓷博物馆“魔墙”系统是淄博建设“智慧博物馆”进程中的又一力作。

数字化互动“魔墙”系统通过多点触控,将藏品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以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于观众眼前,淄博市陶瓷博物馆在展陈中所引入的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播控技术,实现了个性化内容呈现、交互操作、完善的信息交流与输出的服务模式,使观众观感体验突破了展柜阻隔。

当淄博历史展览馆4D荧幕呈现现代工业华章,当淄博市陶瓷博物馆观众手指触及博物馆藏,博物馆作为淄博新旧动能转换与公共服务优化的文博视窗,玻璃晴朗。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博物馆大师乔治·布朗·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

从强调馆藏、开放到注重非营利性、教育、传播等字眼,博物馆定义的修改也是现实中面临的转型要求。变博物馆“藏品至上”的单一扁平运营为“以人为本”的文化优质供给,“博物馆+教育”思路,让淄博市各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更新焕活。

对比单向传输式的传统展览讲座,通俗化、娱乐化的活动方式显然更受大众欢迎。2020年,淄博策划“乐游淄博”文旅活动年,以淄博历史文化、山水胜景、民俗非遗、美食小吃等元素为投石,搅动博物馆的“一池春水”。而在今年五一,依托博物馆资源,淄博打造了齐文化探秘游、陶琉匠心体验游、城市印记深度游等特色线路,带动淄博文博行业营收曲线的强势增长。

了解一座城,要从博物馆开始,博物馆或可喻为城市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前沿阵地。淄博市各博物馆针对多元个性的对象,实现“老中青少”皆宜的社会化教学,扶杆“博物馆教育”大旗,披袍上马。

事实上,博物馆的藏品资源、陈列展示、环境设计、教育活动都可以成为博物馆实现观众接触、体验、理解的媒介。如果说“博物馆+教育”让游客走进来,那么“博物馆+文创”则让博物馆“走出去”。

从科普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的上线,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旗舰店、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等博物馆官旗在购物平台的开设,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而出的文创产品,“爆款”频出。

早在2019年,高青县博物馆就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开发了骨瓷、水晶镇纸、书签、折扇和碑刻拓片等各类500余件文博创意文化产品。2020年12月,淄博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淄博文博行业对于激发消费潜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能量日益强劲。转化藏品元素,塑强经济属性的文创行销策略,成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源力。

历经疫情磨砺,重整旗鼓,以开放姿态,迎接未来。值此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透过淄博市博物馆具备前瞻意义的发展变化,可以展望,新时代文博行业的视听盛宴,又将惊艳揭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