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目标不是总量,而是结构调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指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

2021年4月3日,北京太古里三里屯TaiKoo Li Sanlitun。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聂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近日指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总量增长,而是及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

朱民周六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称,今年中国宏观政策面临三重任务,一是修补疫情造成的结构性失衡,二是推动经济强劲增长,三是进行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范式转轨。

“2021年推动经济复苏是要看到总量,更要看到结构。今年(中国GDP增速)达到6%就很好。”他说。

2020年全球经济因为新冠疫情而陷入衰退,其时各国宏观政策的焦点是防止经济衰退,总量成为主要的政策目标,中国也是如此。受益于疫情防控得力和宏观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引领全球经济复苏,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V型反弹的大型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结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扩大。

朱民指出,从供给侧来看,工业反弹强劲,但服务业复苏疲软;从需求看,去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很大,但消费却是负增长,而此前十多年里,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

此外,虽然制造业反弹强劲,但大型企业的恢复远远好于中小企业。从区域来看,东西差别扩大到东西南北差别。劳动力市场方面,年轻人、临时工、农民工受到的冲击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指出,与全球经济呈现K型复苏态势不同,中国经济整体向上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经济恢复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平衡的地方,如房地产投资增速远高于制造业投资,线上经济表现良好但线下增长乏力,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等等。

“所有这些不平衡现象与我们过去十年来的政策导向都是逆向而行,对于我国缩小收入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冲击很大。”朱民说。

他强调,不能放任目前经济活动的不平衡转化为持久性的结构性伤痕。过去经济危机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一旦经济不平衡转化成结构性问题,以后会花费很大时间来纠正。

朱民还表示,2021年,中国进入了新的经济结构转化时期,这些结构性变化将在未来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国际地位,因此对宏观政策有指导性作用。

首先是老龄化。他指出,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与现在相比将出现巨大变化,70岁以上人口将净增1个亿,而60岁以下人口均是净减,其中,40岁人口可能净减少8000万,这会在整体上改变我国需求和供给。

第二个结构性变化是碳中和。这背后不仅仅是产业、制造业、能源领域的转变,更是技术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和范式的根本性改变,中国由此将告别西方300多年以来的工业革命轨道,整个技术和人的活动都将产生巨大变化。

第三个结构性变化是数字化转型,疫情的发生使中美竞争扩展到科技竞争,中国要通过经济数字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用科技的办法化解中等收入陷阱。

“去年中国的宏观政策目标是走出疫情,今年不是走出疫情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还在走出疫情阶段,接下来才是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但中国领先全球经济复苏一个周期,在大部分国家都在考虑走出危机时,我们已经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阶段总量不重要,结构更重要。”朱民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