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跑男”里,关于《收养记》中外族人和继承人的推理颇为“烧脑”。当然,这不仅仅是会在一个综艺节目中遇到的头疼事。
最近,美国国家收养和永久收养中心主席亚当·佩特曼就在《赫芬顿邮报》发表文章,担忧中国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波及美国。他说,美国作为全世界收养儿童最多的国家,受这一政策的影响最深。收养中国儿童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原因,给很多美国家庭带来了根本性改变。
美国人爱养中国娃?
1、在夏威夷茂宜岛的盘山路上,停车看花草风景。粉紫色的小花,小簇小簇地长着。
“这种花在我们芝加哥有很多,长大了以后可以喂牛。”一对美国夫妇主动与我们攀谈。
这对美国夫妇,男的叫杰瑞,女的叫萨莉,约莫50多岁。他们从密歇根州来到夏威夷,正在享受孩子上了大学以后的二人世界。
“你们是中国人?”他们对我们的中国面孔很感兴趣。原来,他们有两个从中国收养的女儿,大女儿19岁,小女儿17岁,是在1997年,分别从武汉和西安接到美国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被美国家庭收养。以往的收养者中,为人熟知的有美国国务卿克里、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好莱坞明星梅格·瑞恩等。有这样一个统计,中国每年约有五千名孤儿被收养,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是被海外家庭所收养。现在,有8万多个在中国出生的孩子,在美国家庭慢慢长大。

为什么要从中国收养孩子呢?
萨莉说,他们夫妇觉得中国孩子性情乖巧,当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是,中国离得远,与美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孩子长大后不大会离开他们。
或许这道出了不少美国人偏爱收养中国孩子的想法。
收养孩子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冲动。杰瑞和萨莉从提出收养申请,到最终迎来第一个女儿,花了近两年时间。这其间,不仅有家庭背景考察,比如夫妻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是否有犯罪记录等等,还有大量的文件表格需要填写。
2、收养孩子,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收为次,养为重。对于父母来说是挑战,对于被收养的孩子来说同样也是挑战。融入一个家庭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融入社区,再往大点说,融入当地社会。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你会遇到一个个“尴尬”的问题。
萨莉对我说,两个女儿小的时候,常常抱着她问:“为什么我没有像你一样的浅色头发?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色的?”
收养外国孩子,尤其是不同种族孩子的父母,大概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这些孩子来说,有关出生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

曾经有位收养了中国孩子的美国母亲说:“如果我们把被收养孩子的生命比作一本书,那么前两章是空白的。”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游走在这样的夹缝中,甚至是伤痛的。
在我印象中,多数美国人还是直接坦诚的,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孩子,也不会回避问题。萨莉说,她直接告诉两个女儿,她们的故乡在中国,她们出生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又怎样来到了美国。
“你们是我们的女儿,爸爸妈妈很爱你们。”萨莉说,她和杰瑞对女儿们不会吝惜这样的表达。
杰瑞和萨莉住在一个白人社区,很少见到其他肤色的人,这也是最有挑战的地方。杰瑞说,两个女儿很受关注,只要在社区里出现,都会吸引很多目光,觉得她们很特别。
“特别”,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特别好,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是特别怪,就会成为孩子的成长之重。
幸运的是,杰瑞和萨莉并没有遇到“特别怪”的烦恼。这对美国夫妇虽然只是普通工薪阶层,但一心一意地培养着他们的女儿。现在,两个女儿都已经上了大学,而且多才多艺,大女儿会很多种乐器,小女儿还在社区教小朋友们跳芭蕾。
2011年和2013年,萨莉分别带着两个女儿到中国,回到她们出生的城市。“这就是为了让她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她们现在是美国人,但她们的根在中国。”
“你们人真好。”遇到这样一对夫妇,是这两个孤儿的幸运。
不过,萨莉却不断地说,两个女儿是“上天的恩赐”,“能收养她们才是幸事”。
站在茂宜岛哈雷卡拉火山的半山腰,风盘旋着吹过,山下平原地带蒸腾着上升气流,渐渐形成一簇簇云团。一道完整的彩虹斜插出云团,颜色极为艳丽。
3、2011年和2013年的两次中国之旅,萨莉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收养本国的孩子。对此,萨莉觉得特别好,这样孩子接受起来不会有那么多困难。不过,当今中国仍旧面临着收养之困。

2013年1月,河南兰考县“爱心妈妈”袁厉害家发生大火,她收养的7名孤儿死亡,一名男童重伤。在过去近30年中,袁厉害自费照顾了超过百名弃婴。
还有河北武安市的“爱心妈妈”李利娟,19年间收养了75个小孩,如今她身患淋巴癌,欠债200多万,但仍在努力挣钱养活着众多孩子。
这些民间善行,都面临着“不符合规定”的窘境。
有这样一组民政部统计的数字:截止2010年,中国孤儿人数达到71.2万。在这纳入统计的71.2万人中,只有9万名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62.2万名孤儿散居在社会。
还有另一个数字:中国不孕不育患者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
光看数字的比例,中国家庭收养本国孤儿,理论上是非常可行的。不过,残疾儿童无人问津、收养门槛高、收养补助等等因素都让家庭收养变得不那么轻松。比如,《收养法》就规定,收养人的条件是“无子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政部一份公报的统计:2013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儿童登记2.45万件,较上年减少2850件,下降超过10%,延续了近十年来家庭收养儿童数量下降的趋势。但同时,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和收养人数都在增加。

福利机构的确是在增长,但这面临另一个问题:一个被遗弃的残障儿童,更需要家庭的温暖。
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里,不时会听到一些美国人说,我们有责任去做,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最近“脸谱”的扎克伯格被炒得很热。这位“脸谱”创始人刚生了娃,就和妻子一道承诺将他们持有的“脸谱”99%股份捐赠给慈善机构。这部分股票的市值约为450亿美元。
他们的理由写在了对孩子的信中——“促进平等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这些机会,不分种族、家庭或出生环境。我们的社会必须这样做,不仅因为出于正义或慈善,也为了伟大的人类进步。”
社会在不断进步,国家、政府乃至每个家庭,如果能相互理解、相互体量,互相分忧,这对那些无助的孤儿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收养原本应是一件快乐事情。(完)
作者四四,北京姑娘,80后,狮子座。2007年一脚踏入新闻行业,一晃入行已经第9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