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数娱梦工厂 徐冰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这是一位网友面对纪录片《小小少年》时的感受。要论2021年初最打动人心的纪录片,《小小少年》肯定占有一席。
从3月10日上线当天开始,该片每更新一集,就会引发大量网友对片中主人公的共情。屡上热搜的同时,片中少年也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一众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就在昨天,这部由bilibili出品、五星传奇制作的热播纪录片上线最后一集,迎来了正式收官。
回顾《小小少年》B站9.8分的好口碑,鲜活真实的主人公们是关键。从猪肉铺里翩然起舞的彝族少女,到机器人世界大赛赛场的人大附中少年,从痴迷于虫子的小学生,到想要获得摩托车比赛冠军的14岁少年,从放弃乒乓球选择职业电竞的15岁少年,到沉迷于组乐队的小男孩。这个春天,《小小少年》用纪录片这种载体,将这些可爱的少年人成功地带到了观众面前。
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出品这一背景,也为《小小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走红起到了加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了不少高质国产人文类纪录片,背后多少都有互联网平台的身影。纪录片行业正在形成传统电视台、互联网平台、民营制作机构、海外厂牌等众多主体合作与竞争的格局。
互联网平台成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出品势力之一,这一趋势可以说起于2016年。彼时,一部由央视出品,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意外走红。随着修钟表的王师傅,焕彩生辉等词的出圈,从冷门逆袭成当年的热度话题。随后,年轻受众对纪录片的热情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如今四年过去,纪录片行业的主营阵地也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电视平台到网络平台的迁移。据数娱梦工厂统计,2020年,互联网平台参与出品作品中,豆瓣达到8分的共有25部。其中包括一些传统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的联合出品,如豆瓣评分9.2分的《人生第一次》,联合出品方就包括腾讯和bilibili;8.7分的《大唐帝陵》联合出品包括腾讯、bilibili和优酷。
明明相比于电视剧、综艺,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纪录片更难创造商业价值,为什么B站、腾讯等平台仍然愿意持续投入?从电视台迁移到网络平台对纪录片行业是利是弊?对平台来说,涉足人文纪录片的意义又是什么?借由《小小少年》的收官,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正中人心的“真实感”和“热爱”
《小小少年》的导演孙超,原央视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的导演,有着丰富的人文纪录片制作经验的她,过往的作品《高考》、《创新中国》都是豆瓣评分9.1的高质量纪录片。
早在2018年末,对青少年成长题材非常感兴趣的孙超就开始酝酿拍摄一部关于痴迷梦想的少年们的故事。她的想法正好与B站想要的方向一致,对于这次与B站合作的经历,她形容“非常幸运,一拍即合。”《小小少年》就此诞生。
作为一部聚焦青少年的纪录片,《小小少年》每一集的切入视角都在少年们身上。bilibili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纯真。人物纯真,故事纯真,记录手法也纯真。”摄制组没有预设立场,拍摄过程中,一直尽量用最真实的状态去记录。虽然片子里聚焦的是少年们的兴趣选择。但奇妙的是,少年周围的大人们、观众也都被他们纯粹的热爱所影响。
第一集《那夺云》便是如此,云儿的经历触动了无数观众,话题迅速登上了微博、抖音、快手等各平台的高位热搜。仅在微博上就获得了2.4亿的阅读次数,云儿的故事还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头条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甚至孙俪等一线明星都在转发分享和积极讨论。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成年人分享着被《小小少年》唤醒的童年的回忆和共鸣,更由此引发出了众多对于家庭教育、兴趣爱好的培养,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
在播出平台的B站,《小小少年》更是受到核心纪录片用户的欢迎,获得了9.8分的高分,数次登顶纪录片频道的榜首。作为小众圈子聚合体,人文社会类纪录片在B站的获得高人气的原因之一,或许正是因为契合了B站的基因。
作为国内最早的同人聚集地之一,B站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社区同好会的基因,能够更快触达核心爱好者。《小小少年》的故事内核是少年们痴迷爱好,这些都恰好与B站小众爱好者圈子聚集体的本质相合。
《小小少年》的评论区下面,每集都有大量用户对纪录片内容有感而发,分享自己关于爱好的故事。第三集《自然之道》的弹幕和评论区,自然爱好者们将画面中出现的每一只昆虫都为普通观众做了一一的解答,积极分析科普它们的习性和可爱之处,为这些常人所恐惧的生物正名。除了爱好者们的观后评论,导演孙超也会在分集评论区分享每一集的拍摄手记,讲述她遇见这些“小小少年”的故事,补充纪录片镜头之外,发生的那些珍贵碎片。
除此之外,《小小少年》还与各圈层的百万粉丝UP主进行了跨圈联动。如影视圈的“刘老师说电影”、手工圈的“卢正义的雕刻时光”,以及入驻B站的钢琴家“郎朗”等都有参与其中。郎朗还分享了自己从五岁到十一二岁的练琴视频,讲述自己是如何从“小小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音乐家。在这些大UP主的带动下,不少非纪录片频道的观众们也被吸引观看了这部作品。不少观众还会在观看之后,返回评论区写下自己的观剧感受。
自制为先,争抢精品,纪录片竞争新格局
国内平台大幅涉足纪录片的自制出品的时间,集中在2018年左右。当年腾讯视频的《风味人间》、B站的《人生一串》两大美食纪录片爆火网络。同时爱奇艺的《讲究》系列以及优酷的《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也是当年反向输出电视频道的高分优质纪录片。网络播放平台开始不满足于单纯购买片单,开始纷纷加码纪录片内容。
新媒体平台加入纪录片生产出品领域后,市场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由传统电视台主导慢慢转向为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并举的新趋势,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参与出品的纪录片数量,正在逐渐赶上传统电视台。这是由于相比起传统平台,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和排播上更具优势:传播快、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选择范围广,自由度高,能够增加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感。还可以形成浓厚的交流氛围,甚至延伸出众多二创,增强长尾观看,从而最大限度地扩散作品的热度知名度。
接纳新媒体平台后,纪录片领域也催生了相当多风格鲜明,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网生纪录片:微纪录片如《早餐中国》、全民纪录片如《一日冬春》、互动纪录片如《古墓派:互动季》等,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根据数娱梦工厂的统计,2020年各大视频平台自制及参与出品纪录片豆瓣分达到7分以上的作品情况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窥见各平台的出品倾向。B站以年轻人为导向,在美食、人文历史、社会纪实上都有爆款出现,并在自然地理方面不断加码。腾讯视频仍然坚持“美食”基因,不仅出品了五部高人气美食纪录片。品类也更加细分垂类。诸如烧烤、海鲜、早餐、宵夜等类型纪录片也正在平台热播中。而优酷和爱奇艺则保持着量少全面多元高质的风格。
在和海外厂商的合作方面,几大平台的模式也各有侧重。腾讯方面加大了联合出品数量。并且在输入方面暂缓了脚步,开始向着海外市场反向输出。其中以美食作品为主,《风味》全球版权被Netflix买断,成为第一部国产纪录片出海作品。
B站近两年也和海外顶级厂牌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力争内容多元化。2020年,B站播出海外纪录片259部,其中105部为独播版权,其中自然地理占据26席。合作对象包括国家地理、探索频道、NHK,BBC等,除了大厂外,B站还引进了如泰国《冻结的希望》等国家的优秀纪录片,并以出品方身份参与其中。2021年4月15日,B站还将重磅上线Discovery的新片《追踪海洋巨兽》。
据悉,2021年,B站将推出30余部纪录片;腾讯将推出24部主控纪录片。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的纪录片数量仍在稳步增长中,并且各大品类都有涉及。对于纪录片尤其商业变现难度高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来说,不仅制作方合作公司的可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了,不再局限于电视台支持和政府补贴,播出平台和变现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
明明赚不了钱
为何平台仍在布局人文社会纪录片?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纪录片的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与2018年的64亿元相比,增量已逐渐趋于平稳。并且收入也并不乐观,也比不起影视剧综艺。
虽然经过前几年精品纪录片《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已经在逐渐得到证明,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优化,从会员收入、广告收入、再到 IP授权衍生、线下联动,不同的变现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粉丝和观众接受。
2019年8月,《人生一串》首家线下烧烤体验店在上海杨浦区开业,此举首创了纪录片IP与餐饮品牌的深度结合。IP加持下《人生一串》体验店开业一年半来接待客户流量已超过40万人次。在《人生一串》模式获得成功后,2021年初,B站另一美食纪录片《生活如沸》的首家线下授权火锅店也落地上海,同样深受消费者欢迎,一跃成为大众点评上海市火锅品类第三名。去年8月,另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也在静安大悦城打造了一家实体书店。
但无论是《人生一串》还是《生活如沸》,目前更能够产生盈利的作品仍是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主。如《棒少年》、《小小少年》一类的人文社会类纪录片常常叫好不叫座。相比于容易做出衍生,有庞大群众基础的美食纪录片来说,人文类社会类纪录片很难在商业价值上衍生获利。加之拍摄时间长,成本高、回本难度较高,出品制作此类纪录片的往往都是央视和地方频道。
从商业角度来看,纪录片时间跨度长、拍摄难度大的人文纪录片,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高回报率的内容品类。以《小小少年》为例,这部作品横跨了两年多的时长,分出了多个摄制组,最终捧出了6集成品,个中辛苦自不必言说。如此费时费力,且难以得到商业回报的品类,平台为何仍在持续布局?
首先在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大多聚焦社会热点,天然具有高讨论度的特性。虽然人文纪录片的商业化还未形成完整链路,但是网络上的高讨论度高曝光率对平台影响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高质量作品不仅能够为平台圈揽流量,也能多次分发版权,反向输出到电视台及其他平台。如B站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系列,不仅在B站内爆火还成功破圈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议话题。甚至因高讨论量和曝光量分发到优酷和地方频道播出。
除了提升平台知名度,高质量的纪录片也能够为平台吸引高粘性用户。各大平台纪录片大多采用会员专享或者单片付费模式,大热高质纪录片能为平台圈揽流量提升知名度,小众纪录片也能为平台小范围拉新,还能够让有良好的付费意愿的年轻观众成为平台忠实用户。
以B站的纪录片频道的发展培育过程为例,高质量作品不仅能巩固喜爱纪录片的圈层用户,通过B站站内的宣传联动,还能将其它圈层用户吸引为纪录片受众。反过来培养用户观看纪录片的习惯,增加社区的联动和粘性。2019年B站主导出品了《未至之境》《但是还有书籍》《生活如沸》《派出所的故事》等16部优质纪录片,年末B站站内纪录片频道的活跃观众人数约为6500万。一年后,活跃观众更是突破9千万。仅依靠高质量纪录片作品,B站单频道的活跃用户就达到惊人的增长。
毫无疑问,国内网生纪录片自制比重将持续增大,精品化竞争将会日益激烈,题材会更加多元且垂直。对于纪录片出品方来说,更加适合网络用户的,适合年轻人口味的网生纪录片,将会成内容制作的一大细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