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J·K·罗琳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几年前收到的两封退稿信,震惊了广大网友并引起广泛的讨论。她当时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的笔名向出版社投稿《布谷鸟的呼唤》一书,可是出版社拒绝了这本书。
截至2008年,《哈利·波特》系列7本小说被翻译成67种文字在全球发行4亿册。英国《泰晤士报》将J·K·罗琳评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她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有名的文学人物”。
《哈利·波特》更创造了商业奇迹。整个系列电影在全球已经获得高达7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让《哈利·波特》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系列影片。在美国,《哈利·波特》系列打破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创下的22.18亿美元票房纪录。J·K·罗琳目前的身价最少已达5.45亿英镑,比英国女王的个人财产总值还要多。
J·K·罗琳晒出两封退稿信之后,不少人都认为出版社“有眼无珠”,也有人认为这说明出版社出书的时候“见人下菜”。实际上,J·K·罗琳晒出的退稿信与她投稿的作品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罗琳说晒退稿信的目的是想鼓励大家,面对退稿的挫折不要灰心。
对于作家来说,写出来的作品遭遇退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即便对于J·K·罗琳这样有天赋和实力的作家来说,她在成名前,也曾四处碰壁。第一部的《哈利·波特》完成后,罗琳把它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
那时,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罗琳也没有钱自费出版。好在,后来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出版社冒险出版了这部小说,没想到,她的小说长期占据了世界畅销书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也因此起死回生、声名大噪。
这位世界瞩目的畅销书作家,以写作的天赋找到了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然而,回顾她的前半生,却是充满磨难和挫折。她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励志故事,那些曾经的黯淡,使她的双目更加闪亮,那些曾经的杂乱,反而成为日后成功的基石。
梦想:学习文学摆脱不了贫困
罗琳出生在英国格温特郡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飞机制造厂一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在一家实验室做技术员。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罗琳的父母认为,在全世界的所有专业中不会有比研究希腊神话更没用的专业了,根本无法换来一间独立宽敞的卫生间。而罗琳过度的想象力更被认为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怪癖,根本不足以支付未来的按揭或取得足够的养老金。
他们希望罗琳去拿个职业学位,而罗琳想去攻读英国文学。最后,他们达成了一个双方都不甚满意的妥协:罗琳改学现代语言。可是等到父母一走开,罗琳立刻放弃了德语而报名学习古典文学。
一直活在贫穷之中的父母希望罗琳永远都不要重蹈覆辙经历贫穷,而她却执意要遵从自己写作道路。罗琳后来也的确一度穷得靠救济金生活,甚至付不起房租。
缺爱:母亲的离世和与父亲的疏离
天赋和才能并没有使罗琳免遭命运无常的捉弄,本该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对于罗琳来说显得十分沉重。
罗琳的母亲在1980年被诊断出多发性硬化症,那一年,罗琳15岁。被病痛折磨了整整十年后,罗琳的母亲于1990年离世。父亲性格乖张,导致罗琳一直很害怕父亲,她拼命尝试得到他的青睐或哄他开心,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她曾好几年都没有和父亲有任何联系。
《哈利·波特》中充满那么多完美父亲的形象,如海格,邓布利多等,原因之一就是罗琳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如意。这种父女之间重要关系的缺席,以及看着母亲死去这一段长久而缓慢的经历,是影响罗琳写作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从很多方面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就是一次试图找回童年的尝试。哈利·波特一直在寻找他的亲人,故事总是在体现一种追寻,并为对抗相信通过杀人能成就自己的永生的魔头的每个人复仇。这种想法渗透到了书中的每一个部分。绝望:失败婚姻的启发
大学毕业后罗琳还来不及施展她的天赋和发展职业生涯,就迎来了人生的低谷。毕业后的罗琳到葡萄牙教英语,在那里,她遇到了到他的前夫:一位比她小3岁、留着马尾辫的葡萄牙记者。他们相恋、结婚,并生下杰西卡。但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持久,前夫不光瞧不起她,而且还对她很粗暴。后来,由于实在受不了这种不幸的婚姻,她与前夫分手,带着杰西卡回到英国。
罗琳这样形容那一段低谷,“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意外短暂的婚姻遗憾而终,我成了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母亲,除了还不至于无家可归外,当时要多穷有多穷。”
罗琳与前夫的生活是一场噩梦,这种绝望启发她创造了《哈利·波特》中摄魂怪这一生物。“摄魂怪是地球上最可恶的生物之一,他们成群结队的出没在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欢呼腐败和绝望,把他们周围空气中的和平、希望和快乐都吸干。过于靠近一个摄魂怪,你的任何良好感觉、任何快乐的记忆都被它吸走,如果做得到,它会长期靠你为生,最后将你弄得和它一样——没有灵魂,而且邪恶。留给你的只有你一生中最坏的记忆。”
单亲妈妈的艰难写作之路
在那段觉得自己脑门上刻着“身无分文的离异单亲妈妈”字样的时间里,罗琳开始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她最爱的、也是对于她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写作中去。
在一次在搭火车前往伦敦的路上,她疲惫不堪的大脑中突然冒出哈利波特的故事,故事的点子来的很突然,罗琳觉得很兴奋,觉得写出来会很有趣!她感到莫名的兴奋,立马开始架构故事的框架和背景。
当时罗琳处于失业状态中,独自带着年幼的女儿杰西卡在爱丁堡市一幢狭窄的平房中生活。她的失业救济金刚刚能够支付房租,而600英镑的租房押金还是罗琳的一个朋友帮她支付的。
作为单亲妈妈,时间似乎远远不够用,白天要打工晚上则要独自一人带小孩,走投无路的罗琳正是爱丁堡在那幢狭窄的平房中写出了她的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爱丁堡那所小房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从未写作过的罗琳,花了5年才写好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又花了一年给出版社投稿。
名利双收的中年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年出版后旋即造成轰动;哈利波特系列被翻成62种文本,在全球狂销超过3亿本,罗琳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它为罗琳赢得了自尊,也让罗琳可以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童年的记忆,是罗琳创作的主题。她的荣耀的背后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些不愿回忆的往事。她所拥有的是破碎的、缺爱的家庭,一次不幸的婚姻。破坏一样东西很容易,去重建一些东西却很难。她用她的文字去创建她想要的世界,去重获她失去的父爱,去实现她对真理、正义执着的追求。中年的她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幸福,中年才是她的黄金时段。
年近半百、已经是三个小孩的妈妈的罗琳比年轻时还漂亮,她额头上和眼角的皱纹都不见了,曾经有些松弛的肌肤也重新有了弹性,眼睛里充满了神采,整张脸的生动指数也增加了不少,昔日看上去很普通的一张面孔如今却成了性感妩媚的代名词。
谈起曾经抑郁得一度想要自杀,罗琳说:“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曾经抑郁沮丧而感到羞耻,从来没有。有什么好羞耻的呢?我度过了一段真正艰难的时光,我非常骄傲我能脱离那种生活。”
谈起写作,即使罗琳现在拥有了如此大的成就,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当人们询问她给自己写作的是如何定位的,她回答:我只是一个尝试者。
童年不够美好?父母不支持自己的选择?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婚姻破裂?这些又算什么理由,罗琳的经历告诉我们,选你所爱、做你所想,不管此时此刻境遇如何,你都可以从低谷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夯实基础,谁都不能阻碍你一路追逐梦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