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欣欣
「故宫全景」
故宫是京城的建筑中心,贴近它的地点当然都不容小觑:南面有长安街上的新华门、国家博物馆,北面有景山边上的国家文物局、京师大学堂……
然而,有这样一所小学,它就建在皇城根下,是离故宫最近的学校。
究竟有多近呢?
和宫墙只一路之隔!这么霸气的地理位置,究竟是所什么样的学校?
「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校门」
意想不到的是,这并不张扬的校门背后,竟然有150多年的悠久建校历史,更曾经历过诸多世事的发展与变革。
清朝1840年的时候,外国传教会开始陆续在我国开设学校,意图推行西学。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出资,传教士柏·亨利创办了今天的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最初定名为“男蒙馆”(就是男校的意思)。
「灯市口小学·一殿」
「灯市口小学·二殿」
「学校介绍展板」
美国人虽然创办了学校,也以慈善办学,但在校学生却仅有几十人。因为当时的人们仍醉心科举,把外国人创建的学校“视为异端”。
这所带有明显美国特色的学校,建校伊始就重视发挥学生的自由竞争,关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学校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选修科,并开展多项课外活动。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远见的。
「上课的同学们」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到了1900年,学校更名为“育英学校”,还是男校的意思。但内部设置逐渐完善,开设了小学、初中、高中部,在京城一时享有盛名,成为当时官宦富商子弟首选的学校。
「灯市口小学老校门」
直到1952年,育英学校才回归国有,它的小学部也正式更名为灯市口小学,紧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1956年,归为北京市属,改名为北京灯市口小学,王宝初被正式委任为校长。
「原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宝初」
原来,这位王宝初校长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1923年,他入读育英学校,高中没有读完就在本校做图书馆管理员。后来,他入艺专学习三年,又回校担任美术教师。
据他回忆说,在他上学的时候,学校学费很贵,一个学期每位学生要交26.7元的大洋,因此这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显贵、资本家和地主的子弟,学校也被称为“贵族学校”。
「孩子们在灯市口小学长廊内看书」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为什么这里的学费这么高?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所学校丰富的师资力量。本校教师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校还不惜一切重金聘用外校名师。正是由于拥有一流的教师,加上兼有国文、数学、宗教、英文等课程的综合设置,并且有些教材还是专门从美国邮寄过来的原文书,因此就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成绩往往都很优良。
「校园碑文」
「书法墙」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学校自身的发展,1996年7月至2007年7月期间,应国家改革开放和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今天的东皇城根小学、南池子小学、麻线小学、王府井小学、大甜水井小学、东四西大街小学、礼士胡同小学、西花厅小学等八所学校合并成为灯市口小学,成为校史上比较重要的变革。
「水车」
「校园内健身器材」
「校园内的老槐树」
「校园一角」
2009年,在东城区政府的帮助下,灯市口小学完成校园改造工程。目前学校的课程愈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礼仪、相声、京剧、动画、剪纸、茶艺、高尔夫、环保、天文等课程……
「围棋活动课」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机器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机器人完成比赛」
而就在皇城根边上的北池子校区,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各学科相结合,语文课上讲古诗、数学课上计算灯笼、美术课上绘兔爷、音乐课上唱京剧。看看学生们的作品,就知道他们的小学生涯有多精彩了。
「“非遗”· 面塑 走进课堂」
「3D打印小组同学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走廊里同学们的彩泥作品」
《孟子·尽心上》里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其中一乐。当初改名“育英学校”正是此意。百年来,学校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葆有教育为乐的情怀。如今,这所离故宫最近小学,还在为孕育更多的“英才”行动着。
部分图片来自灯市口小学网页 |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