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递交招股书,2020年净亏损超19亿

微医的营利模式一部分靠慢病管理用药,一部分靠线下机构。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金淼

编辑 | 许悦

4月1日晚间,港交所网站显示We Doctor Holdings Limited (微医控股有限公司)递交招股书。自此,微医传闻多次赴港上市终于落定。

2018年5月,微医完成一轮融资时,曾宣布未来将旗下微医疗、微药、微医保三块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而微医生云板块将在分拆后独立在A股上市。

但是根据微医招股书,此前的上市分拆计划或有所变动。招股书显示,递表前,微医已经完成重组。重组之前,微医已经可分为数字医疗服务和非数字医疗服务。非数字医疗服务中,包括了保险经纪、医药交易平台、医学教育、视频技术及非数字医疗服务领域的股权投资。重组后,上市公司平台主要业务为数字医疗,而非上市公司负责非数字医疗服务。

2019年,也曾传出微医将拆分出部分业务在科创板上市,目前不确定微医非数字医疗服务部分能否满足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常规指标或例外条款,也即是否为科创鼓励的硬科技。

微医融资情况 来源:招股书

据招股书中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医院数量和2019年所提供的数字诊疗量计算,微医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生创建并运营了27家互联网医院,提供约4千万次的数字医疗咨询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微医连接了超过7800家医院,其中包括95%以上的三甲医院,平台注册医生超过27万名,累计注册用户2.22亿用户,平均月付费用户数为0.25亿。

但即便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仍未实现盈利。

2016年,微医方面曾公开宣布已经全面盈利,但此后就未再透露任何财务数据。当时微医宣布盈利曾令行业内外惊诧,因为即便是5年后,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仍未跑通,多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医药电商部分收入仍占大头,本质为电商平台。

但是根据微医的招股书,微医的医药交易平台应归属于非上市公司部分,慢性病管理用药归属于此次上市公司部分,应计入到健康维护服务中。微医没有给出这部分的详细收入情况,仅表示在收购泰安药房后,慢病管理实现全年业绩,较上一年增加3.89亿人民币的收入,而其所属的健康维护服务部分收入为11.25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慢病管理售药收入是微医的重要收入来源。

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微医分别实现2.55亿、5.06亿和18.32亿人民币的收入。2018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40.52亿、19.37亿和19.14亿人民币,经调整后分别为4.15亿、7.57亿和8.69亿人民币的亏损。

微医的收入按其招股书中的分类可分为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2020年,两者占比分别为38.6%和61.4%,收入分别为7.07亿和11.25亿。

虽然2020年收入较2019年收入增加262.1%,但是拆分后可发现,2020年两项业务收入增长并非来自于数字医疗带来的增长,而来自于收购辅助生殖机构Genea和泰安药房带来的新增量。除了线下的辅助生殖机构、药房带来的增量,像数字检查服务、流动医院这类和线下医疗密切相关板块也分别贡献了2.92亿和0.83亿人民币。

财务书就显示,微医正在通过更加线下的方式来解决互联网医疗盈利难题。而本应为微医生核心业务的数字问诊服务,即便是疫情刺激下在2020年收入仅增加了0.78亿。

医生方面,微医目前仍极大依赖外部医生,截至2020年底,平台注册医生27万名,2018年-2020年,微医在医学专家费用上的投入分别为0.57亿、0.86亿和1.67亿人民币,分别占到总销售成本的31.7%、22.3%和12.5%。

微医自有医疗团队520名,该部分2020年成本为1.46亿人民币。

风险提示中微医对于平台注册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受到处罚或陷入纠纷进行提示。因目前国内医生需持有职业证书并仅可在证书上的职业医疗机构执业,而目前微医生平台内多个医生未及时完成多点执业备案。“我们无法保证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将不会追溯发现该等医生注册存在缺陷并对相关医学专家或公司施以处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