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明冠董事长闫洪嘉:从基础材料解决铝塑膜国产化问题

“国产铝塑膜的机遇一定会来,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是挡不住的,另外国内电池厂商也一直有降成本需求。机会来的时候,关键还是企业要准备好,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一定要保证。”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国际交流会上,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在接受电池中国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图为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接受媒体采访

闫洪嘉谈道,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前20的车型中,绝大多数选用的动力电池形式都是软包,软包电池要用到一种必须的封装材料,那就是铝塑膜。长期以来,因为铝塑膜一直受日韩垄断,是锂电池产业链中唯一还没有完全国产化的基础材料,所以未来铝塑膜的需求空间和市场机遇非常巨大。

国产铝塑膜实现安全可靠

据闫洪嘉介绍,明冠新材做铝塑膜的时间比较久,早在2010年就申请了相关专利。明冠新材本身就是高分子材料复合企业,拥有自身独到的十几年的技术沉淀,无论是工艺技术的积累,还是基础材料的应用都非常先进。

在闫洪嘉看来,在当下铝塑膜没有完全国产化的背景下,其安全有两个层面的意涵,第一是产品本身的安全,第二是供应链的安全。当行业进入快速的发展期,短期内铝塑膜生产企业如果没准备好,就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状态,所以这时候企业对安全问题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介绍,明冠新材在设计每一款材料的时候,首先都是从基础上着手解决国产化的安全问题。他举例说,当年做太阳能背板,全球的覆膜都被美国和日本公司垄断,当时明冠主要考虑两个事情,第一背板要国产化,第二解决原材料供应。明冠新材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M膜替代进口薄膜的企业,所以在太阳能行业出货多年位居全球前三。在供应上,不管市场是紧张还是过剩,成本压力有多大,都不会影响明冠的持续发展。

“我们这种策略同样应用于铝塑膜,这些年明冠新材在CVP、铝箔等技术处理能力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国产化,或者跟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达成了共同的技术开发合作。”闫洪嘉说道,铝塑膜的供应安全问题,不仅是铝塑膜本身的问题,归根还是要从最基础的材料做起。

闫洪嘉介绍称,明冠新材的铝塑膜是从动力电池领域开始切入,从2017年起就开始向电池厂家供货,到2021年已经有将近5年的应用数据,产品的安全性非常高,铝塑膜造成的事故是零,这都源于公司自始至终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这跟我们的出身有关,我们原来做太阳能电池背板时就是这样,太阳能对发电组件的寿命要求是25年,而且都是在户外,高热、高湿、高寒、盐碱地、海边,甚至不能居住的地方也会安装电站,所以对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闫洪嘉说道。

有了前面对基础材料的扎实技术沉淀,又有了将近5年的安全应用数据积累之后,明冠新材的铝塑膜产品就要进一步考虑一致性的问题。“就是说你仅仅能做几万平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已经连续这么多年做了几百万平米。如果没有连续做几百万平米的数据,那么产品的一致性是没有办法保证的。”闫洪嘉作出解释。

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铝塑膜要真正实现国产化,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在闫洪嘉看来,机遇一直都是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一定是好事情。国内铝塑膜企业,在这个时候不是要急速扩多少产能,“如果你具备能力了没有问题,如果没具备能力,那么首先要认真把品质做好”。

对自身产品要有信心

闫洪嘉谈道,由于早期的时候,当时国内铝塑膜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沉淀,实际上对行业有一些损伤,导致对国产铝塑膜的信心不足。所以很长时间,铝塑膜一边短缺一边很热,这是很尴尬的。他认为,对于如今的国产铝塑膜,“我们做基础材料首先要有自信,第二是要把东西做好,机会一定会到来”。

据介绍,明冠新材虽然是一个内资企业,但是任何一款新产品都是先在国外推广,比如太阳能背板业务,海外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都是与明冠新材合作。如今,公司的铝塑膜也会先跟海外的大客户合作,从外面做了口碑验证再回到国内推广,这样国内企业也容易接受。

“所以我认为今年车企、电池企业都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来积极评测我们的铝塑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启,接下来这个市场就会井喷式发展,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能够过关。”闫洪嘉说。

据介绍,目前明冠新材已经具备1000多万平米铝塑膜产能,今年年底产能还会上新台阶,后续还会有更大的规划。显而易见,明冠新材已经做好了迎接铝塑膜市场爆发的准备。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