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书本去太原 探秘晋祠古建“三绝”与名人遗存

跟着书本去太原 探秘晋祠古建“三绝”与名人遗存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最,全在晋祠。在4月26日、27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晋祠》上、下两集中,书本旅行团在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冀瑞宝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重温这座千年祠庙的建筑之美与历史记忆。

晋祠古建筑“三绝”,妙在何处?

“一绝”鱼沼飞梁。“鱼沼上架桥,桥形如鸟,展翼若飞,故称‘ 鱼沼飞梁’”。此桥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形”,所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它道“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由此,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

“二绝”圣母殿。圣母殿的绝妙一为“生起”。房檐下的一排柱子,两边最高,越往中间走,柱子高度渐次降低,这就使得房檐两侧翘起,形成一条流线。

二为“侧脚”。转角的这两根柱子并不是完全垂直于地面,而是稍微往里边倾斜的,这使得建筑的框架结构更加稳固。

“生起”“侧脚”两种营造技艺的使用,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又营造了圣母殿“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外观造型。

“三绝”木雕盘龙。这是中国能见到的唯一的宋代木雕盘龙实例。“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木柱上每条龙神态各异,但都统一表现出一种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气势。

晋祠的历史典故

从古至今,许多历史名人与晋祠都有着渊源。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李世民父子起兵之时曾在晋祠祈求唐叔虞的护佑,建立唐王朝后,李世民感恩于此,亲自御书一篇《晋祠之铭并序》,并命人在这里镌刻了石碑,而其书法价值也因仅次于《兰亭序》而受到后人的追捧;

李白在游览晋祠后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著名诗句,这使得晋祠难老泉名气大增;武则天在这里留下一套80卷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石刻祖本,刻石中还包含武则天自己创造的文字;

2500多年历史的太原,是龙潜之地,宋太宗赵光义忌惮太原这一点,在火烧、水淹晋阳城后,对晋祠的格局进行了改变,将唐叔虞祠移至偏离中轴线的位置,而把晋祠主位留给了唐叔虞的母亲,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圣母”。

晋祠经过数代扩建,一直保持着对前朝建筑高度的尊重,历代名人也对晋祠今日的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留下的印记均融入了晋祠的一砖一瓦,吸引着世界目光。

4月19日起,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央视制作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太原访古”特辑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今晚19:33分将播出《面食王国》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